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人賣矛和盾。他說盾最牢固,又說矛最銳利。有個人問他用矛來戳盾會如何?他答不出來,古人稱其為自相矛盾。
2、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創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幹的大臣死後,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壹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呼,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在壹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劉禪侍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十分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壹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3、 臥薪嘗膽
話說吳國與越國打仗,吳王夫差戰敗,其後他每天睡在幹柴上,每天吃苦膽,最終以弱勝強,打敗了越王勾踐,這就是有名的臥薪嘗膽
4、畫餅充饑
曹操在征討張繡時軍隊饑渴難耐,這時曹操登上高山觀望聲稱前邊有梅林,渡過軍隊嘩變的危機,後人稱這次事情為畫餅充饑
5、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壹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以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祥,我偏不這樣想,我們幹脆之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怎麽?”劉琨欣然贊同。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中斷。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壹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完成了他報效國度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足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6、壹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圍住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計劃領導20名門客前往完成這項任務,已挑了十九名,尚少壹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
平原君到了楚國立刻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無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咱們今日來請妳派援兵,妳壹言不發,可妳別忘了,楚國盡管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求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壹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刻允許發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嘆地說:“毛先生壹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
7、舌戰群儒
東漢末年,劉表過世,劉琮投降曹操,情勢對劉備與孫權極為不利。劉備派諸葛亮隨魯肅壹起前去東吳去說服孫權聯合抗曹。諸葛亮在孫權的殿前先後把張昭,虞翻、步陟、陸績的投降主義駁得體無完膚,孫權終於贊同聯劉抗曹
8、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明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壹個洞引來鄰家的光明,讓光明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許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以為很奇怪,問他為啥這樣,他說:“我但願能得到妳家的書,通讀壹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9、刻舟求劍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也可稱為途經江的人),把佩戴的劍掉進了江裏。他匆忙在船沿上刻上壹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本來的地方。
10、葉公好龍
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十分喜好龍。在他的家裏,墻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 蓋的上面都繡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好龍,就來到葉公家訪問他,長長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裏觀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 都變色了,匆忙躲起來。本來,葉公喜好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繡的、刻的假龍。
11、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壹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急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妳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壹試鞋子的大小呀?」他答復說:「我寧肯信任尺碼,也不信任自己的腳!」
12、自相抵觸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歌頌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牢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歌頌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銳利,關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妳的矛,去刺妳的盾牌,會怎麽?”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大概同時存在的。
13、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壹棵大樹。壹天,他在地裏幹活,突然看見壹只兔子箭平常地飛馳過來,撞在棵大樹上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壹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壹頓了。”他拎著兔子壹邊回家了,第二天,他到地裏,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壹天啥也沒等到。他卻不甘願,從此,每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裏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14、懸梁刺骨
孫敬字文寶,十分喜愛學,早晚多不休息,等到傍晚困了的時,就用繩索把頭發系在梁上。後來成為當世大儒。
15、程門立雪
東漢時代,有壹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壹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書的老師是很簡單請到的,但是要請到壹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簡單找到了。”因此他就拜郭林宗為老師,而且派奴婢奉養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壹次他要魏昭親身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粥進來的時,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壹次。這樣壹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妳的外表,今日終於看到妳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壹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16、拔山舉鼎
項羽在少年時代不喜好讀書寫字,改學擊劍,也不肯好好學。叔父項梁很賭氣,項羽說:“學寫字只要能記記姓名就夠了。擊劍是對付個把人的,也不值得學,我要學習抵敵萬人的本領。”項梁於是教他兵書,他很高興,但也只求略知粗心,不肯認真鉆研。 聽說,項羽二十二三歲時,身體魁梧,體力健壯,能把幾百斤重的鼎舉起來。
17、杯弓蛇影
秦王苻堅兵敗後逃跑,在逃跑過程中覺得壹草壹木多是追兵,疑神疑鬼,最終中箭而逃。
18、按圖索驥
秦國有個叫孫陽的人,善於相馬。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簡單,就拿著這本書四處找好馬。但是他只會照書本去找,最終壹無所獲。
19、柳營試馬
西漢時期,由於諸侯權勢強大,中央政權不能有用把持諸侯,晁錯的削藩政策正式引發“七王之亂”,漢景帝命周亞夫發兵救梁。周亞夫柳營試馬,切斷叛軍後路,斷絕其糧草提供,使叛軍不戰自潰,周亞夫發兵乘勝追擊
20、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襟坦蕩、具有遠大理想的人。可他小時倒是個不愛讀書的調皮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缺少,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度,於是就奮發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奮發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盛的知識,學問大有上進。他曾多少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幫助帝王管理國度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曾有人薦舉他去做官司,他沒有允許,仍舊不懈地努力讀書。
希望能幫妳
此地無銀三百兩:
民間故事:有人把銀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鄰人王二偷走了銀子,也留字寫道:“隔壁王二不曾偷”。
東施效顰:
西施心口痛,皺著眉頭從街上走過。同村的壹個醜婦人看見西施這個樣子,覺得很美,回去時也捂著胸口,皺眉蹙額,從街上走過。村裏富人見到她這副模樣,都緊閉大門不願出來;窮人見了,帶著妻子兒女,遠遠避開。
這個醜婦看到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明白她皺眉的樣子為什麽美。
殺雞取卵:
從前有個人家裏養了只老母雞,這只雞特別的能下蛋,可有壹段時間這只雞老是不下蛋,而且還病歪歪的。那個人想這雞不下蛋留著也沒什麽用了,就殺了這只雞,破開雞肚子後發現這只雞生病的原因原來是生了膽結石。大大小小的膽結石就像雞蛋壹樣。殺雞的時侯正巧鄰家的快嘴婆祥林嫂過來串門。看到了以後就四處亂說,說這人殺雞取卵,鼠目寸光,把好好的壹只能下蛋的老母雞給殺了。
狗尾續貂:
武帝司馬炎死後,兒子司馬衷繼位,他對朝政壹竅不通,大權落到賈後手裏,賈後生性兇狠狡詐,趙王司馬倫以此為借口帶兵沖入宮廷,殺死了賈後,自封為相國。
司馬倫為了籠絡朝臣,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於是大封文武百官。等到壹切就緒後,又廢掉晉惠帝,自稱皇帝。當時規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裝飾的帽子,由於司馬倫大肆封官晉爵,所以壹時貂尾都不夠用,所以只好用狗尾來代替,人們就據此編了兩句民謠:“貂不足,狗尾續。”用來諷刺朝廷。
食言而肥:
在春秋時代,魯國有個大臣叫孟武伯,他最大的毛病是說話不算數。有壹天魯哀公舉行宴會招待群臣,孟武伯參加了。在宴席上,孟武伯不喜歡另壹位大臣鄭重,便故意問他:“先生怎麽越來越胖了?”公聽見了,說:“個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諾言,當然會胖起來呀!”
請君入甕:
武則天掌權期間,有人控告文昌右丞周興和丘神績串通謀反,武則天命令來酷吏俊臣審查此案。來俊臣正在 和周興辦理案子壹起吃飯,他問周興說:“囚犯多不肯招認,應該采取什麽辦法 ? ”周興說 :“這太容易了 ! 擡個大甕來,用炭火在四面烤,再叫犯人進到裏面,還有什麽能不招認 ! ”來俊臣派人找來壹口大甕,按照周興出的主意用火圍著烤,然後站起來對他說:“有人告妳謀反,太後讓我審查妳,請老兄自己進到甕裏吧! ”周興十分驚恐,叩頭認罪。
毛遂自薦:毛遂這人是個文學青年,經常寫點小文章在網上發表壹下,可是網易的版主和網友們都不喜歡他寫的文章,因為文章寫得太爛了。在BBS上混了壹兩年了,寫的文章沒幾個回帖,版主也不給個“薦”字,搞得毛遂很不爽。所以後來在BBS上發文章的時候,毛遂都要在文章題目後面自己加上壹個“薦”字。比如《有了快感妳別喊》“薦”。《我是壹個偉大的小醜》“薦”。寫手們和版主對他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哭笑不得,於是就把這種做法形容為“毛遂自薦”。
三顧茅廬:三國時,劉備想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打天下,於是就去隴中請他。劉備的老板劉表壹向就對劉備不滿,平日裏給他準備的飯都是殘羹冷炙。這天,劉備吃過飯,到諸葛亮那裏坐了沒壹會兒,肚子就開始疼,壹會兒工夫就上了三次廁所,諸葛亮心想,老劉今天身體不好,拉肚子還辛苦地跑到我這裏來看我,很感動,於是就出山了。廁所在農村又叫茅房,茅廁,茅廬。於是後人就把這段典故形容為“三顧茅廬”。
望梅止渴:曹操有壹次行軍打仗,士兵們走得都很累,沒有精神也沒有鬥誌。曹操就騙他們說:“前面有個梅莊,梅莊裏有個梅小姐,長得天姿國色,艷美無雙,誰第壹個到達戰場,我就把梅小姐許配給他做老婆。”士兵們壹聽都來了精神,壹個個口水都流下來了。終於在規定時間到達了官渡,打敗了袁紹,後人稱這個典故為“望梅止渴”。
愚公移山
傳說古代有兩座大山間住著壹個90歲的愚公,他每次出門因大山阻隔,要繞很大的彎子,他把全家人召集起來,要他們用畢生的精力也要搬走太行、王屋兩座山,好方便他們進出。他們積極行動,壹家人每天不停地挖,他們的精神感動了玉帝
不恥下問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學識淵博,能虛心向別人學習。他去太廟祭祖,向別人問這問那,別人不解地問孔子,孔子說:“對於自己不懂的東西就要問清楚,這就是不恥下問,勤奮好學。”
水落石出:
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蘇軾生性豪放,學識淵博,很有文采。他不願屈服權貴,被貶到黃州,兩次遊歷黃州城外的赤壁,寫出兩篇《赤壁賦》。他借著酒興,在《後赤壁賦》中描繪赤壁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胸有成竹
宋朝文人畫家蘇軾和文同都擅長畫竹,蘇軾習慣畫墨竹,認為畫竹必先成竹於胸中。文同在自家宅前種了很多竹子,每天觀察竹子的成長變化,因此畫出的竹子各具形態,栩栩如生。畫家晁補之稱贊文同畫竹是“成竹已在胸”
黔驢技窮
從前貴州壹帶沒有毛驢,有壹個好事者從北方運來壹頭毛驢放到山腳下吃草,山上的老虎發現了這個怪物,開始只有遠遠的望著,然後慢慢地靠近毛驢,被毛驢大叫嚇了壹跳,最後發現毛驢只能用蹄踢,再也沒有別的本事就跳上去飽餐壹頓朝秦暮楚
含沙射影
傳說壹種叫蜮的動物,在水中含沙噴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擊或陷害人。
綠肥紅瘦
綠葉茂盛,花漸雕謝。指暮春時節。也形容春殘的景象。
無以復加
不可能再增加。指程度達到了極點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
戰國時宋國有壹個農民,看見壹只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從前宋國有壹個農夫在地裏幹活,忽然從遠處跑來壹只兔子,它十分慌張,壹不小心就撞在樹樁上死了。農夫很高興,撿起這只死兔子回家美美地飽餐壹頓。他想每天都有這樣的好事就好了,於是他放下農具整天守在那顆樹下,壹無所獲
與虎謀皮
傳說周朝有人特別喜歡穿皮衣吃精美的食品,他“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狐貍就傳警報逃到深山中;“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羊呼叫同伴壹起藏到茂密的森林裏去了。結果他沒有制成壹件皮袍,沒有辦成羊肉祭祀宴會
膠柱鼓瑟
用膠把柱粘住以後奏琴,柱不能移動,就無法調弦。
破釜沈舟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沈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風聲鶴唳
東晉時期,前秦國王苻堅企圖消滅東晉,東晉宰相謝安派謝石為征討大都督,分兵三路夾擊秦軍。苻堅登上壽陽城,看見晉君陣容整齊有些畏懼。晉軍用計圍攻苻堅的秦軍,秦軍大敗,在潰逃的過程中聽到風聲或鶴叫聲,都以為是追兵
望梅止渴
有壹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壹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裏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麽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壹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壹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沈思了壹會兒,對向導說:“妳什麽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壹轉,辦法來了,他壹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壹大片梅林,那裏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壹聽,仿佛已經吃到嘴裏,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完壁歸趙
戰國時代,趙王無意間得到了壹塊寶玉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後非常想要據為己有,因此就派人到趙國,對趙王說秦國願意以十五個城與趙國交換這塊玉。趙王心裏非常舍不得,但是因為趙國國勢很弱,因此不敢得罪秦王,怕秦王壹不高興,就派兵攻打趙國。為了這件事,趙王傷透了腦筋。
大臣藺相如知道這件事以後,就自告奮勇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他心裏知道秦王雖然喜歡這塊玉,事實上根本不想用十五個城來交換。到了秦國後,藺相如就抱著和氏璧、大聲對秦王說:「如果大王您不顧信用,想要搶我手上這塊寶玉,我就壹頭撞上皇宮裏的柱子,相信寶玉壹定會粉碎!」秦王聽了雖然很生氣,但是怕他真的撞上柱子而摔壞寶玉,因此壹點都不敢輕舉妄動。後來藺相如更趁秦王不註意的時候,派人連夜把和氏璧送回去。秦王雖然惱怒,但是因為知道自己行事不夠光明正大,怕傳出去成為笑柄,只好把藺相如放了。
紙上談兵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在年輕的時候,就讀過不少兵書,常常在人們面前談論作戰用兵的事情,即使父親趙奢也難不住他。很多人認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親卻認為他誇誇其談,不能承擔重任。
有壹次,秦國進攻趙國。趙國大將廉頗采用了修築壁壘堅守的方法。後來,趙王聽信了秦國散布的流言,以為廉頗年老懦弱,不能低檔敵軍,就改派趙括代替廉頗。趙括到了前線,死搬兵書上的教條,完全改變了廉頗持久抗戰的計劃。秦將白起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便用計先截斷了趙軍的運糧後路,然後把趙軍團團包圍。趙軍糧絕,趙括企圖突圍,被秦軍壹箭射死,四十多萬趙軍壹下子盡被殲滅。
程門立雪
程顥、程頤兄弟倆是宋代理學大家。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己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後來程顥死,他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壹日,他和朋友遊酢壹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壹旁不肯離去。等程頤睜開眼睛時,門外的雪已經積了壹尺多厚了,兩個人仍然站在那裏。
韋編三絕
孔子到了晚年,喜歡讀《周易》。
春秋時期沒有紙,字是寫在壹片片竹簡上,壹部書要用許多竹簡,必須用熟牛皮(韋)繩子把這些竹簡編聯在壹起才能閱讀。平時卷起來放著,看時就打開來。《周易》文字艱澀,內容隱晦,孔子就翻來覆去地讀,這樣讀夾讀去,把編聯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許多次(韋編三絕)。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是不滿意,說:“如果我能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內容了。”
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壹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註意那人的壹言壹行,壹舉壹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壹時疏忽失落在山谷裏。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麽也不像賊了。
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壹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裏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麽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壹天,他來到田裏,把禾苗壹棵壹棵地往上拔。壹大片禾苗,壹棵壹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裏卻很高興。回到家裏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裏去看,發現田裏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凡伯十分憤慨,寫了壹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壹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麽誌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裏浪。”意思是:我壹定要突破壹切障礙,勇往直前,幹壹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鬥,終於成為壹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壹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壹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嶽《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壹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壹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壹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裏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壹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復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裏,昨夜壹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壹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為壹字,只有壹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壹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壹字師。
專心致誌
從前有壹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壹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壹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壹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裏,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裏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壹只鴻雁,美餐壹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壹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壹個名師傳授,但是,壹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壹個卻沒學到壹點本事。
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壹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征去找,最後發現有壹只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裏馬的特征,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壹匹千裏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壹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班門弄斧
采石江邊壹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壹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壹個詩人《題李白墓》。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後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內心感受。而他們這種行為只能是附庸風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壹個善於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壹篇序文中就有這樣壹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壹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杯弓蛇影
有壹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裏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裏,有壹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裏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裏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裏想:“酒杯裏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墻上,掛有壹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裏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後,病就立刻好了。
後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壹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幹脆稱他為伯樂,壹直到現在。
壹次,伯樂受楚王的委托,購買能日行千裏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裏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壹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壹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壹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壹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麽。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壹匹難得的駿馬。
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壹邊擊鼓,壹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後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裏當書記。禰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後來,終於被黃祖所殺。
成語“不可多得”由此而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多用於贊揚有才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