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蠹”的意思是:不會被蟲蛀。
原文: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善學者,借人之長以補其短。至長反短,至短反長,天之道也,得十良馬,不若得壹伯樂;得十良劍,不若得壹歐冶;得地千裏,不若得壹聖人。石可破也,不可奪其堅;丹可磨也,不可奪其赤。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庶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
白話譯文:
常流的水不發臭,常轉的門軸不遭蟲蛀。善於學習的人,會利用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所以擅於借用別人的長處的人最終能取得成功。白晝到了最長時,就要轉而變短;白晝到了最短時,就要轉而變長,這是大自然運行的必然規律。
得到十匹好馬,不如得到壹個善於相馬的伯樂;得到十把利劍,不如得到善於鑄劍的歐治;得到土地千裏,不如得到壹個聖人。石頭可被打碎,但無法改變它堅硬的質地;丹砂可被研磨,但不能改變它朱紅的顏色。
抽幹湖水來捕魚,怎麽可能捕不到? 但是明年就沒有魚了;燒毀樹林來打獵,怎麽可能打不到? 但是明年就沒有野獸了。
此文出自戰國·呂不韋的門客所著的《呂氏春秋》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 集合門客們編撰的壹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壹中國前夕。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壹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秦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呂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戰國末期道家的代表作,全書***分二十六卷,壹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
《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註重博采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壹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屬於道家。所以《漢書·藝文誌》等將其列入雜家。高誘說《呂氏春秋》“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這說明最早的註釋者早已點明《呂氏春秋》以道家為主導思想之特征。
作者簡介: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期呂不韋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當時正是秦國統壹六國的前夕。其書“基本上以道家為宗,取各家之長而棄其短,所以能成壹家之言。”是秦漢道家的代表作之壹。呂不韋是秦國壹代名相,任職於戰國末年。
呂因散盡家財幫助在趙國為人質的嬴異人立嫡有大功勞,在異人繼位為秦莊襄王後,被任用為秦國丞相。
呂不韋就令門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聞所見和感想都寫出來。等到文章交上來後,五花八門,寫什麽的都有,古往今來、上下四方、天地萬物、興廢治亂、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論及,許多文章還有重復。
呂不韋又挑選幾位高手對這些文章進行篩選、歸類、刪定,綜合在壹起成書,取名叫《呂氏春秋》。呂不韋對此書十分看重,他自己認為這部號稱《呂氏春秋》的書是傑作,誇口說該書是包攬了“天地、萬物、古今”的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