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枝上著春風,十裏煙村壹色紅。”和煦三月,杏花村裏春暖花開,花團錦簇的杏花猶如大自然的微笑,明媚了整個朋友圈。
杏花村裏唱民歌
千余年前牧童遙指的杏花村,現如今已經成為壹個文化旅遊景區。歲月遞嬗,滄桑巨變,古村已物是人非,幸有清康熙年間邑人編撰《杏花村誌》的留存,讓我們可以穿越時光,循文字重溫當年的景象。
《杏花村誌》
杏花村位於江南名城——安徽省池州城秀山門外,依城近衢,靠山瀕河。大唐會昌年間,刺史杜牧行春遇雨,寫下那流傳千古,婦孺皆知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它以通俗自然的語言,優美含蓄的意境,表達了詩人春遊遇雨、思飲消愁的羈旅情懷。村以詩傳,詩亦以村傳,使杏花村名聞遐邇,千古留芳。村之佳景讓人流連忘返,相傳“盛時杏花萬余株,連村十裏,炫爛迷觀,誠勝景也”,歷代名人墨客,競相探幽訪勝,詩歌唱答,連樵夫牧豎,無不取而歌詠之。
郎遂像
清康熙十三年,20歲的杏花村人郎遂(1654—1739)出於對鄉土的熱愛,歷經十壹年艱辛編纂了《杏花村誌》十二卷,乾隆年間作為全國唯壹村誌收入《欽定四庫全書總目》。郎遂,作為壹位傑出的地方誌著作家,在書中詳細記錄了杏花村的歷史、名勝、建置、古跡、人物、詩文等方面,還詳細描述了杏花村十二景:平天春漲、白浦荷風、西湘煙雨、茶田麥浪、三臺夕照、棲雲松月、黃公酒壚、鐵佛禪林、昭明書院、杜塢漁歌、桑柘丹楓、梅洲曉雪。
杏花村圖
杏花村號稱“天下第壹詩村”,親臨杏花村的各地文人詩如泉湧。《杏花村誌》記載,《清明》詩出,歷代文人雅士紛至沓來,追蹤詩人杜牧的足跡,歌詠杏花村的風物人事,寫詩、填詞、作賦近千篇,占全書分量的三分之二。詩歌的形式分七言絕句、五言絕句、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律、七律、五言排律等,充分體現了池州“千載詩人地”文化特征,來此遊歷的人也幾乎遍及全國各個州縣。
鳥瞰窺園
“久有看春約,今才出郭行。杏花飛作雨,煙笛遠聞聲。舊跡尋何處,東風暖忽生。酒壚仍得醉,倚待月華明。”元代貴池人曹天祐這首詩寫的是當時杏花村興盛時的景象;“何年令節記中和,十裏東風艷綺羅。行盡小山春樹好,歸遲爽氣夕陽多。”明代浙江山陰人戴易的這首詩則記述了中和節到杏花村尋古覽景的情趣;
杏花村竹園
“風霜來古道,系馬杏花村,借問牧童子,酒家可猶存?”這是清代山西蒲州人楊弘器的詩作,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初冬時節,詩人遠道而來,雖然杏樹枝頭上早已是花褪紅殘了,然而他仍要下馬向牧童打聽村中可有酒家?杏花村是那樣地牽連著詩人的心;“千載詩人地,無花亦此村。茂林還酒店,芳草自柴門。”江西布衣楊森這首詩概括了池州的特色——千載詩人地,也描述了清代時期杏花村的蕭條……民國四年貴池名士胡子正編纂出版了《杏花村續誌》三卷,是郎遂《杏花村誌》的補遺,收錄了大量的歌詠杏花村的詩作及壹些有關杏花村賦文作品。
《杏花村續誌》
《杏花村誌》中不但記載有眾多詩篇,有亭臺寺院之美觀,有酒家花墅、騷人墨客之遺蹤,還有美酒:“尊前紅樹留鶯語,簾外香風落燕泥。當日樊川遙指處,年年人醉夕陽西。”
黃公廣潤玉泉
杏花村出美酒,是因為壹口古井——香泉井,又名黃公廣潤玉泉,在今黃公酒壚景點內。相傳泉香似酒,汲之不竭。旁有明大尹李岐陽題“杜刺史行春處”六字斷碑。
香泉井的西側,白洋河由南而來,悠悠然從大橋下北流,直達於大江……“香泉井在傳黃叟,遺愛祠荒憶杜公”,如今香泉井依舊,詩人杜牧,人們卻只能遙憶了。
秋浦河
遠眺杏花村,壹片蔥郁,村北杜塢,灘頭綠樹掩映,秋浦河上偶見漁舟穿行。秋浦河發源於石臺縣,是池州人的母親河,全長180公裏,流經杏花村16公裏。詩仙李白流寓秋浦,留下《秋浦歌十七首》,因此秋浦河也被譽為“流淌著詩的河”。“秋浦長似秋,此語意以永。湖光況秋清,四山開幽境。”郎遂的詩概括了秋浦河畔古時杏花村的幽靜。
白浦荷風
沿杏花村北入口進村,“白浦荷風”牌坊映入眼簾,白浦荷風是杏花村十二景之二,牌坊上的題字是集明代大畫家唐伯虎手書,書法奇峭俊秀,灑脫秀逸,符合眼前景致。
白浦碼頭
白浦,即白浦圩,村前湖名,原是沿平天湖畔圈圩築埂而成。水中種荷,埂上遍植蘆葦,每逢夏季,荷花送香;秋季圩岸邊的壹片片蘆荻花,盈盈弱弱隨風飄舞,正所謂“秋風忽起溪頭白,零落岸邊蘆荻花”。
秋風忽起溪頭白
沿路西進,好壹派美不勝收的田園風光,道不盡的唐風茶韻。唐茶村落依山臨湖,茅棚、茶亭、土屋數間,茶藝師正在為遊人展演唐朝煎茶道。茶渡口,壹葉舊舟橫陳,渡旁壹古樸院落,匾額題刻“茶佛壹味”。茶之道隨性,佛之法隨緣,茶佛壹味,不僅是指飲食文化與宗教文化的交融與發展,亦是“拔無明之荒草,亦能瞻望佛祖之玄風”思想的物化體現。
唐茶村落
院落左側茶山上有壹文選樓。文選樓又名文選閣,原在文孝廟後。文孝廟在池州城西,故當地百姓又稱西廟,原是梁昭明太子蕭統行宮寢殿,歲月推移,風侵雨蝕。觀村誌圖錄上,古時文孝廟後踞翠崗,古木參天,竹樹環合,林靜鳥喧,旅人僧侶,遊憩其間,可惜如今都已傾圮。文選樓復建在杏花村裏是重標壹個符號,重寫壹段記憶。文選樓主要是存放《文選》之所,今文選樓陳設太子雕像,卻不見《文選》。“秋浦樓過文選樓,隨梁勝跡在池州。細看萬事皆虛往,不及昭明姓字留”,這是文以載道最好的詮釋。
文選樓
村中十裏橋、西湘橋橫跨杏花溪上,溪中有好多只水車已經沒有實用功能,卻是村中壹道景致,轉動起來,吱吱呀呀,仿佛訴說著村裏曾經發生的古老故事,其中窺園的故事讓人遐思。
鳥瞰杏花村
窺園,明代萬歷年間歙州學博董模建,董模字子修,漢代大儒董仲舒後人。《漢書》記載董仲舒年輕時專心治學,三年都無暇觀賞花園中的景致,有目不窺園成語。而董模“則效之,曰:‘吾以吾之窺,學吾祖之不窺也。’”董模效仿其祖專心致誌,埋頭苦讀,但不忘欣賞窗外的風景。不但要“窺園”,而且還建了這個窺園,並且還請徽州呂燮雅作了壹篇《湖山窺園記》,說他在這裏“仰看山,俯酌湖,傍睨竹樹雲石……高吟而深讀,放興而學嘯”“信履探幽,騁目望遠……清味取諸水,悅性取諸山”“沽酒乎杏花之村,買鮮於杜塢之網,即不必更誦昔人佳句,而自喻適誌,亦足陶然徑醉矣。”實乃學習、生活兩不誤之典範。
遠眺酌湖草堂
“酌湖草堂”原是董子修的書房,因《窺園記》中有“仰看山,俯酌湖”之句,且面對西湘湖,故名。酌湖草堂,唐式建築風格,現辟為杏花村民俗、歷史文化展示館,主要展示杏花村民俗文化和有關杏花村的歷史典籍。這裏不但可以欣賞珍貴的杏花村文物藏品,還可以在這裏面品茗交流、潑墨揮毫。歷史典籍展示區中最珍貴的是南宋淳熙八年尤袤在貴池刊刻的池陽郡齋本《文選》。
池陽郡齋本《昭明文選》尤袤跋
昭明太子蕭統與貴池的關系十分密切,貴池是太子的封地,“貴池”這個名字就是蕭統所賜。唐以後文人科舉當官﹐《文選》是必讀科目﹐民間有“《文選》爛﹐秀才半”的諺語。欣賞這些珍貴的藏品,不僅領略到杏花村古老的歷史積澱、豐富文化遺產、獨特的村風民俗,更會為杏花村厚重歷史文化淵藪而嘆為觀止。
牧之樓內景
唐詩傳千年,杏村名天下!杏花村人為了紀念杜牧,在村中建造了“牧之樓”,其名源自“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主要展示杜牧與池州、杏花村的淵源、詩文著述和事略等。樓內杜牧銅塑像緊蹙雙眉,昂首上望,憂國憂民、郁郁不得誌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塑像的背景是杜牧唯壹傳世書法真跡《張好好詩卷》的放大復制品,筆法勁健,氣勢連綿,因是詩稿,更顯樸實無華之美。這裏遊人川流不息,已然是杏花村中重要景點。
煥園
村中還有二園:煥園、憩園。
煥園是宋代奉議大夫郎文韶入元朝時,隱居杏花村的居所,郎氏逐漸成為杏花村的望族,其後人郎遂在荒廢的煥園遺址上建數間房屋,以承先誌,在這間古宅裏,郎遂歷經十壹載,編寫《杏花村誌》。郎遂的父親郎必光在這裏建築了“還樸堂”,自號還樸居士,書香不斷,有《還樸堂撰著叢書》12種傳世,他對郎遂修誌是有很大影響的。
鳥瞰憩園
憩園原名息園,《杏花村誌》載“鄉先達陳以運課子讀書處”。 “半村半郭亦精廬,雨後新晴意自舒。靄靄淡煙籠曉樹,遲遲嫩日長園蔬。”如今息園已經不長園蔬,卻是遊人品茶、休憩之佳所……
清涼境
《杏花村誌》記載村裏當年古跡甚多,至今卻僅存寥寥:香泉井、清涼境、解厄泉、高聳在原文孝廟前的獨柱坊、石狻猊等,這些遺存向人們昭示著當年杏花村的勝狀。杏花村因郎遂《杏花村誌》而流傳,歲月遞嬗,滄桑巨變,池州人當永遠銘記這位“杏村老人”。
唐茶村落依山臨湖
臨近薄暮,杏花村裏炊煙裊裊,秋浦河畔漁火點點,壹年又壹年,時光雕刻著村莊,古人壹幕壹幕的生活不在,但空濛的煙雨,蔥蘢的草木,飄香的杏花,溫潤的楊柳風依舊。
櫻花園
綠水繞村流,百花滿枝頭,漫步在氤氳著花兒清香的石板道上,依舊能感受到詩的芬芳,酒的醇香在悠悠歲月裏綿延,在這“流淌著詩”的秋浦河畔,“天下第壹詩村”已經穿越千年時光。
濱湖村中老宅
原創文圖/饒頤版權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