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開始,我每天必經的道路兩旁,由桃樹替代了香樟樹,我們這裏的桃花終於開了。自清明以來,我每天經過那裏都會細細打量那些桃花:從花苞緊裹衣包,怯怯默默的倚在枝頭,到悄然羞澀的綻開花蕾初放,是那樣的爛漫迷人,粉粉的花瓣,五小瓣圍成壹小朵,花蕊裏散發出的淡淡的花香。再到怒放盛開,那樣的絢爛奪目,毫無保留,毫無顧忌的含笑綻放在春風裏,壹種絢麗明艷可愛,絲毫不帶任何晦暗。這在灰色堡壘林立的城市更為可貴了。
現在,正值桃花盛開之際,壹樹樹壹簇簇的桃花灼灼的綻放,遠遠望去紅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更加奇異的是壹顆桃樹競兼有紅白,或者紅、粉、白三色(不知道是天然造化,還是人工培育而得),雲蒸霞蔚。近觀金黃色的花蕊俏立於粉色的花瓣,粉粉艷艷的桃紅渲染了五瓣羅裙,爭奇鬥艷。正如詩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那般熱情奔放,華麗噴薄,簡直是千嬌百媚,美艷絕倫。
因為桃花之美,美之艷絕。故而用桃來形容美的成語很多,例如形容春景之美的成語“桃紅柳綠”(出典為唐·王維《田園》詩:“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 ”)“桃腮粉臉”來形容女子粉紅色的面頰;“桃羞杏讓”形容女子美貌,裝飾華麗比花還要艷麗動人;因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又有成語“世外桃源”來借指不受外界影響或理想中的美好境地,引來古今多少人無盡的向往;而用成語“人面桃花”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其他還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只要為人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桃李滿天下”比喻學生很多,各地都有。
很多贊美桃花的古詩讓人在文字中領略桃花香艷: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徐俯《春遊湖》“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周樸《桃花》中的“桃花春色暖先開,明媚誰人不看來。”杜甫的“桃花壹族開無主,可愛深紅淺映紅”。
更由於桃花之美艷,似乎讓人們養眼怡神的同時,又引起了不滿和嫉妒,無端惹來壹堆是非。不正常的男女之事也和無端扯上桃花,“桃色事件”,“桃色新聞”,“桃花劫”等等。而用桃花作暗喻更顯曖昧。另外有好多詩詞對桃花大為貶損,李白的《贈韋侍黃裳》中有尚有“桃李賣艷陽,路人行且迷。” 豐坊的詩 “桃花歌”中有“東風壹夜吹桃萼,桃花吹開又吹落。開時不記春有情,落時偏道東風惡。東風吹樹無休日,自是桃花太輕薄。”桃花甚致淪落為“花中倡優”,在他們的筆下,桃花不離妖媚、俗艷、輕佻、魅惑。想起《侍衛官雜記》中壹幕描寫,譏諷國大黨要求成員佩戴“梅花”胸章,正好那時當局要求妓女佩戴“桃花”胸章,壹時間風風雨雨,沸沸揚揚,可見桃花地位之窘困尷尬。
文征明有詩《錢氏西齋粉紅桃花》“溫情膩質可憐生,浥浥輕韶入粉勻。新暖透肌紅沁玉,晚風吹酒淡生春。窺墻有態如含笑,對面無言故惱人。莫作尋常輕薄看,楊家姊妹是前身。” 說楊家姐妹就是從桃花投胎來,天生麗質,並非壹般輕薄。這不知是不是對輕辱桃花之人的譏諷,詩仙對羞花之貌的楊貴妃欽慕而不惜重墨贊美,卻獨對壹樹桃花苛責。人們借物明誌總有其特殊的處境和際遇,他們褒也好,貶也罷,都能不妨礙桃花盛開,而桃花似乎也不必為人類活動擔負任何責任,自然也不必承擔人類強加的過多附加。
事實上,桃給予人類的奉獻不僅是美艷嫵媚的桃花,還有美味的果實甘甜多汁,馨香可口,還有果核桃仁能入藥,桃花還可制作幹花茶,據說采下三月初三東南方的桃花泡茶會更令皮膚白皙去斑。
桃花之美不可否認的,她們在春寒中俏立怒放,帶給人們不僅是那份極美的視覺沖擊,更有心靈上壹絲安謐溫馨,因為春來桃花才開,作別冬天。桃紅柳綠就代表了春天,桃花以其絕美,靈性成了春天到來的象征,如果沒有桃花,春天是否會失色許多呢?
桃花極美但花期並不長,有如短暫的人生。珍惜這壹季的花期,她為您而綻放,為您而芳華;有如珍惜自己,珍惜自己的人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在此桃花盛開的季節,何不帶著對大自然感恩的心情,去領略挑花的動人嬌態和艷麗嫵媚,去品味其淡淡的馨香,盡情享受這極致之美帶給我們的愉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