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山自然保護區內長29公裏,流域面積231.49平方公裏。
涇河是六盤山最大的河流。
涇河以清澈著稱。流淌千裏,與渾濁的渭河相遇,還能看到壹半。於是就誕生了“涇渭分明”“清濁分明”的成語。
六盤山造就了精河,精河孕育了六盤山,在精河的發源地綿延數百裏。茂林到處都是竹子,郁郁蔥蔥,鳥語花香,被國家列為自然保護區。
黃河的第三支流。
在中國陜西省的中部。
發源於寧夏南部六盤山東麓,有兩個源頭:南源來自靖遠縣老龍潭,北源來自固原大灣鎮。兩源在甘肅省平涼市八裏橋交匯,東南流經涇川,在楊家坪進入陜西長武縣,東南流向高陵縣陳家灘,匯入渭河。
全長4551km,流域面積4.54萬平方公裏。
支流眾多,主要有馬蓮河、蒲河、黑河、馬蘭河、巴河等。
流域年平均降水量為55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
徑流年內分配不均,豐枯差別很大。張家山站8月5日1933最大洪水流量為9200m3/s,4月5日1977最小流量僅為1.94m3/s..
多年平均年徑流量24.4億立方米。
流域水土流失嚴重,年平均含沙量1,41kg/m3,最大含沙量1,430 kg/m3。
古人說“荊濁則清”,但只是相對意義上,荊河含沙量高於渭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涇河流域進行了治理和開發,在上中遊修建了水庫,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土保持工作,在下遊開挖擴建了河道工程。
涇惠渠在渠首重建了堤壩,增加了引水量,擴大了下遊的灌溉面積。
涇河是以居民的名字命名的。涇河歷史悠久,東漢三國就有。
據淮安府誌記載,明五年(1440),修築涇河壩開船。
景泰初,建閘收儲,糧運至鹽城青縣。
山陽縣誌中有很多名稱,如涇河鋪、涇河東方、涇河橋、涇河關等。
全鎮現有工業企業260余家,其中重點企業12家,初步形成了以化工、工業泵、汽摩配件、農副產品加工、木材加工、羽毛加工為重點的工業發展格局。
涇河傳奇
《西遊記》第十回吳承恩“老龍王犯了錯,犯了天條。魏丞相寫遺書托鬼官”,是精河老龍潭的故事。
傳說唐朝貞觀年間,連年大旱,顆粒無收。
宰相魏徵假扮成老農,對老龍潭進行了壹次私人拜訪,並相信了占蔔術。他得知玉皇大帝已經下令,巴河總督精河老龍將在第二天晚上下雨,並在幹裂的土地上種植瓜和豆類。
精河的老龍,變成了凡人,看到後非常驚訝。鄭偉說了實話。龍王不知道這個時候有分配雨水的法令,所以他和魏徵打了壹個賭,看誰贏誰輸。
涇河王回宮後,真的收到了玉帝的聖旨。為了不輸給魏徵,他擅自把壹天壹夜的和風細雨改成了三天三夜的狂風暴雨,直接洪水泛濫。
壹天,魏徵在和唐太宗李世民下棋時突然睡著了。原來,玉皇大帝召見魏徵,命令他將違反天條的涇河王斬首。在夢中,魏徵將精河的老龍斬首。
100多年後,唐朝貞元年間,老龍潭演繹了劉壹傳的千古佳話。
精河老龍王被斬首後,他的兒子繼位。洞庭龍王按照玉帝的旨意,把自己唯壹的女兒嫁給了涇河小龍王,但是涇河小龍王狠心厭舊,把龍女放在涇河的沙灘上放羊。
湖南進京趕考的秀才劉壹,到涇陽尋友,路過此地與龍女相遇。他幫助龍女把書傳到洞庭,龍女的三叔錢塘龍王帶領三千人馬去救她。後來,龍女變成了凡人,嫁給了劉壹。
至今,老龍潭附近的懸崖下還有壹個“龍女洞”。
相傳知名活佛濟公曾在新民鄉張家臺石窟修行。穆在鎮守三門時,曾在今黃花鄉“雙峰如柱”的秋千架上,穿著壹件襯衫,蕩著秋千。
涇河涇河是黃河的壹條二級支流,全長455.1 km,發源於寧夏六盤山東麓。
有兩個源頭,南源來自靖遠縣老龍潭,北源來自固原大灣鎮。
西流至甘肅省平涼市八裏橋,向東經平涼、涇川、楊家坪至陜西省長武縣,再流經賓縣、永壽、淳化,在涇陽縣張家山界進入關中平原,在高陵陳家灘匯入渭河。
涇河流域面積45421平方公裏,包括寧夏東南部、甘肅隴東、陜西關中西北部的33個縣市,總人口570萬,耕地2025萬畝。
盆地內有四種內陸地貌類型:山地、丘陵、高遠和平原。
山區占4.31%,以六盤山、關山為代表;高原溝壑占50%以上。
涇河流域屬大陸性氣候,自東南向西北降雨量和溫度逐漸減少,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年平均溫度10℃。
涇河主要支流有馬蓮河、蒲河、黑河、巴河,平均比降2.47%。
寧夏、甘肅兩省支流集中,幹流在黃土高原、丘陵地帶100-150米深處。幹流從甘肅平涼到陜西賓縣早餐頭,河谷1-3公裏,水滴少,灘多。從早餐到涇陽縣張家山,是壹段100公裏的急流峽谷路段,穿過砂巖和石灰巖組成的洛基山平原。山谷陡峭,水流湍急,有許多危險的海灘。這裏是八百裏秦川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水流穩定,坡度只有1%,土壤肥沃,適宜灌溉。
涇河以洪水兇猛、輸沙量大(全國河流支流之首)著稱,是渭河、黃河洪水泥沙的主要來源之壹。
涇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1.4億立方米。
年徑流分布不均勻。
據張家山站觀測,壹般為夏季高峰(占年徑流量的42.75%)、秋季平均(占31.6%)、冬季偏少(占10.65、438+0%),洪枯差別較大。
8月5日1933,該站最大洪水流量9200m3/s(總洪水達到1460萬立方米,引發陜西特大洪水);1977 4月15最小流量僅為1.94立方米每秒。
水旱相差4742倍。
涇河流域水土流失極其嚴重,年均輸沙量3.09噸。
最大含沙量1.430kg/m3,多年平均含沙量1.41kg/m3,是黃河的3倍多,多年平均輸沙模數71.50噸/km2。
涇河流域地勢平坦,農業發達,礦產資源豐富,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耕地占全流域面積近1/3,是西北著名的產糧區。
甘肅的董誌遠,素有“隴東糧倉”之稱。
陜西省涇河兩岸的黃土縣和涇惠渠灌區是陜西省主要的商品糧油基地。
整個盆地出產小麥和玉米。
這裏還是著名的水果之鄉,藥材之鄉,烤煙之鄉,梨之鄉,紅棗之鄉,蘋果之鄉,柿子之鄉,沙拉之鄉等等。
豬鬃、羊毛、肉蛋、兔肉的產量也很可觀。
也是著名的秦川牛、關中驢集中產區。
盆地內還有豐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氣、油頁巖、建材等礦產,僅彬縣煤炭儲量就達6543.8+000億噸。
這裏也有很多石油,包括名為長(武)青(陽)的油田。
流域內的煤礦、石油、水泥、煙草、機械、電力、皮毛、面粉、食品工業初具規模,鄉鎮企業發展迅速。
公路幹線四通八達,促進了物資交流。
涇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毛主席的“六盤山上峰,紅旗西風”早已膾炙人口,關山月、龍頭吟等詩詞更是數不勝數。
高遠風景如畫,如清代譚嗣同詩《益州》(今賓縣);
鳥兒在梨樹下鳴囀,
桃李溪白裏透紅。
春似百裏之海,
這座孤獨的城市被鮮花包圍著。
這裏的美景被描繪得惟妙惟肖。
涇河流域的文物古跡聞名中外有多久了?1973年,在甘肅省合水縣西北8公裏的蓮花河西岸發現了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距今約250萬年。
華池縣西南45公裏處的趙家岔舊石器遺址,被公認為中國發現最早的舊石器遺址。
平涼市西崆峒山道觀、王牧宮石窟、涇川縣南石窟寺(東方洞)建築。
青陽縣西峰鎮南部的北石窟寺是甘肅著名的古剎。
陜西長武縣唐代昭若寺,大殿建築獨特,有初唐大書法家余士南所刻石碑。
賓縣城西的大佛寺是李世民在唐貞二年(公元628年)為他母親的生日而建的。
這座大佛有24米高。
水口鄉有秦天福建墓。
此外,還有周人姜淵、鞏留墓。
禮泉縣唐太宗的昭陵聞名中外,“昭陵六馬”石雕更是舉世聞名的瑰寶。
昭陵周圍有、李靖、方、等157名臣、將軍及嬪妃、公主墓。
涇陽縣有鄭古曲、明代崇文塔、惠亮寺等遺址。
總體來看,西蘭公路是漢唐以來絲綢之路關中北線的路線。
因此,涇河流域是陜西和甘肅省的主要旅遊景點和熱點之壹。
涇河流域的歷史貢獻主要是周朝的繁榮和鄭國渠的建設。
周朝興盛於建安(今陜西彬縣),從鞏留到周王泰(古公徐聞)在建安居住十余代。後來被戎狄入侵發展農業。周先從建安遷到齊國,再從涇河流域遷到渭河流域,在岐山下的(今岐山、扶風縣)定居,後傳播到。
公元前1066年,征服了周,最終建立了西周。
周閑的祖先生活在隋朝,他的文學武術為征服和統壹中國奠定了基礎。
《七月詩經》對農耕活動進行了生動細致的描述,說明西周時期的農業在當時全國處於主導地位。
史稱“重農養五谷”為乾豐遺風。
北京先農壇至今還保留著古建築“誦經堂”,頤和園還有壹座“風橋”,可見精河農業對中國農業的深遠影響。
在秦朝,秦始皇於公元前246年開始建造鄭國渠,用了十年時間建成。渠道選在鐘山(張家山)西麓(今涇陽縣王翹鄉弓頭村),引水入渠,接納俞曄河、清水河、濯峪河、淇水河、曲水河等。壹路上。
運河建成後,“四萬余頃地以鹵水灌溉,每畝壹分收,故關中豐年無兇年”(《河渠書·史記》),為秦始皇滅六國,完成統壹大業,進而為劉邦打敗項羽,建立西漢提供了物資。
鄭國渠與靈渠、都江堰並稱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
後來,漢代的白公運河、唐代的三白運河、宋代的豐利運河、元代的王禹石運河、明代的廣惠運河和通濟運河、清代的龍洞運河、民國的京惠運河,都是順著鄭國渠的遺跡修建的。
涇河位於黃土高原。
由於歷代反動統治階級的破壞和農業上的過度耕種,涇河流域的森林遭到破壞,沃野千裏之外的黃土高原被切割得支離破碎,形成了千溝萬壑。
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涇河壹石,其泥無數”,涇河濁流滾滾,對農業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唐代詩人杜甫曾有“秦山破,精衛不可尋”的感慨。
涇河流域森林銳減,水土流失和農業生態環境惡化,造成十年九旱。
民國十八年(1929大旱),關中隴東饑荒。
當時僅陜西省就餓死250萬人,逃難40萬人。涇河流域也是田園魚,十室九空。
全國解放後,經過30多年的治理,涇河發生了巨大的發展變化。
國家支持大規模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和水利水電建設,修建了1000多畝橫埂梯田,使過去辦水、辦土、辦肥的“三塊田”變成了“三塊田”,多塊田聯網,湧現出壹批以縣為單位的水土保持先進典型,如甘肅省正寧縣、陜西省長武縣、淳化縣等。
淳化縣造林30多萬畝,綠化70%以上的荒山,營造經濟林8萬畝,成為中國林業先進縣,先後有16個國家和地區來此旅遊。
水利建設也發展迅速,涇河上千條支流上建起了伊山、棗曲、朝陽、巴家嘴等水庫。
井站星羅棋布,使部分高原得到灌溉,初步解決了人畜用水問題。
京生渠首壩改建,導流流量由1.6m 3/s提高到50 m3/s,實現了井渠雙保險。灌溉面積由63萬畝擴大到654.38+0.32萬畝,成為畝產上千公斤的高產灌區。
解放後,涇河流域的交通得到了改善。
涇陽在都、禮泉北屯、賓縣火石嘴、甘肅涇川、平涼等地建有涇河大橋,西豐建有機場,交通十分便利。
近年來,工業和鄉鎮企業發展迅速。
同時,流域內的名勝古跡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修繕。
陜西先後修復了旬邑塔、賓縣塔、永壽塔、賓縣大佛寺、水簾洞等。
昭陵博物館建在禮泉縣,成為陜西省第二個“碑林”,是xi旅遊的新熱點,旅遊業發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