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出兵攻打越國,被越國擊敗,闔閭身受重傷而死。兩年後,闔閭的兒子夫差率軍打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送到吳國當奴隸。伏羲忍辱侍奉越王三年後,清除了他的戒心,把他送回越國。
事實上,勾踐並沒有放棄復仇。表面上順從吳王,暗地裏卻訓練精兵,壯大政府,伺機反擊吳國。艱苦可以鍛煉意誌,安逸會消磨意誌。勾踐怕他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報仇的意誌,所以給自己安排了艱苦的生活環境。他晚上睡覺沒有床墊,只是鋪壹些柴火(古代叫薪),在屋裏掛壹個膽。他為了不忘記過去的恥辱,會時不時嘗壹嘗膽囊。
勾踐為了鼓勵人民與皇後和人民壹起參加勞動,在越南人的齊心協力下使越國強大起來,最後找到了消滅吳國的機會。
努力學習
這個成語由兩個故事組成。“懸梁”的故事見於《太平經》(卷三六三)引自《漢書》。孫敬,漢朝人,非常好學,從早學到晚。有時候累了想睡覺,就用繩子把頭發紮起來,另壹頭綁在橫梁上拉直。如果這個時候再打瞌睡,就會被繩子弄醒。
“刺股”的故事見於《戰國策·卷三秦壹》,意思是蘇秦困了就用錐子刺大腿。故事在《引錐子刺股票》壹文中已經看到,就不細說了。
後人把這兩個故事組合成壹個成語“懸梁刺股”,激勵人們憤然讀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