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5個楚漢時期的成語 以及歷史來源 求全壹點。

5個楚漢時期的成語 以及歷史來源 求全壹點。

[1]揭竿而起(jiē gān ér qǐ ):揭:高舉;竿:竹竿,代旗幟。砍了樹幹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進行反抗。指人民起義。典故:公元前209年,陽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壯丁去漁陽守邊,官差選陳勝、吳廣管理壯丁,走到大澤鄉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達,按秦律規定這些人得全部處死。當時秦朝嚴禁民間私藏武器,陳勝、吳廣迫不得已,他們就地取材,斬木為兵器,舉起竹桿當義旗,進行起義。

[2]市井之徒(shì jǐng zhī tú ):徒:人(含貶義)。舊指做買賣的人或街道上沒有受過教育的人。

[3]胯下之辱(kuà xià zhī rǔ):胯下:兩條腿之間。從胯下爬過的恥辱。典故:秦朝末年,淮陰人韓信年輕時文質彬彬,十分斯文。屠中有壹個惡少見韓信軟弱可欺就糾集壹幫人圍攻他,讓他求饒必須從惡少胯下鉆過,韓信見寡不敵眾就只好忍壹時之氣,從惡少胯下爬過。後來他成為壹個大謀略家,幫助劉邦成就大業。

[4]破釜沈舟(pó fǔ chén zhōu):釜:鍋。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沈。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壹切地幹到底。典故:公元前209年,我國歷史上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臺市)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壹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壹還心。”巨鹿壹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