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鴆止渴成語四個字。
飲鴆止渴(拼音:yǐn zhèn zhǐ kě)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霍谞傳》。?
飲鴆止渴(鴆:傳說中的毒鳥)指飲用鴆羽毛浸泡過的毒酒解渴;比喻用錯誤的辦法來解決眼前的困難而不顧嚴重後果。含貶義;在句中壹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成語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霍谞傳》:“譬猶療饑於附子,止渴於鴆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豈可為哉!”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飲鳩止渴”。
成語寓意:很多時候人們頭腦發熱時就像喝毒酒解渴壹樣,對行為不加思考,直沖直撞,不顧後果,於是吃虧的人很多,嚴重的還會搭上性命。
這則成語故事說明不管如何,都不能為所欲為做事不顧後果,否則自己不負責任的行為,只能讓自己吃盡苦頭。遇事應像霍谞壹樣先平靜下來。找出事情的關鍵,然後想辦法解決。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飲鴆止渴”指飲用鴆羽毛浸泡過的毒酒解渴;比喻用錯誤的辦法來解決眼前的困難而不顧嚴重後果。含貶義;在句中壹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運用示例:作家·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楊嗣昌的加征練餉辦法是使朝廷飲鴆止渴”。
作家·巴金《談〈憩園〉》:“他們裏面也有抽鴉片煙的,年紀大壹點的轎夫多數抽大煙,因為他們的體力不夠,不得不用這種興奮劑來刺激,明知這是飲鴆止渴,但是也無其他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