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對“春秋五霸”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壹是“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齊桓公任命管仲為宰相,以促進國家統壹,成為第壹霸主。齊桓公於公元前685年即位。他進行了壹系列的政治和經濟改革,使齊國強大起來。由於率兵擊退了戎族和氐族的進攻,又率領齊、魯、宋等師打敗了蔡、伐楚,阻止了楚軍北進,他的威望大增。公元前651年,他與陳葵(今河南考城)訂立盟約,成為中原第壹個霸主。
然後是晉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禹率領楚、鄭、陳等園軍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宋派人向金求援。晉文公采納了下屬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秦參戰,壯大了自己的實力。然後改善了晉與曹、魏的關系,孤立了楚國。這時候,楚國令,官名殷,大怒,派兵攻打晉軍。
晉文公為了避開儲君的邊緣,為了選擇戰士,命令部隊後撤九十英裏。古代軍隊行軍三十裏叫壹棚,九十裏叫三棚。金軍“退三家”,退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省偃縣)。城濮靠近晉國,便於補給,滿足齊秦宋聯軍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楚謹的兩支軍隊開始了決定性的戰鬥。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軍覆沒。城濮之戰開創了先讓步後主動的著名範例。此後,晉文公邀請周襄王在建土(今河南光武)加入諸侯。周封為“諸侯之首”,賜黑紅相間的弓箭,表示他有自由征服的權利。晉文公成了中原的霸主。
在齊國占優的時候,楚國因為齊國的抑制,停止了北移,轉而吞並了東邊的壹些小國,使之強大起來。當齊國郭虹落後時,楚國向北擴張,與晉國爭奪霸權。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翟(今河南鄭州)與金軍作戰,大敗金軍。中原各國背棄晉國,轉而投靠楚國。楚莊王成了中原的霸主。
晉國稱霸,西方的秦國就更強大了。秦穆公試圖在東面的中原地區稱霸,但由於東面的通道被金堵死,它吞並了西面的十幾個小國,統治了函谷關以西的地區,史稱“獨霸西戎”。“以十二年為國,開萬裏”(《韓非子·十章》)。
此後,吳國和越國相繼強大,爭奪東南地區的霸權。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攻打越國,在會稽(今浙江紹興)圍困越王勾踐,迫使越國屈服。然後打敗了齊軍。公元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附近),與諸侯會師,稱王稱霸。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後,決心報仇雪恨。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化弱為強,滅了吳國。勾踐乘勢北上,在徐(今山東縣)與齊、金等諸侯聯合稱帝。
諸侯與大國的爭霸,顯示了周朝皇權的削弱。公元前770年平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後,周朝皇室更加衰落。從前,皇帝是諸侯的統帥,“禮樂被皇帝征服。”現在這些權力都在諸侯手裏,“禮樂被諸侯征服”,“劄樂被大夫征服”,甚至“陪臣進行國政”。新的地主階級紛紛起來奪取政權。周朝的奴隸制處於“禮樂不周”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