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三國演義裏有哪些成語故事?越多越好

三國演義裏有哪些成語故事?越多越好

三國演義裏有哪些的成語故事有得隴望蜀、七步之才、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望梅止渴、草船借箭、三顧茅廬等。

(壹)得隴望蜀。《二十四史》中記載,宣帝司馬懿跟隨曹操去討伐張魯,對魏武帝曹操進言道:“劉備以欺詐和武力俘虜了劉璋,蜀人尚未歸附就出兵遠方去爭奪江陵,這個機會不能錯過。現在我們如果出兵到漢中顯威,益州就會驚慌,趁機進兵、兵臨城下,勢必土崩瓦解。由此之勢很容易建立功業。聖人不能違逆天時,也不能喪失時機。”魏武帝曹操說:“人就是苦於沒有滿足,已經得到了隴西,還想得到蜀。”最終沒有聽從宣帝司馬懿的意見。成語得隴望蜀出自於魏武帝曹操的對話。得隴望蜀,常用於人心不知足。

(二)七步之才。公元220年,曹丕廢獻帝自立為帝。曹丕稱帝後, 仍嫉妒曹植才學,特招曹植入殿說,“父親在世時,常誇妳的詩文,我壹直懷疑有人為妳代筆。今天以兄弟為題,限妳六步成詩壹首,如若不成,休怪我問妳死罪!”曹植略壹思付,便邁開腳步,走壹步吟壹句,“煮豆持作羹,德寂以為計。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幾句詩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鼓,抱來豆梗當柴燒。豆梗在鍋下呼呼燃燒,豆子在鍋裏被煮得又哭又叫,“咱倆都是壹條根上長出來的,為什麽這樣狠心地煮我不輕饒?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丕聽了,羞愧難當,免去了他的死罪,將他貶為安鄉侯,曹植七步成詩的事很快傳開,人們也因此而稱贊他有“七步之才”。七步之才,現常用於誇獎某人有非常高的才能。

(三)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死後,由司馬懿和曹爽輔佐曹睿執政。曹睿死,司馬懿殺了曹爽,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立曹髦為皇帝。司馬師的弟弟司馬昭不把曹髦看在眼裏,威脅要封晉公。曹髦氣憤不過,說:“司馬昭的心,路人所知也。”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現常用於某人有明顯的陰謀。

(四)望梅止渴。東漢末年,曹操帶兵去攻打張繡,壹路行軍,走得非常辛苦。時值盛夏,太陽火辣辣地掛在空中,散發著巨大的熱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軍隊已經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這壹路上又都是荒山禿嶺,沒有人煙,方圓數十裏都沒有水源。將士們想盡了辦法,始終都弄不到壹滴水喝。 曹操目睹這樣的情景,心裏非常焦急,他想了又想,突然靈機壹動,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聲喊道,“前面不遠的地方有壹大片梅林,結滿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堅持壹下,走到那裏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戰士們聽了曹操的話,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壹樣,口裏頓時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來,鼓足力氣加緊向前趕去。就這樣,曹操終於率領軍隊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們對梅子酸味的條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幹渴的困難。可見人們在遇到困難時,不要壹味畏懼不前,應該時時用對成功的渴望來激勵自己,就會有足夠的勇氣去戰勝困難,到達成功的彼岸。

(五)樂不思蜀。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鬥。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封他壹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在壹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壹點兒也不想念蜀國。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余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樂不思蜀後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六)三顧茅廬。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南陽城西臥龍崗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漢末劉備三次前往南陽臥龍崗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被傳為佳話,漸成典故。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壹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