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不毛之地和窮山惡水區別

不毛之地和窮山惡水區別

不毛之地和窮山惡水區別如下:

1、“不毛之地”主要強調土地貧瘠、不適宜生長草木,即土地的貧瘠程度較高,缺乏生命力。它主要描述的是土地的特性,並不直接涉及到山水。

2、“窮山惡水”則更側重於描述自然環境的惡劣,包括險峻的山峰和兇惡的河流。它不僅描述了土地的貧瘠,還強調了地形地勢的險惡,給人壹種艱苦、險峻的感覺。

3、在用法上,“不毛之地”通常用於描述土地貧瘠、不適宜生活或種植的情況,而“窮山惡水”則更多地用於描述自然環境惡劣、險峻的情況。

不毛之地(拼音bù máo zhī dì),是壹則來源於文人作品的漢語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戰國·公羊高《公羊傳·宣公十二年》。“不毛之地”原意是貧瘠荒涼不長莊稼的地方,廢棄的土地。毛:莊稼、草木。形容荒涼、貧瘠。在句中作主語、賓語。

窮山惡水,漢語成語,拼音是qióng shān è shuǐ,意思是經常引起災害的河流湖泊等。形容自然條件非常差。出自清王濬卿《冷眼觀》:“且山雖明而寸草不生,是為窮山;水雖秀而只鱗莫睹,是為惡水。”

成語寓意

不毛之地是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特別是對於以土地為生活來源的農耕國家的民眾,土地的好與壞,是直接關系到生存的大事情。所謂“壹方水土養壹方人”也是建立在水與土好壞基礎之上的說法。

如果土地貧瘩,種不了莊穆,沒有糧食就談不上“養人”的問題了。所以,對於不毛之地,除了進行水土改造外,也可以實行集體搬遷的方式加以解決。在句中作主語、賓語,形容荒涼或未開墾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