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壹些山水畫家至今仍在表現壯麗的自然山水:全景構圖、細膩的畫法、曲折的山川,都是上壹個時代的大師們所創造的。宗室畫家趙伯駒傳世的《江山秋色圖》(故宮博物院藏),其實是南宋畫院壹位大師的作品,代表了繼承前代山水畫法的作品。弟弟趙伯骕有壹幅傳世的《宋萬金闕圖》(故宮博物院藏),描繪臨安鳳凰山的景色,是在傳統綠松石的基礎上,吸收董源、米芾的水墨技法而形成的新風格。但真正代表南宋山水畫創作的,是註重意境創造、以抒情為主要目的的所謂“離角山水”。畫家通過突出壹種局部的方法來加強描寫,用筆更加潑辣,充分發揮水墨的魅力。唐力被認為是開創這種新風格的大師,他的“萬和宋風圖”軸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劉松年繼承了他的技巧,在描寫江南風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馬援和夏貴被稱為“馬的角落”和“夏半邊”,因為他們剪去了不完整場景的壹個角落或壹個片段,在畫面中留下了壹大片空白。這種構圖簡單,主題鮮明的山水畫,有著全新的境界。正是這種創新,引起了很多評論,甚至有人認為他們的山水是南宋偏江南的“殘水”的反映,屬於附會論。米友仁治雲山墨戲,流傳於文人畫家之間,成就同樣可觀。
◆唐力,合陽(今河南孟縣)人。惠宗是北宋畫院畫家,與劉松年、馬援、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金兵攻汴京後,他遷居臨安,以賣畫為生。在他將近80歲的時候,他被推薦到皇宮,並被授予中郎將和畫院的頭銜,受到高宗趙構的高度贊賞。擅長風景畫和人物故事畫。從郝靜、關彤到範寬,風景都變了。布局采取近景,突出主峰或崖岸;山石大斧劈,積墨深,開啟了南宋山水畫的新風格。《萬和宋風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是唐力70歲時所作,反映了北宋唐力的山水畫。藏在同壹個地方的“江山小風光”的體積與上圖風格接近。故宮博物院長江殿的圖是藍綠色的帛書。雖然是藍綠色的風景,但還是以筆觸為主。輪廓挺健康的,破了。筆觸橫平豎直,自由放縱。將“斧劈”與青綠色彩相結合,在當時是壹種大膽的創造。唐力還擅長畫人物故事。他在故宮博物院畫的那壹卷《采歐盟》和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畫的那壹卷《復興晉文公》,都是借古為今用的作品。
劉松年,錢塘(杭州)人,因居清波門,人稱“秘門劉”。他是宋孝宗、光宗、寧宗時期的宮廷畫家。他的老師張敦禮是唐力的學生,所以他的繪畫風格與唐力壹脈相承。他的風景畫和人物畫影響很大。《故宮博物院四景卷》是他的山水畫代表作,分春夏秋冬四段描寫景物,穿插人物活動。與唐力的取材不同,劉松年描寫的是西湖周圍的景色,所以他的畫風更加細膩飄逸,與唐力的氣勢恢宏形成對比。
◆馬援,本名付瑤,山西永濟人,宋光宗、寧宗師畫院等函。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叔叔、兄弟和兒子都是畫院的畫家。他承襲家風,師從唐力,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對南宋後期的院體畫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的山水畫善於以概全,以小見大,被人們稱為“馬角”。在用筆方面,他拓展了斧劈法,畫巖石直掃,水墨淋漓,棱角分明。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土格圖》可以算是他這種風格的代表作品。畫在遠峰巨石下,竹青柳疏,幾個農民老少在田埂上載歌載舞,形象地表達了“好年景人是幸福的,走在田埂上”的詩句。同樣在故宮博物院的《水滸》也是他的代表作。本來是畫冊,現在裝裱成手卷,主要以勾號為主,分別描寫了12種水的狀態,可見作者高超的技藝。他的人物和花鳥畫還包括《鄧華閻石圖》(兩本書,壹本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另壹本在重慶博物館)和《梅西施賦圖》(由故宮博物院收藏)等小型原創作品。美國堪薩斯州的納爾遜博物館也有其卷本《西園雅圖》,上海博物館有其軸本《環美圖》,也是珍品。他的兒子馬林繼承了家族的學業,是壹名工人、壹名風景畫家、壹位花鳥畫家。他曾經是畫院的畫家。代表作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山水畫《聽松風》軸、故宮博物院藏花鳥畫《疊冰》軸等。他的畫風比他父親的更濃重細膩。
◆夏貴,本名玉玉,錢塘(杭州)人,宋寧宗世華書院待信。畫風很像馬援,構圖也是空白的。稱為“馬半邊天”,繪畫史上常稱“馬與夏”。臺北故宮有其卷《西山清遠圖》。畫面上的巨石、遠山、蔥郁的叢林樹木、樓觀村落,都排列得密密麻麻,筆法剛健優美,描繪出江南的霧靄風光。他的另壹幅代表作《山水十二景》只有四個場景,保存在美國納爾遜博物館。它們是獨立的,但在布局上又是相連的,描繪了河上遼闊的晚景。夏圭的小作品大多簡潔、陰暗、富有詩意,故宮博物院的《遠方的炊煙》就是其代表。另外,藏於美國弗利爾博物館的《洞庭秋月圖》也是夏貴的代表作。
(1)李成、範寬及其學派。
李成(?-967),字賢熙,祖上是唐朝宗室,隨後幾周在潁州(今山東)避難。出身名門,有文采,因時代而失意。他喜歡喝酒和旅遊。善於畫山水自娛。他在繼承前代成果的基礎上,將山水畫的內容和技法推向了更深的發展。據記載,他的山水畫既表現了山川的變化,又強調了季節氣候的特點,其中最突出的是塑造了“寒林”的形象。他的畫並沒有代代相傳,現存的很多寒林圖都應該是他的作品,但實際上大多是後人臨摹的。只有藏在日本的《閱碑石圖》被確認為真跡。這幅畫描繪了壹個騎士,當他在旅途中看到壹座古老的紀念碑時,他停下來觀看。騎手是畫家王曉同時期畫的,以李成為背景。荒地空曠,土地冰冷貧瘠,舊枝葉散亂,這是曉寒的壹景。李成的其他作品還有遼寧省博物館的《茂林遠洞與小寒林》、臺灣故宮博物院的《寒林漁舟》、尼爾森美術館的《青鸞小廟》。日本成懷堂圖書館藏《喬松平原圖》,繪有茂林元璋和亭臺樓閣。景物構圖具有北宋初期的特點,是李成的獨創之作,流傳甚廣。但也有專家認為是嚴文貴的作品。《青鸞蕭寺圖》也是北宋作品。雖然作者不能確定為李成,但毫無疑問,北宋初期的山水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其他作品,多為宋人作品,稍晚壹些。
範寬,中正人,字中性,陜西花垣人。生卒年不詳,略晚於李成,宋仁宗天盛於(1023-1031)年仍在世。據說他為人豪爽,善飲酒,不拘小節,經常往來於北京和洛陽之間。他的山水畫,壹開始是學李成的,後來才明白:“前人之法,未近取物,我也未師從他人;我不是萬物之師。”於是,他深入中南、太華壹帶的大山裏,觀察、體驗自然,最終創造出自己的風格。他畫的畫厚重而壯美,讓人對他的畫刮目相看。“就像走在壹條陰涼的路上。雖然是在熱火朝天的時候,但是卻讓人肅然起敬,讓人想抱。”當時是很看重的。在他傳世的作品中,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西山行旅圖》是較為可信的原作。迎面而立的群山,如練瀑、雜樹小山、藏於樹後的亭臺樓閣、流水、行進在山路上的馬隊,都用大膽的筆墨表現出來。他還擅長畫雪景和冷林,雪山的意象就是他的創作。範寬的其他作品還有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雪山小廟》和天津美術館的《雪景冷林》。這些作品的真實性有爭議,但可以作為他的傳世作品來研究。
徐道寧,河間(今河北)人,生活在北宋初期。據介紹,他以前買藥,畫畫招攬生意,賣藥的時候把畫的樹和石頭送人,後來出名了。他被認為是李成、範寬之後的第壹人。他的山水老師李成,晚年用的是簡單快捷的筆法,畫的山川樹木陡峭堅硬,自成壹家。傳世作品有《秋江漁船圖》,藏於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博物館。它是壹只絲綢質地的墨水筆,色彩淡雅,在遠山峰巒之下開闊的江面上畫著幾艘漁船。用壹個長長的土堆直直地向下掃,以顯示山峰的陡峭上升。
郭生於合陽溫縣(今河南孟縣)。宗申被任命到宮廷畫院的時候,原來是“學藝”,後來提升為“翰林候詔長直”。以他的風景畫聞名。我開始自學,然後臨摹李丞智的畫,在繪畫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畫石多為卷雲,所謂“蟹爪枝”大概就是他的創作。繼李成之後,他又將中國的山水畫創作推向了更加寫實細膩的境地,並賦予其強烈的情感色彩。作為壹名職業畫家,他受到了蘇軾、蘇轍、黃庭堅等文人的稱贊,他們都有吟詠郭作品的詩。傳世作品相對較多,如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平地平線樹圖》、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早春圖》和《關山春雪圖》、上海博物館的《山谷圖》、南京大學的《山村圖》、雲南省博物館的《秋山遊記》和故宮博物院的《平地平線石圖》。
嚴文貴出生在吳興(今浙江)。其祖上屬軍,入宮為畫。北宋太宗、真宗時期的宮廷畫師。專攻山水和人物,曾繪制《七夕夜市圖》,描繪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真實風光,可惜已失傳。他的山水畫創作不拘泥於古人,景物多變,有自己的風格。他現有的作品包括《山樓之景》,收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是壹幅描繪山川的全景山水畫。用小斧劈石,筆法鋒利陡峭。建築上畫的是界畫,代表了顏繪畫的特點。臺北故宮也有同名作品。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夏山圖》被專家認定為其弟子瞿丁的作品。日本收藏的《流風圖》也是原作。上海博物館藏紙本水墨《西山圖》雖非嚴所作,但其畫風與其接近,可作為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