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成語古為今用
拼音gǔ wéi jīn yòng
解釋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使之為今天的無產階級政治服務。
示例研究古典文學要堅持古為今用的原則。
反義詞以古非今
語法聯合式;作定語;指繼承文化遺產
成語:洋為中用
拼音:yáng wéi zhōng yòng
解釋:批判地吸收外國文化中壹切有益的東西,為我所用。
示例:~和古為今用要有機地結合。
2. 指什麽為什麽,四字成語指腹為婚
拼音:zhǐ fù wéi hūn
解釋:在懷孕時就為子女定下婚約。
出處:《魏書·王寶興傳》:“汝等將來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為親。”
示例:彼時九王爺因娘娘又懷身孕,曾與駱老爺~,倘生郡主,情願與駱公子再續前姻。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六回
近義詞:青梅竹馬、兩小無猜
歇後語:東床擇婿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家長包攬婚姻
指腹為親
拼音:zhǐ fù wéi qīn
解釋:在懷孕時就為子女定下婚約。
出處:《魏書·王寶興傳》:“汝等將來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為親。”
近義詞:指腹成親、指腹為婚
語法: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書面語
指鹿為馬
拼音:zhǐ lù wéi mǎ
解釋: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示例:東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鄰縱有責言,終難~。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七
近義詞:混淆是非、顛倒黑白
反義詞:是非分明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故意顛倒黑白
指天為誓
拼音:zhǐ tiān wéi shì
解釋:誓:發誓。指著天誓。表示意誌堅決或對人表示忠誠。
出處: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真若可信。”
示例:人言那可憑,盍~。 宋·洪邁《夷堅甲誌·張夫人》
近義詞:指天誓日、指日誓心、指矢天日
語法:作謂語、狀語;指發誓
指雁為羹
拼音:zhǐ yàn wéi gēng
解釋: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
出處:元·宋方壺《醉花陰·趕蘇卿》:“當初指雁為羹,似充饑畫餅,道無情卻有情。”
示例:假相期不誌誠,恰便似~。
明·朱有燉《半夜朝元》第壹折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空想
指皁為白
拼音:zhǐ zào wéi bái
解釋:指混淆黑白,顛倒是非。
指皂為白
拼音:zhǐ zào wéi bái
解釋:謂混淆黑白,顛倒是非。
出處: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三折:“動不動神頭鬼臉,投河奔井,拽巷邏街,張舌騙口,花言巧語,指皂為白。”
近義詞:指鹿為馬
語法: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處事
指樹為姓
拼音:zhǐ shù wéi xìng
解釋:道教傳說,老子生於李樹下,因以李為姓。
出處:見晉·葛洪《神仙傳·老子》。
示例:老君感星載誕,莫測受氣之由;~,未詳吹律之本。 隋·薛道衡《老氏碑》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3. 為什麽成語都是4個字並非所有成語都是4個字
成語是壹種現成的話
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最主要的壹點是習用語和諺語是口語性質的,成語大都出自書面,屬於文語性質的。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幾乎都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而習用語和諺語總是松散壹些,可多可少,不限於四個字。例如“快刀斬亂麻”、“九牛二虎之力”、“驢唇不對馬嘴”、“前怕狼,後怕虎”,這是常說的習用語;“百聞不如壹見”、“真金不怕火煉”、“有誌者事竟成”、“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是壹些經驗之談,表示壹個完整的意思,屬於諺語壹類。成語跟習用語、諺語是不壹樣的。
4. 指什麽為什麽的四字詞語指鹿為馬 ,指腹為婚,指腹為親,指樹為姓,指天為誓,指雁為羹,指皂為白,
指腹為婚
在懷孕時就為子女定下婚約。
指腹為親
在懷孕時就為子女定下婚約。
指鹿為馬
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指樹為姓
道教傳說,老子生於李樹下,因以李為姓。
指天為誓
誓:發誓。指著天誓。表示意誌堅決或對人表示忠誠。
指雁為羹
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
指皂為白
謂混淆黑白,顛倒是非。
指皁為白
指混淆黑白,顛倒是非。
5. 成語為什麽四字者為多成語是壹種相習沿用的特殊固定詞組,意義上具有整體性,結構上具有凝固性.從字數上看,成語大多是四個字的,但也有三個字的,如“莫須有”、“落水狗”,有五個字的,如“小巫見大巫”、“天下無難事”,有六個字的,如“既來之,則安之”、“五十步笑百步”,有七個字的,如“冒天下之大不韙”、“是可忍,孰不可忍”,有八個字的,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有九個字,十個字的甚至十個字以上的.成語言簡意豐,使用得當,可以使語言簡潔,增強修辭效果.要準確使用成語,必須正確理解把握成語的含義.這大概是因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國古代的詩歌總集《詩經》,就以四字句為多,古代歷史《尚書》,其中四字句也有壹些.後來初學讀的三、百、千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後兩種即全為四字句.《四言雜字》《龍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這雖然是訓蒙書,也足以說明四字句之為人所喜愛、所樂誦.前面已經說過,成語多由四字組成,少於四字或多於四字的比較少;尤其少與於四字的成語,相形之下更少.因此日本人講漢語,就有"四字漢語"這種說法(見壹九七八年版,吉田升等編著的《中學校現代國語》),也有的稱為"四字熟語"(見壹九七八年版,今泉忠義等編的《中學校國語》).不過他們列入"四字漢語"和"四字熟語"中的例語,在我們看來,有的不是我們所說的成語,因為我們沒有那種說法.如"左往右往""上意下達""執行猶豫""質疑應答"之類.又如他們把"春夏秋冬""前後左右""東西南北"也都認為是"四字熟語",我們也未便茍同."春夏秋冬"這是氣象學名詞,"前後左右"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位名詞,"東西南北"是地理學上常用的方位名詞.盡管這樣,成語之顯然有四字性是無可否認的.例如下列的成語,就它們的出處來看,都不是四個字,換句話說,也就是這些成語都是把非四字的話加以提煉、形成四字成語,試看以下成語與其出處的關系:(1)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孟子·梁惠王》上篇)(2)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上篇)(3)事半功倍"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證,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孟子·公孫醜》上篇)(4)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刻)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察今》)(5)黔驢技窮唐朝柳宗元有篇文章題目是《三戒》,其中有壹個小題為《黔之驢》."黔驢技窮"就是從這篇文章敘述的故事中提煉出來的.(6)敝帚千金(或說"敝帚自珍")"裏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見之患也."(曹丕《典論·論文》)從上文看來,成語的四字性非常明顯.或者把比四字為多的話縮減為四字,如"明察秋毫""緣木求魚",或者把兩句話合並為壹句 只用四字,如"事半功倍""敝所千金".或者把壹個用字較多的故事,編寫為四字,成為壹個成語,如"刻(契)舟求劍""黔驢技窮"都是.古人有些話,本來夠得上警句,可以成為成語.只是因為改變為四字,比較麻煩,也就只好把它放棄,作為引導語來用.例如"宋朝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語,意思很好,但因字數較多的關系,就沒能形成成語,我們只能視為警句,有時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就容易說,容易記,便可以成為成語.而同在《嶽陽樓記》中的文句"百廢俱興",因為是四字,就成了成語.補充:成語不全部是四字句,但絕大多數是四字句,原因有以下幾個:壹是《詩經》的影響,詩經開四字詩歌之先河,對後世詩歌在句式節奏詞匯等方面的影響是巨大的,現在許多成語就出自於《詩經》;二是古代其他文學作品及論文等,其句式的重要結構就是四字句,許多富有哲理性的名句被經常運用,就成了成語;三是四字句鏗鏘有力,朗朗上口,又及具概括力,所以人們喜歡使用,重復使用,傳承不息就成了成語.因為自古以來四字成語壹般都不標字數,五字以上往往標作“多字成語”.所以四字成語占大多數,常用的漢語成語有4000條左右,其中四字成語占96%,其余是兩個字到14個字的壹般成語都是有出處有典故的,成語以格式為主,壹般都是四字格,只有少量的其他形式,其他形式有“三字格”、“五字格”等等其表現主要是地域性,有許多成語只在平遙當地使用!“四字格”是漢語成語的常見形式,也是漢語使用者最喜歡的形式之壹.呂叔湘先生曾這樣指出:四音節好像壹直都是漢語《百家姓》《李氏蒙求》《龍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臺樓閣常有四言的橫額,流傳最廣的成語也是四言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