古時作戰多用馬。戰馬疾馳疆場,沖鋒陷陣,每戰都要出很多汗。戰鬥次數越多,戰況越激烈,出汗當然也越多。因此,形容有戰功,就叫「汗馬」。
《韓非子·五蠹》就有「汗馬之勞」的說法。《戰國策·魏策》也有:「張儀說楚曰:『不費汗馬之勞,不費十日。而拒扞關』。」(扞,扞關,地名。)
《史記·晉世家》敘述春秋時晉文公的壹段故事時,也說過「汗馬之勞」的話。晉文公,名重耳,是晉獻公的兒子,所以又稱公子重耳。他曾流亡國外達十九年之久,後來回國做了國君,而且稱霸壹時。當他回國之初,即位為晉文公時,對於隨從他流亡的人員,壹壹論功行賞。有個小臣名叫介之推,沒有提出自己有什麽功勞,也不求賞賜,躲到深山裏隱居起來了。另壹個小臣名叫壺敘,見三次行賞都沒有他的份兒,便對晉文公說:「君行三賞,賞不及臣,敢請罪!」晉文公當即把行賞的標準向他說明:「夫導我以仁義,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賞;輔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賞;矢石(箭矢炮石)之難,汗馬之勞,此復受次賞;若以力事我而無補我缺者,此復受次賞。三賞之後,故且及子。」
《史記·蕭相國世家》和《漢書·蕭何傳》也有壹段有關「汗馬之勞」的故事。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同鄉,劉邦起兵反秦,蕭何始終幫著他,籌謀劃策,忠心耿耿,是劉邦最可靠的得力助手。秦亡以後,劉邦又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做了皇帝,蕭何便擔任相國。劉邦認為論功勞應以蕭何為第壹,所以首先封他為「酂侯」(酂,縣名,今湖北光化縣),食邑八千戶。但是其余功臣多不服,他們說:「我們拚死拚命,多的經過百余戰,少的也打過幾十仗,而蕭何未有汗馬之勞,只會耍筆桿、發議論,根本沒上過戰場,封賞反在我們之上,這是什麽道理?」劉邦問道:「妳們知道打獵的事嗎?」大家同聲回答:「知道。」再問道:「那麽妳們知道獵狗嗎?」又是同聲回答:「知道。」劉邦於是接著說:「打獵的時候,追殺野獸的是狗,而指示野獸的住處、去向,讓狗去追殺的,卻是人(『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發蹤指示者人也』)。妳們只會追殺,不過是『功狗』而已,至於蕭何,能『發蹤指示』,他才是『功人』。而且妳們多數是單身跟隨我,有同族兩三人壹起入伍的就算難得了,可是蕭何,他叫全家族的幾十個男子都參加了我們的軍隊,跟著我壹同出力。他的大功勞是怎麽也不能忘記的!」大家聽了,便誰也不吭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