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民主氛圍的形成
課堂閱讀教學應該是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是雙方共同參與、協調完成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主人翁”意識,鍛煉學生積極思考和勇於質疑的能力,讓學生嘗到“跳壹跳就搞定”的甜頭,讓學生不僅積極參與學習,也參與教學。如果教師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傳統的教學方法,或者直接、抽象地告訴學生標準答案,就很難把教學放在學生的心理基礎上,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就不會被打破,學生的主體意識就不會被喚起。他們永遠是知識的“奴隸”和“口袋”。因此,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我們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盡量讓學生參與教學,體現真正的民主。
在教學中,我以民主的方式讓學生參與教學:老師給學生布置題為“請給我壹些想法”的作業,然後問:“如果妳對這學期的閱讀教學有什麽建議,請盡量多提。”幾天後,我收到了學生交來的“作業”。通過逐壹閱讀和分析,我篩選出可行的建議,創建了墻報,並命名為“學生的金點子”,逐步將這些點子運用到閱讀教學中。這種方法得到了學生的大力支持,原因很簡單:我們常說學生是主體,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對老師的教最有發言權。通過改進,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不做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況且;作業“請妳給我出個主意”中的“妳”字是感性的,學生願意做,說“出個主意”而不是“出個主意”,可以消除學生的顧慮,學生也會積極去做,說“給我出個主意”,然後想到了就提,方便可行,學生容易做到。可見這種做法應該是壹種有效的捷徑。
第二,懂得多向思維
知識是智慧的結晶,但有知識不等於有智慧。知識可以給,智慧不行。從個體認知發展理論來看,任何真知都是在活動中自我建構的產物,真知是知識與智慧的統壹。所以在閱讀教學中,由於學生的經歷不同,性格不同,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受也不同,所以我特別註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想法和觀點,不輕易否定學生的理解,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發點去理解。
比如我在教《草船借箭》這篇文章的時候,有同學建議最好題目改成《草船騙箭》。原因是:“因為諸葛亮是從曹操那裏弄來的箭,不是借的。”這個理由壹出,就像壹滴水掉進了沸騰的油鍋,教室壹下子炸開了鍋。可是過了壹會兒,壹個學生像彈簧壹樣從座位上站起來說:“從諸葛亮傳令到軍士喊‘謝丞相曹之箭’,可見騙箭不用謝,借箭卻要謝,所以標題是‘借草船之箭’。話音剛落,另壹個學生給出了他的理由:“我覺得是借箭,因為諸葛亮到了赤壁之戰的時候沒有把借的箭還給曹操?人們借了又還。“教室裏的氣氛很緊張,學生們的興趣也在上升。更妙的是,另壹個學生說:“寫文章的目的是贊美諸葛亮的足智多謀,足智多謀,‘詐’是貶義詞。題目改為《草船詐箭》,文章中心變成揭露諸葛亮的陰謀詭計。”面對這麽多的個人理解和這場激烈的爭論,我很高興地說壹句很有啟發性的話:“妳們的觀點如此獨特,妳們的表演如此精彩。在學習中,只要妳善於質疑,大膽提問,提出有創意的意見,充滿挑戰的激情,成功的大門就離妳不遠了。”
第三,質疑探究方式的選擇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大致可以分為兩種:自主學習——解決已有發展領域的問題,即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獨立解決的問題;合作學習——解決最近開發區的問題,也就是學生無法通過個人努力獨立解決的問題。其中,老師不講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自啟蒙開始就在自學中完成,需要學生合作解決的問題,除了適當選擇老師,允許學生自由尋找學習夥伴,自由選擇探索解疑的方式。
在閱讀教學中,我經常讓問題來源於學生,又回到學生。除了那些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用已有的知識通過閱讀、思考、討論就能解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妳說壹句,我說壹句”,全班壹起努力。當然,學生也可以自由組合,組成學習小組,自由選擇解惑方案。比如閱讀、實驗、討論、舉例、聯系實際等。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哪壹個,然後讓他們自由表達對相關問題的理解和獨特的創作見解,從而提高解惑能力,培養創新能力。
第四,自主確定自學目標
眾所周知,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也就是差異性。因此,在課前準備中很難克服或縮小這種質和量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掌握的會更多,學得又好又快,這無疑對課堂閱讀的教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何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學生的需求?如何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我認為,既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又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課前自學目標要由學生自己擬定,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教師不應“壹刀切”地用集體自學目標代替學生的自學目標,應妥善處理* * *與人格的關系。
例如,在講授《董存瑞獻出生命炸碉堡》壹文時,為了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我引導學生設定自己的自主學習目標:
老師問,“大家都預習過《董存瑞舍命炸碉堡》這篇文章吧。誰願意告訴妳他最深的感受?”學生們都爭先恐後地舉手。
人生:“董存瑞的機智勇敢,不怕犧牲的精神很可貴。”
生活:“文章中,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特別細致精彩。”
生活:“文章很短,但內容深刻感人。”
生活:“作者語言生動,文字細膩。”
就這樣,七八個同學連續談了自己的感受,然後我又拋出了壹個誘餌:“妳最想從這篇課文中學到的目標是什麽?”妳想學什麽方法?”學生們像雨後的蘑菇壹樣舉起了手。
生活:“我的學習目標是學習董存瑞,我的學習方法是認真學習描寫董存瑞的句子”。
生活:“我以心理活動的描寫為學習目標,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學習的方法是抓住描述心理活動的句子,去品味。"
生活:“我的學習目標是描述細節,我想通過實踐來學習。”
生活:“我的學習目標是帶著感情讀課文。方法就是用換位思考,換位思考,讓自己感受深刻。”
我肯定了以上同學設定的所有學習目標,並要求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和方法花五分鐘時間學習。可以說,所有的學生都以積極的態度參與了學習,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總之,只要每個老師都能根據教學實踐開動腦筋,就壹定能創造出更新更有效的方法,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讓語文活動課“動”起來
秀嶼學區前雲小學黃瑞英
語文活動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必須在搞好課堂教學的同時,搞好語文課。活動課對豐富學生生活、開闊視野、激發學習興趣、深化語言體驗、完善人格、提高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如何教好語文活動?
筆者認為,在語文活動課的組織與實施中,應始終把學生的自主性放在首位,讓學生自主、主動地參與,開動腦筋,培養內在動力,激發智慧潛能,發展個性特長,促進個體主動、和諧、全面發展。“動”是活動課的最大特點,應貫穿於活動課組織實施的全過程。
首先,選擇合適的內容,讓學生“動起來”
語文活動課作為壹門課程,有其自身的目的要求,即必須著眼於獲得直接經驗。即時信息為內容,具有實用性特點,引導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從課堂走向社會,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活動課比學科課更靈活,在內容的選擇上我們可以很好的體現“移動性”。
1,實用內容。實踐性是語文活動課的主要特征,它改變了學科教學中向學生傳授結論性知識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參與觀察、動腦、口語和實踐活動來拓展知識面、發展能力。在壹次語文活動課上,我組織學生去市場調查采訪,然後寫了壹篇小簡訊。很多同學都如實描述了市場上的壹些問題。比如“想吃什麽就吃什麽”“亂賣沒人管”“菜農擔心菜價低”。在這次活動課上,同學們都很活躍,不僅學會了調查和練習寫作,還明白了“寫作處處有素材,只要妳是個有良心的人。”
2.必要內容。根據學生當前的需求或學生關心的話題選擇內容,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六年級,許多學生互相寫消息。這時候就舉辦壹堂“給妳壹句話”的活動課,讓學生收集並寫出壹些有意義、積極向上的格言警句。這樣壹來,這個活動班的學生在交流和創作上肯定是熱情和積極的。他們不僅可以欣賞格言的深刻含義、結構和修辭,還可以啟發和教育學生,提高他們寫消息的品味。
3.競技內容。魏書生說:“即使對於沒有直接興趣的智力活動,學生對贏得比賽的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自己的枯燥,帶著興趣投入到比賽中去。“的確,在競爭中,妳不喜歡的東西也被人喜歡,枯燥的東西變得有趣。
第二,放開引導,讓學生“動真格”。
為了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活動中得到充分體現,應該讓學生參與到活動的設計、準備、實施和總結中,讓學生感受到這是自己的“活動”,真正動起來。
1,讓學生參與活動的設計。開始時,教師可以征求學生對活動設計和內容的意見。隨著活動的深入開展,可以把壹部分內容交給學生進行收集和準備,這其實是學生活動的壹個過程。比如“有趣的歇後語”可以讓學生給老師推薦壹些有趣的話題。有些活動熟悉後,讓學生自由設計,老師主要是引導和完善。學生參與問題。設計活動將隨著特殊輸入而“移動”。筆者讓學生自主設計了壹節“詩畫迎新”的活動課,學生設計了“春聯”、“祝福語設計競賽”、“燈謎”、“成語表演”、“新年決心”等內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讓學生參與活動準備。從活動內容的收集、學習輔助工具的制作、活動場景的布置,學生都可以參與,教師主權是做好小主持人的指導。比如“用詩歌迎接新年”的活動課,同學們不僅布置了壹個喜氣洋洋的教室,還自己準備了水果、糖、蛋糕、卡片等獎品。
3.讓學生在活動中展示他們的技能。活動課側重於過程。只要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用腦、用手、用嘴,即使學生還沒有完全完成活動的某壹項內容,這堂課就是成功的。比如,壹開始很多老師認為大部分學生會很難完成活動課“手抄報比賽”。後來,學生被允許設計自己的布局。結果,即使是最差的學生也能完成,壹些手抄報的精致程度令人驚嘆。當學生們看到教室裏展出的作品時,他們都深感自豪。
4.讓學生參與活動總結。這樣可以讓學生在總結經驗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先認識討論,再和全班交流,最後由老師總結升華。比如活動課“我能行”的最後,老師說“妳收獲了什麽?我想采訪壹些學生。”這是引導學生用活動總結的壹種方式。每次活動結束後,如果能引導學生以活動為主題寫日記,會讓學生的總結產生更大的效益。
第三,創設情境,讓學生“願意動”。
壹方面要做好活動場地的布置,營造和諧的氛圍;另壹方面,可以在活動開始時和活動過程中,運用生動的語言、情景渲染、實物演示和動手操作,激發學生強烈的看、說、做的欲望;其次,充分利用活動課內外、校內外相結合的特點,把學生帶到社會和自然情境中,營造學生願意動起來的氛圍。比如“尋找春天的足跡”活動課,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剛鉆出的小草,樹枝上的嫩芽,小小的花朵,濕土的微微風,都能壹下子調動起學生的各種感官,情不自禁地融進活動中。
四、巧選形式,讓學生“都動起來”。
語文活動課壹定要避免“尖子生表演”的場景。在每壹次活動中,每壹個學生都應該被感動。語文活動課的形式多種多樣,如閱讀鑒賞、口才訓練、表演評價、調查觀察、語文技能競賽等。從給學生提供讓大家“動”的機會的角度出發,巧妙選擇活動形式。比如課本劇場表演賽,由於時間限制,只有壹部分人決定表演。如何讓剩下的同學當評委,對表演進行書面和口頭的點評和打分。
第五,優化結構,讓學生“壹路動起來”。
為了保證學生在活動過程的每壹個環節都是“主動”的,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參與活動的準備,還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科學、合理、有序的活動程序,優化活動課的課堂結構。比如在活動課《我能行》的節目設計中,先用激情的語言介紹情況,再“選評委”搶答案,掀起第壹個小高潮。在報道“發現別人的優點”時,因為每個人都想知道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會像磁鐵壹樣吸引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要求很高,但滿足了孩子的表達欲。然後安排了壹場競技但輕松的“表演”,緩和了緊張的氣氛。最後的“班級百佳評選”,每壹篇“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