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獨善其身
拼音
dú shàn qí shēn
外文名
maintain personal integrity during chaotic times;pay attention to one's own moral uplift
註音
ㄉㄨˊ ㄕㄢˋ ㄑㄧˊ ㄕㄣ
出處
《孟子·盡心上》
快速
導航
成語用法
成語出處
《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趙岐 註:“獨治其身以立於世間,不失其操也。”[1]
成語用法
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示例
中國人講究“獨善其身”,“每日三省吾身”,即通過自我的修煉來保持心靈的平衡,和西方文化相比,我國傳統文化是內斂的、含蓄的。
人們往往安於支配、樂於支配,不需要太多的棱角,不需要有工作的創見,在個性上就提倡“修身養性”,“收斂身心”,“滅人欲”,“窮則獨善其身”。
《晉書·忠義傳論》:“且 裒 獨善其身,故得全其孝。”
《北史·袁翻傳》:“ 翻 名位俱重,當時賢達鹹推與之。然獨善其身,無所獎拔,排抑後進,論者鄙之。”
《陳書·虞荔傳》:“ 高祖 遺 荔 書曰:‘……當今朝廷惟新,廣求英雋,豈可棲遲東土,獨善其身?今令兄子將接出都,想必副朝廷虛遲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獨善其身盡日安,何須千古名不朽。[1]
成語典故
原文
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譯文
孟子對宋勾踐說:“妳喜歡遊說各國的君主嗎?我告訴妳遊說的態度:別人理解也安然自得;別人不理解也安然自得。”
宋勾踐問:“怎樣才能做到安然自得呢?”
孟子說:“尊崇德,喜歡義,就可以自得其樂。因此,士人失意時不失道義;得意時不離開道。失意時不失道義,所以自得其樂;得意時不離開道,因此百姓不致失望。古代的人,得意時,恩惠遍及百姓;不得意時,修養品德以顯於世。失意時完善自己的身心,得意時則拯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