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視同仁,這是壹個成語,意思是看待所有人都壹樣,沒有偏袒或歧視。這個成語可以寫作壹視同仁,拼音是yī shì tóng rén。
這個成語出自唐代韓愈的《原人》:所以見利而爭先,利害塞而返,不謀其所在,以財為先鋒,故曰:小人無朋,君子則有之。小人多利則進速,於道為亂。後來這個成語被用來形容對人的態度要公平公正,不偏袒壹方,不歧視壹方。
例如,壹個好的領導應該做到壹視同仁,不論親疏遠近,都要按照規定處理事情。又如,這個學校對待所有學生都壹視同仁,不偏袒某些學生。
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來形容對事情的態度要公正無私,不偏袒壹方,不選擇性地看待問題。例如,這個裁判在比賽中壹視同仁,沒有偏袒任何壹方。
壹視同仁歷史背景:
壹視同仁這個成語出自中國唐朝時期的文學家韓愈。在唐朝時期,佛教盛行,嚴重地威脅了儒家的統治地位。韓愈作為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為了恢復儒家的傳統地位,倡導古文運動,並撰寫了壹系列文章來抨擊佛教和道教,維護儒家倡導的綱常禮教。
在他的文章《原人》中,韓愈提到:聖人對待夷狄與禽獸,都是壹樣看待,不分遠近,同施仁愛。後人就用壹視同仁來表示對人同樣看待,不分厚薄。 這句話的意思是,真正的聖人會平等地對待每壹個人,無論他們的身份、地位或者其他因素如何,都會用同樣的方式去關愛和照顧他們。
韓愈認為,真正的聖人應該不分親疏遠近,壹視同仁地對待百姓,這樣才能夠贏得別人的信任和尊重,從而建立壹個穩定、和諧的社會。如果壹個人對別人不公正或者偏袒壹方,那麽他就不會得到別人的信任和支持,也會破壞社會的穩定和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