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本成語大全翻,成語大部分都是先秦時候形成的。
退避三舍
晉文公因為流亡的時候受恩惠於楚王,答應如果其回國後兩國開戰,則主動讓晉軍退避三舍(古代三十裏壹舍),也就是主動退90裏地。後來晉楚作戰,晉文公果然踐行了自己的若言,主動退了90裏地。
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下來,布置好了陣勢。
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後撤,想停止進攻。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壹步盯壹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
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詞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現在既然妳們不肯諒解,那末只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啦。”
大戰展開了。才壹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面大旗,指揮軍隊向後敗退。他們還在戰車後面拖著伐下的樹枝,戰車後退時,地下揚起壹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
成得臣壹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裏。他不顧前後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沖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後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
壹鳴驚人
典故
戰國時代,齊國有壹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壹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齊威王,本來是壹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汙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壹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是壹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壹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壹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壹個謎語想請您猜壹猜:某國有只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壹只什麽鳥呢?” 齊威王本是壹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只大鳥壹樣,身為壹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壹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壹會兒之後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壹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壹只大鳥,妳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壹鳴就會驚動眾人,妳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壹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壹番作為,真可謂是“壹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壹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壹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壹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秦晉之好
公元前676年,晉武公之子姬詭諸繼承君位,即晉獻公。獻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齊桓公女兒齊姜,齊姜則與當太子的姬詭諸有私情。姬詭諸繼位後,把庶母齊姜娶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後來的秦晉政治聯姻中嫁給秦穆公為夫人,這便是所謂“秦晉之好”的開端。在此後二十年間,又有過兩度“秦晉之好”。因此秦晉之好代表的是壹種政治上的聯姻,是國家之間的聯合,但後來漸漸將男女之間的婚姻也稱作結為“秦晉之好”。
問鼎中原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 的首府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莊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壹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莊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妳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面對雄視北方的莊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莊王的話鋒,大談九鼎制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莊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2. 來自先秦的成語運斤成風 惠子是莊子的朋友,也是辯論對手.兩個人經常為了:"壹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絕"等觀點相互爭論.惠子死後,莊子去送葬,回頭對門徒說:"楚國郢都有個人搗石灰時把壹滴泥土濺到了鼻尖上,這滴泥土就象蒼蠅翅膀壹樣薄.搗石灰的人請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揮動壹把大板斧,揮得呼呼作響,若無其事地隨手壹斧劈了下去,把那壹滴泥土完全削去,但鼻子卻沒有絲毫損傷.搗石灰的人站著神色不變.宋元君聽說了這件事,就把匠石找來,說:'妳能不能給我表演壹下?'匠石說:'我過去可以這麽削,但現在不行了.因為能站著讓我用斧子劈去泥點的人已經死了.'自從惠子去世,我就沒有對手了,沒有可以推心置腹談論的對象了." 所以在有的時候,壹個人的對手正是自己的知音.匠石能夠運斤成風,需要膽大的郢都人配合.伯牙善於彈琴,鐘子期善於欣賞.伯牙正在彈琴的時候,忽然想到了山嶺,在壹邊聽著的鐘子期就說:"妳的琴聲仿佛是巍峨的高山." 伯牙忽然又想到了河流,鐘子期就說:"妳的琴聲仿佛是潺潺的流水." 鐘子期死後,伯牙把琴砸了,說:"我再也不彈琴了,因為我再也找不到鐘子期這樣的知音了." 三國時候,蜀國大臣李嚴犯了罪,丞相諸葛亮將他撤職,流放到邊遠的地方.諸葛亮死後,李嚴嚎啕大哭,說:"諸葛亮雖然撤了我的職,但是他了解我,知道我的才能,如果他活著,說不定哪天就會重新重用我.現在他死了,還有誰能夠了解我呢!"在李嚴的心目中,諸葛亮始終是他的知音. 唐朝韓愈曾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我們的國家的經濟建設,既需要千裏馬,更需要伯樂.匠石雖然有運斤成風的本事,沒有搗石灰的人配合也無法表演.所以,有了伯樂的慧眼,有了搗石灰的人配合,千裏馬才能各盡其才,匠石才能運斤成風.企業才能興旺,國家才能富強.有壹個國營企業的領導,曾對下屬說:"妳即使有天大的本事,如果不和我搞好關系,我也不會用妳,妳就施展不開.妳別忘了誰在代表組織,誰在給妳寫評語."嗚呼!代表組織、寫評語的人如果是這種觀點,又怎麽能指望下屬人盡其才,又怎麽能使企業不斷發展呢?國營企業改革的難點,也許就在這兒吧. 每況愈下戰國時有壹個叫東郭子的人,聽說莊子對“道”很有研究,就去向莊子請教,問他“道”到底在什麽地方. 莊子說:“我講的‘道’各處都有,無處不在.” “那請您具體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嗎?”東郭子非常客氣. 莊子不加思索:“在螞蟻洞裏.” 東郭子非常奇怪:“道,是很高尚的東西,怎麽會存在於這麽卑下的地方?” 莊子又說:“‘道’,在稗草、磚瓦碎石之中.” “這不是愈加卑下了嗎?”東郭子更為奇怪. 莊子繼續說:“我的‘道’在屎尿之中!” 東郭子聽莊子越說越低下,心裏很不高興. 莊子這才向解釋:“要滿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質說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檢查豬的肥瘦壹樣,愈是豬的下部,愈能看出豬的肥瘦.因為豬腿的下部是最難長膘的,如果腿部也長滿肉,其他部位當然更肥了.所以,我今天告訴您‘道’所在的地方,盡是卑賤的地方,這些地方都有‘道’,那麽‘道’存在於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噢,原來是這樣.”東郭子很佩服莊子的才學. 這個故事出自《莊子·知北遊》.原來的意思是說,越從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實情況.後來意思逐漸轉變為表示情況越來越糟糕的意思.。
3. 先秦時期的成語典故有哪些運斤成風惠子是莊子的朋友,也是辯論對手。
兩個人經常為了:"壹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絕"等觀點相互爭論。惠子死後,莊子去送葬,回頭對門徒說:"楚國郢都有個人搗石灰時把壹滴泥土濺到了鼻尖上,這滴泥土就象蒼蠅翅膀壹樣薄。
搗石灰的人請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揮動壹把大板斧,揮得呼呼作響,若無其事地隨手壹斧劈了下去,把那壹滴泥土完全削去,但鼻子卻沒有絲毫損傷。
搗石灰的人站著神色不變。宋元君聽說了這件事,就把匠石找來,說:'妳能不能給我表演壹下?'匠石說:'我過去可以這麽削,但現在不行了。
因為能站著讓我用斧子劈去泥點的人已經死了。'自從惠子去世,我就沒有對手了,沒有可以推心置腹談論的對象了。
" 所以在有的時候,壹個人的對手正是自己的知音。匠石能夠運斤成風,需要膽大的郢都人配合。
伯牙善於彈琴,鐘子期善於欣賞。伯牙正在彈琴的時候,忽然想到了山嶺,在壹邊聽著的鐘子期就說:"妳的琴聲仿佛是巍峨的高山。
" 伯牙忽然又想到了河流,鐘子期就說:"妳的琴聲仿佛是潺潺的流水。" 鐘子期死後,伯牙把琴砸了,說:"我再也不彈琴了,因為我再也找不到鐘子期這樣的知音了。
" 三國時候,蜀國大臣李嚴犯了罪,丞相諸葛亮將他撤職,流放到邊遠的地方。諸葛亮死後,李嚴嚎啕大哭,說:"諸葛亮雖然撤了我的職,但是他了解我,知道我的才能,如果他活著,說不定哪天就會重新重用我。
現在他死了,還有誰能夠了解我呢!"在李嚴的心目中,諸葛亮始終是他的知音。 唐朝韓愈曾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我們的國家的經濟建設,既需要千裏馬,更需要伯樂。
匠石雖然有運斤成風的本事,沒有搗石灰的人配合也無法表演。所以,有了伯樂的慧眼,有了搗石灰的人配合,千裏馬才能各盡其才,匠石才能運斤成風。
企業才能興旺,國家才能富強。有壹個國營企業的領導,曾對下屬說:"妳即使有天大的本事,如果不和我搞好關系,我也不會用妳,妳就施展不開。
妳別忘了誰在代表組織,誰在給妳寫評語。"嗚呼!代表組織、寫評語的人如果是這種觀點,又怎麽能指望下屬人盡其才,又怎麽能使企業不斷發展呢?國營企業改革的難點,也許就在這兒吧。
每況愈下戰國時有壹個叫東郭子的人,聽說莊子對“道”很有研究,就去向莊子請教,問他“道”到底在什麽地方。莊子說:“我講的‘道’各處都有,無處不在。”
“那請您具體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嗎?”東郭子非常客氣。莊子不加思索:“在螞蟻洞裏。”
東郭子非常奇怪:“道,是很高尚的東西,怎麽會存在於這麽卑下的地方?”莊子又說:“‘道’,在稗草、磚瓦碎石之中。”“這不是愈加卑下了嗎?”東郭子更為奇怪。
莊子繼續說:“我的‘道’在屎尿之中!”東郭子聽莊子越說越低下,心裏很不高興。 莊子這才向解釋:“要滿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質說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檢查豬的肥瘦壹樣,愈是豬的下部,愈能看出豬的肥瘦。
因為豬腿的下部是最難長膘的,如果腿部也長滿肉,其他部位當然更肥了。所以,我今天告訴您‘道’所在的地方,盡是卑賤的地方,這些地方都有‘道’,那麽‘道’存在於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噢,原來是這樣。”東郭子很佩服莊子的才學。
這個故事出自《莊子·知北遊》。原來的意思是說,越從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實情況。
後來意思逐漸轉變為表示情況越來越糟糕的意思。
4. 來自先秦的成語運斤成風 惠子是莊子的朋友,也是辯論對手.兩個人經常為了:"壹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絕"等觀點相互爭論.惠子死後,莊子去送葬,回頭對門徒說:"楚國郢都有個人搗石灰時把壹滴泥土濺到了鼻尖上,這滴泥土就象蒼蠅翅膀壹樣薄.搗石灰的人請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揮動壹把大板斧,揮得呼呼作響,若無其事地隨手壹斧劈了下去,把那壹滴泥土完全削去,但鼻子卻沒有絲毫損傷.搗石灰的人站著神色不變.宋元君聽說了這件事,就把匠石找來,說:'妳能不能給我表演壹下?'匠石說:'我過去可以這麽削,但現在不行了.因為能站著讓我用斧子劈去泥點的人已經死了.'自從惠子去世,我就沒有對手了,沒有可以推心置腹談論的對象了." 所以在有的時候,壹個人的對手正是自己的知音.匠石能夠運斤成風,需要膽大的郢都人配合.伯牙善於彈琴,鐘子期善於欣賞.伯牙正在彈琴的時候,忽然想到了山嶺,在壹邊聽著的鐘子期就說:"妳的琴聲仿佛是巍峨的高山." 伯牙忽然又想到了河流,鐘子期就說:"妳的琴聲仿佛是潺潺的流水." 鐘子期死後,伯牙把琴砸了,說:"我再也不彈琴了,因為我再也找不到鐘子期這樣的知音了." 三國時候,蜀國大臣李嚴犯了罪,丞相諸葛亮將他撤職,流放到邊遠的地方.諸葛亮死後,李嚴嚎啕大哭,說:"諸葛亮雖然撤了我的職,但是他了解我,知道我的才能,如果他活著,說不定哪天就會重新重用我.現在他死了,還有誰能夠了解我呢!"在李嚴的心目中,諸葛亮始終是他的知音. 唐朝韓愈曾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我們的國家的經濟建設,既需要千裏馬,更需要伯樂.匠石雖然有運斤成風的本事,沒有搗石灰的人配合也無法表演.所以,有了伯樂的慧眼,有了搗石灰的人配合,千裏馬才能各盡其才,匠石才能運斤成風.企業才能興旺,國家才能富強.有壹個國營企業的領導,曾對下屬說:"妳即使有天大的本事,如果不和我搞好關系,我也不會用妳,妳就施展不開.妳別忘了誰在代表組織,誰在給妳寫評語."嗚呼!代表組織、寫評語的人如果是這種觀點,又怎麽能指望下屬人盡其才,又怎麽能使企業不斷發展呢?國營企業改革的難點,也許就在這兒吧. 每況愈下戰國時有壹個叫東郭子的人,聽說莊子對“道”很有研究,就去向莊子請教,問他“道”到底在什麽地方. 莊子說:“我講的‘道’各處都有,無處不在.” “那請您具體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嗎?”東郭子非常客氣. 莊子不加思索:“在螞蟻洞裏.” 東郭子非常奇怪:“道,是很高尚的東西,怎麽會存在於這麽卑下的地方?” 莊子又說:“‘道’,在稗草、磚瓦碎石之中.” “這不是愈加卑下了嗎?”東郭子更為奇怪. 莊子繼續說:“我的‘道’在屎尿之中!” 東郭子聽莊子越說越低下,心裏很不高興. 莊子這才向解釋:“要滿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質說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檢查豬的肥瘦壹樣,愈是豬的下部,愈能看出豬的肥瘦.因為豬腿的下部是最難長膘的,如果腿部也長滿肉,其他部位當然更肥了.所以,我今天告訴您‘道’所在的地方,盡是卑賤的地方,這些地方都有‘道’,那麽‘道’存在於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噢,原來是這樣.”東郭子很佩服莊子的才學. 這個故事出自《莊子·知北遊》.原來的意思是說,越從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實情況.後來意思逐漸轉變為表示情況越來越糟糕的意思.。
5. 需要先秦的成語、典故和故事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壹壹聽之。處士逃。
晏子使楚
自相矛盾出自《韓非子》
矛和盾是古時候兩種武器,矛是用來刺人的,盾是用來擋矛 的,功用恰恰相反。?
楚國有壹個兼賣矛和盾的商人。壹天,他帶著這兩樣貨色到街上叫賣,先舉起盾牌向人吹噓 說:“我這盾牌呀,再堅固沒有了,無論怎樣鋒利的矛槍也刺 *** 它。”停壹會兒,又舉起 他的矛槍向人誇耀說:“我這矛槍呀,再鋒利沒有了,無論怎樣堅固的盾牌,它都刺得穿。 ”?
旁邊的人聽了,不禁發笑,就問他說:“照這樣說,就用妳的矛槍來刺妳的盾牌。結果會怎 樣呢?”?
這個商人窘得答不出話來了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老馬識途出自《韓非子》
諱疾忌醫出自《韓非子》
名醫扁鵲,有壹次去見蔡桓侯。他在旁邊立了壹會兒對桓侯 說:“妳有病了,現在病還在皮 膚裏,若不趕快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侯聽了笑著說:“我沒有病。”待扁鵲走了以後 ,桓侯對人說:“這些醫生就喜歡醫治沒有病的人來誇耀自己的本領。”?
十天以後,扁鵲又去見桓侯,說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裏,如果不治,還會加重。桓侯不理 睬他。扁鵲走了以後,桓侯很不高興。?
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侯,說他的病已經轉到腸胃裏去了,再不從速醫治,就會更加嚴 重了。桓侯仍舊不理睬他。?
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侯時,對他望了壹望,回身就走。桓侯覺得很奇怪,於是派使者去 問扁鵲。?
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裏,肌肉裏,腸胃裏,不論針灸或是服藥,都還可以醫治;病若 是到了骨髓裏,那還有什麽辦法呢?現在桓侯的病已經深入骨髓,我也無法替他醫治了。” ?
五天以後,桓侯渾身疼痛,趕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已經逃到秦國了。桓侯不久就死掉了。 ?
6. 先秦時候的文言文和清朝的文言文在語法上有不同嗎這個現象確實真實存在,但不能壹概而論。
比較晦澀難懂的文言文比如聊齋裏的《狼》,確實比很多先秦時候的文言文還難懂。原因主要是文言文說到底也是壹種文字,文字就是用來記錄語言的。
如果古人打算創造壹種文字來記錄他們日常說的話,那古人壹定創造出來的文字和語法壹定和他們的日常說話是壹致的,否則就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這就不符合他們創造文字的目的。也就是說,實際上至少在先秦時期,文言文就是人們日常說的大白話。
比如論語,就是孔子的弟子們回憶老師生前說過哪些話就記錄下來,相當於《孔子日常講話記錄》。所以那時候的文言文只有某些詞匯用法我們不熟悉,有些詞語變化不大的甚至不用翻譯。
但是秦漢以後,隨著口語的日益演變,語言和文字逐漸偏離且越來越大,到了清代就完全變成了兩回事。清代的口語和我們現在很接近了,但文言文需要特別學習,受到封建文化壓制,思想的禁錮以及科舉八股文的登峰造極,導致出現了很多迂腐文人故意把文言文寫的極其難懂不說人話。
特意選那些極其冷僻的詞匯顯示學問,比如魯迅小說裏的孔乙己就是個例子,賣弄炫耀茴香豆的茴有幾種寫法,這種人如果寫文言文能通俗易懂嗎?簡單的說,先秦文言文就是當時的口語,沒有必要刻意的寫成書面語。後世文言文在口語文字相分離的情況下,是為了寫書面語而寫文言文,清代某些人就更是走到極端,這就是某些清代文言文極其難懂不說人話的原因。
手打的答案,滿意請采納,謝謝。
7. 先秦時期的成語,故事,出處成語大部分都是先秦時候形成的,如:退避三舍晉文公因為流亡的時候受恩惠於楚王,答應如果其回國後兩國開戰,則主動讓晉軍退避三舍(古代三十裏壹舍),也就是主動退90裏地。
後來晉楚作戰,晉文公果然踐行了自己的若言,主動退了90裏地。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下來,布置好了陣勢。
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後撤,想停止進攻。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壹步盯壹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
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詞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
現在既然妳們不肯諒解,那末只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啦。”大戰展開了。
才壹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面大旗,指揮軍隊向後敗退。他們還在戰車後面拖著伐下的樹枝,戰車後退時,地下揚起壹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
成得臣壹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裏。他不顧前後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
晉軍的中軍精銳,猛沖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後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
秦晉之好公元前676年,晉武公之子姬詭諸繼承君位,即晉獻公。獻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齊桓公女兒齊姜,齊姜則與當太子的姬詭諸有私情。
姬詭諸繼位後,把庶母齊姜娶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後來的秦晉政治聯姻中嫁給秦穆公為夫人,這便是所謂“秦晉之好”的開端。
在此後二十年間,又有過兩度“秦晉之好”。因此秦晉之好代表的是壹種政治上的聯姻,是國家之間的聯合,但後來漸漸將男女之間的婚姻也稱作結為“秦晉之好”。
壹鳴驚人問鼎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