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中“及孟子長”是什麽意思,還有《孟母三遷》的內容概括和啟示
孟母三遷,說的是孟子母親為了教育孟子和為了孟子的成長而三次選擇居住環境的故事。故事出自《列女傳、母儀、鄒孟軻母》:“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正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也。’乃去。舍市傍。其嬉遊為賈人⑴衒賣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⑶,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⑷。譯文:(魯國)鄒邑人孟軻的母親,人稱孟母。(當初)她的家靠近(壹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時候,遊戲玩耍的都是下葬哭喪壹類的事,特愛(學)造墓埋墳。孟母(見了)說到:“這裏不該是我帶著孩子住的地方啊!”於是(領著孟子)離開了這裏,遷住在了(壹處)集市的近旁。孟子(又)學玩起了奸猾商人誇口買賣那壹類的事。孟母又說:“這裏(也)不是我應該帶著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遷到了壹個公學學校的旁邊。(這時)小孟子所學玩的,才是祭祀禮儀、作揖遜讓、進退法度(這類儀禮方面的學問)了。孟母說到:“(這裏才)真正是可以讓我(帶著)兒子居住的地方啊!”於是,(長久)把家安在了這裏。 等孟子長大成人,(便很順利地)學(精)了《易》、《書》、《詩》、《禮》、《樂》、《春秋》等六藝(的學問),最終成就了儒家大師的大名。(後來的)君子賢人都說孟母(很)善於利用(環境)漸染教化(孩子)。 註:(1)賈人,商人。 (2)炫賣,叫賣。(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禮器。 (4)漸化,逐漸濡染。這則故事又叫“孟母擇鄰”、“慈母擇鄰”。孔子認為:“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裏仁》)這和“孟母三遷”故事壹樣,都強調了選擇居住環境的重要性。“孟母三遷”故事為歷代所稱述。如,東漢趙岐《孟子題辭》:“孟子生有淑質,風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宋代蘇拭作《崔文學甲攜文見過》:“自言總角歲,慈母為擇鄰”。元代關漢卿《蝴蝶夢》:“想當年孟母教子,居心擇鄰;陶母教子,剪發待賓。”等等。“孟母三遷”成為後世母親重視子女教育的典型,影響至今。另譯: 鄒孟軻的母親,被稱為孟母,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有壹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壹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壹會兒鞠躬歡迎客人、壹會兒招待客人、壹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壹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就定居在那裏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孟母三遷詞目 孟母三遷 發音 mèng mǔ sān qiān 釋義 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 出處漢·趙歧《孟子題詞》:“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示例:他背熟的的班姬《四誡》從頭學,不要得~把氣淘。 ★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十出 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為了孩子的教育 [白話文]戰國的時候,有壹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壹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 詳細內容>> 翻譯孟母三遷的兩個句子.!1.此非吾所以處子也. 2.孟子乃嬉為俎豆輯讓之事.1、這裏不是我教育孩子的地點 ,此非吾所(這裏不是我合適的地方)以處子也(來教育孩子)原句:孟子乃嬉為設俎豆揖讓進退之事讀音 俎:( )2.請寫出含有下列括號中字且意義相同的成語(必須有那個字,意思也要相同)孟母三(遷)____遂(居)焉____3.原句:此非吾所以處子1.俎讀“ZU”三聲。2.安土重遷;居無定所。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每壹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周圍的人的言行影響, 孩子在幼兒時期模仿力最強, 所以應該給他們良好的環境. 古人教導我們要與聖人為伍, 遠離瑣碎事和卑鄙小人, 才能有所成就, 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孟子學成, 他的母親功不可抹。孟母典故孟母三遷與孟母斷機處相傳孟子少年喪父,家境貧寒,但他的母親處困境而不絕望,決心把兒子培養成象孔子那樣有學問的人。起初,孟子的鄰居是個屠戶,孟柯自幼聰敏,覺得殺豬好玩,就模仿殺豬作遊戲。孟母覺得這對兒子的影響不好,決心遷到村邊上住。村邊上荒累累,墓碑林立,孟軻見人家殯葬、掃墓,又模仿著作遊戲。孟母見了很著急,幹脆離開村莊,搬到壹個鎮子上居住。孟家在鎮上的新居,靠近壹所學校,學校裏天天有朗朗的讀書聲,學生們個個彬彬有禮。孟軻處處模仿讀書人的樣子,學得象個儒生壹樣,他的母親這才放下了心。孟家在鎮上居住,仍然過著清貧的生活,孟母靠日夜紡織供兒子上學。有壹次,孟軻貪玩逃學跑回家。孟母立刻剪斷了織機上還沒有織成的布,教育兒子說︰“機上的布壹線壹線織成寸,壹寸壹寸織成尺,壹尺壹尺織成丈,妳的學業也是壹天壹天積累的。我機上的布沒有織成剪斷了,就和妳的學業半途而廢是壹樣的”。孟軻從此覺悟,勤學不倦,終於成長為名垂後世的“亞聖”。孟母教子的故事流傳千年不衰,孟母也成了教子成才的偉大母親的典型。 出自《列女傳》卷壹之 母儀傳 鄒孟軻母 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 :“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衒賣之事。孟母又曰 :“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 :“真可以居吾子矣 。” 遂居之。 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詩雲 :“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此之謂也。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 孟子曰 :“自若也。” 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 :“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廝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何以異於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於修德,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 。” 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詩雲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此之謂也。 孟子既娶,將入私室,其婦袒而在內,孟子不悅,遂去不入。婦辭孟母而求去,曰:“妾聞夫婦之道,私室不與焉。今者妾竊墮在室,而夫子見妾,勃然不悅,是客妾也。婦人之義, 蓋不客宿。請歸父母。於是孟母召孟子而謂之曰 :“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致敬也。將上堂,聲必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戶,視必下,恐見人過也。今子不察於禮,而責禮於人, 不亦遠乎!” 孟子謝,遂留其婦。君子謂孟母知禮 ,而明於姑母之道。 孟子處齊,而有憂色。孟母見之曰 :“子若有憂色,何也?” 孟子曰 :“不敏 。” 異日閑居,擁楹而嘆。孟母見之曰 :“鄉見子有憂色,曰不也,今擁楹而嘆,何也?” 孟子對曰 :“軻聞之:君子稱身而就位,不為茍得而受賞,不貪榮祿。諸侯不聽,則不達其上。聽而不用,則不踐其朝 。”今道不用於齊,願行而母老,是以憂也 。” 孟母曰 :“夫婦人之禮,精五飯,#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矣。故有閨內之修,而無境外之誌。易曰:‘在中饋,#攸遂。’ 詩曰:‘無非無儀,惟酒食是議。’ 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 。” 君子謂孟母知婦道。詩雲 :“載色載笑,匪怒匪教。” 此之謂也。 頌曰:孟子之母,教化列分,處子擇藝,使從大倫,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