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啟蒙的想法從兩個月開始到現在已經30個月了,效果還是挺好的。希望可以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媽媽。我也希望在這方面得到媽媽更多的* * *激勵自己繼續前進。
雙贏的投資
我是工科女生,不太懂碼字。我只能用簡歷來呈現我們的開悟心路歷程。看似簡單,卻是我努力了30個月的寶貴經驗。希望對想有英語啟蒙的家長有幫助。
在這30個月裏,我只能在孩子睡覺的時候學習,放棄美容健身的時間,得到壹個雙語的可愛寶寶。
但我覺得這是值得的,因為這30個月為幫助孩子習得第二語言帶來了寶貴的經驗,為他以後參加考試,吃老本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也為我的人生和事業打開了第二扇窗。當我的孩子不需要我照顧的時候,我可能會成為壹名英語導遊或者外貿工作者。
南寶英文名:Albert
啟蒙:出生後3個月
目前年齡:33個月
啟蒙持續時間:30個月
培養接近本土水平的雙語狗仔
輸出半音節單詞、短語、短句和長句。
啟蒙過程中的體驗
在開始啟蒙之前,看看前輩們的經驗分享,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能力開始教學生。
我分析了這些前輩的異同。父母基本從事英語工作,都是研究型人才。他們有明確的目標和堅定的意誌,有相應的財力為孩子提供定期接觸外教或朋友的機會。
所以我覺得他們的孩子英語學習成績好,主要是父母堅持的結果,也是外教的影響(可以沒有外教,但是孩子的動力會差壹些。外教的存在可以讓孩子知道,除了父母之外,確實有說英語的外國人,否則孩子會更傾向於以漢語為母語。)
這是毫無疑問的,當然越快越好。因為學英語的目的是先考試,再交流。當然,能為我們以後的工作加分就太好了。
既然是考試,就要盡早學習。目前英語在日常教學中壹周只有兩節課。應付考試,還是要靠大量的課外補習,這樣肯定會占用其他科目的學習時間,孩子到了小學三年級就不堪重負了。而英語是壹種語言,就像爺爺奶奶說的方言,從出生就可以教,壹點也不妨礙漢語的學習。
很多人的經歷不能再詳細了,基本都差不多。
家庭英語啟蒙能否開花結果,最終取決於家人給予的陪伴和堅持,以及有效的教育方式。
最有效的陪伴其實每天只需要壹兩個小時。
1與日常生活有關。
我平時吃飯、喝水、睡覺、睡覺都是用英文,就像我用中文說的那樣。
每個場景準備壹兩句話,先自己學,帶孩子的時候再講。這對我們學過英語的人來說並不難。
重要的是要敢於說話。只要原始音頻的輸入足夠強,口音問題對孩子影響不大。
2首兒歌
不要貪心,不要和別人比。壹周壹首詩,就像用詩歌啟蒙孩子壹樣。壹周壹首詩就夠了,壹年下來量很大。
當然,兒歌接近生活的優先,數數和造型都是可以安排的。
復雜也可以,因為最終孩子都會為妳重現,就像《鵝媽媽》童謠裏壹樣。
艾伯特壹歲多的時候,我唱這首歌作為搖籃曲給他聽。現在他說了長句就可以完整的唱這首歌了,就像背詩壹樣。當然,我壹般會給他做相關的解釋,比如告訴他吹笛子是壹種樂器,給他看圖片。我會告訴他,妳還年輕,奶奶已經老了,裏面涉及的名詞每天都有涵蓋,這樣等孩子到了壹定階段,他就會明白這首歌的含義了。
3本圖畫書
對於小月齡的寶寶來說,當然最好是翻翻書。父母總能用誇張的表情和語氣吸引寶寶的註意力。比如親愛的zoo,可以很輕松的學會壹堆動物的名字。孩子說話之前,輸入就好,輸出的時候,自然會輸出。
(以下是我的看法:孩子說話早晚和投入成正比。只要父母每天跟他說很多,早說是必然的。周圍說話晚,排除病理因素,基本都是投入少造成的。但到了學齡前,他們基本上可以流利地說話了,但這也是多年積累的結果,同時也必須承認,孩子語言的深度是不壹樣的)
其次,我選擇旋律優美的經典繪本。我先用廖彩星的《瑯琊榜》前兩季的書,實施過程基本按照廖老師的計劃。
壹周兩三本書,每天至少給孩子放壹個小時的歌;晚上帶孩子讀書。
前期孩子的自主性沒那麽高,被優美的旋律吸引,所以我們* * *讀書還是挺好的,很有規律的。
但由於種種原因,孩子的語文越來越好,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他開始喜歡讓我們看他喜歡的中文繪本,比如雞球,巴巴爸爸系列,小熊系列等等。
這讓我開始尋找能吸引孩子的新圖畫書。最近進了壹些童話,比如《傑克與豆莖》和《小紅帽》。這可能是孩子的認知和故事階段的關系。
4部動畫片
我是在孩子壹歲半的時候開始看佩吉小豬的。當時壹天看八集,上午壹集,下午壹集。我不知道他能不能看懂,但我就是停不下來。我也覺得壹次看20分鐘無所謂。後來兩歲多壹點的時候,因為各方宣傳三歲前不要看電子產品,所以早產,近視。另外,那段時間孩子看電視揉眼睛,就帶他去三甲醫院做了視力檢查,沒有做散瞳檢查。儀器測了壹下,醫生說正常。但我還是有點害怕,怕電視看多了,就果斷關了電視。半個多月沒看電視,除了吃飯睡覺基本不在家,每天都在戶外玩。孩子也沒有眨眼現象。
所以我確信電視和圖畫書的謎題都是由浪費眼睛的東西引起的。我果斷關了電視,繪本閱讀時間減少到壹小時以內,其他量也大大減少。我努力提高自己的口語,多跟他說英語,多學唱歌給他看。誰叫我全職媽媽?這是我的價值觀。最近加了漫畫《小熊掌巡邏兵》,但是時間嚴格限制。
5家長的英語水平
以我為例。我大學六級,後來工作涉及郵件英語,沒有機會口頭表達。英語啟蒙之初,我會說基本的單詞,但是沒有壹些動作日常表達的存量,所以基本上只對孩子說前期的單詞,比如:
-這是什麽?
這是壹朵花,這是壹只老虎。
後來學了很多sss的童謠和達人推薦的各種繪本。學了壹首,就唱給孩子聽,用行動示範。於是孩子先輸出單詞,再輸出斷句兒歌,再輸出整首歌。
隨著孩子兩歲,我發現他的語文能力真的不錯。
壹周寫壹次詩,復述熟悉。亮閃閃、亂七八糟、牛氣沖天等成語也用得恰到好處。但是讀英語的時候,我說什麽他都懂,就是不想輸出。他還停留在兩三個字的短句或者唱童謠,日常交流基本都是中文。
我想,這有什麽問題?
回想和孩子的交流過程,發現自己說話有點快,只註重輸出,卻忘了教他怎麽回答。
例如,我問妳壹天中最喜歡的部分是什麽?
他只能談論玩沙子,所以我會補充我壹天中最喜歡的部分就是和妳壹起挖沙子。
現在他會嘰裏咕嚕,我理解是因為句子太長太復雜,他還沒有掌握,但是現在壹天比壹天好,很快就會把完整的句子說清楚。當妳吃飯的時候,妳會說“請把杯子遞給我”。
在他離開餐桌之前,他會想起妳應該說些什麽嗎?
他知道了。我可以離開桌子嗎?等等
簡而言之,在單壹的家庭交流環境中,父母必須告訴或示範他如何提問和回答問題。否則,孩子只會說是不是
下壹步安排
經過30個月的摸著石頭過河,和孩子壹起學英語,孩子的英語啟蒙已經基本開始,形成了雙語思維,我也從不會說的狀態變成了會開口的狀態,這是雙贏。接下來就是學習單詞,介紹自然拼讀和學科知識,而這些都是建立在堅持和時間積累的基礎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