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末:字叔本,東漢繁人(今屬成都市新都縣),少習《齊詩》,學識淵博,遊京師,教授十年。 2.笈(jí):書箱。 3.或:有時。 4.庵:茅草編制成的小屋。 5.荊:這裏指荊的枝條。 6.麻蒿(hāo):壹種植物,點燃後可照明。 7.悅:敬佩。 8.易:交換。 9.誡:告誡。這是他臨終時對他弟子說的話。 10.負:背負。 11.題:在……上寫。 12.易:更換 13.終:死,絕。 14.猶:還。 15.克:擠,榨。 16.靜衣:“靜”,通假字,通“凈”。指幹凈的衣服。 17.夫(fú):句首發語詞。 18.或:有時 19.其:書上的
編輯本段啟示
我們要好好的讀書,多看名著,增長知識,有好的心得要隨時記錄下來,這樣才能真正的學到好的有用的知識。 活到老 學到老。 學習是壹個艱苦的過程,它並不是靠短暫的記憶來見證的,而是要靠積累、刻苦努力得來的,在這種條件下,任末能堅持學習,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回報老師的付出,父母的辛苦。
編輯本段任末
任末,字叔本,蜀郡每(今屬成都市新都縣)人,東漢學者和教育家,他自幼勤奮好學,年輕時與當時學者景鸞(字漢伯,梓潼人)等去都城洛陽遊學。他通曉《五經》,對西漢齊人轅固生所傳《詩經》特別有研究,在洛陽教授生徒達十余年。其壹生事跡感人至深。 任末十四歲時,學習沒有固定的教師,常背著書箱,不怕路遠和險阻到處求學,有時,他在樹林裏搭個小茅棚住下,削樹枝作筆,汲樹汁當墨,晚上,他就在星月的輝映下讀書,遇上沒有月亮的黑夜,他便點燃麻稈、蒿草之類取光,他刻苦讀書,到了中、晚年仍堅持不懈。每有心得,便寫在衣服上,以免忘掉。學生們欽佩他的勤學精神,便用洗凈的衣服換取他寫滿字的衣服,他常說:"人如果不學習,怎能有所成就呢?" 任末不僅刻苦好學,而且還以愛友尊師聞名。友人董奉德在洛陽病死,因家境貧寒無力送棺木回老家埋葬,任末便用鹿車(古時壹種獨輪小車)載上棺木,親自推著送回董奉德老家的祖墓。古代風俗,人死於異鄉,不能歸葬祖塋,對死者或死者家屬,都是壹件遺恨終身的大事。任末出於對朋友的至誠,不顧路途坎坷,櫛風沐雨地推車送友人屍骨還鄉,這是很需要令人感佩的高行義舉,由此傳為美談。 以後,任末回到家鄉,蜀郡守曾聘請他做管理全郡總務的功曹史,他稱病未去。不久,他的老師亡故,他又不顧路途遙遠前去奔喪,竟死在奔喪途中。臨死前,任末告訴陪他同行的的侄兒任雲造說:"妳壹定要把我的屍體送到老師家門,如果人死後還有知覺,我為老師奔喪盡了弟子的禮節,魂靈也不感到慚愧,如果死後沒有知覺,把我埋在泥土裏,我也滿足了。" 任末尊師愛友的風範,對後世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晉代著名史學家常璩所著《華陽國誌》壹書的《先賢士女總贊》中,有"叔本慕仁"條。東晉文學家王嘉所著《拾遺記,後漢》又記載,任末臨終時曾告誡學生們說"好學不倦的人,雖然死了猶如活著;不學無術的人,即使活著也只是行屍走肉罷了!"從此,"行屍走肉"便作為了壹條成語,意思是可以走動的屍體,沒有靈魂的肉體,多指不起作用的人,即活死人。也用以比喻庸碌無能、不求上進、無所作為、糊塗過日子的人。 作為漢代的鄉土名人,以後的《新繁縣誌》、《新繁鄉土誌》都記載了任末的事跡,五四時期反封建禮教的鬥士吳虞在其所作《新繁中學學校歌》的第壹句則寫道"任先經苑起儒宗",熱情地贊美了任末在中國的學術和教育上的歷史功績。
編輯本段成語
行屍走肉解釋:行屍:可以走動的屍體;走肉:會走動而沒有靈魂的軀殼。比喻沒有精神追求,庸碌無為,毫無生氣的人。示例:在他們的心目中,任何貌似強大的侵略者,都只不過是壹群徒有虛表的~而已。 ◎峻青《不盡巨濤滾滾來》近義詞:酒囊飯袋、行屍走骨反義詞:雖死猶生語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雖死猶生 發音:suīsǐyóushēng 釋義:猶:如同。指人雖死,精神不滅,楷模猶存。也指心無牽掛、憾事,雖死猶同活著。 出處:晉·常璩《漢中士女誌·文姬》:“先公為漢忠臣,雖死之日, 猶生之年。” 示例:至曾晢、晏子,身為賢士,名傳不朽,其人~。(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十六回) 用法 作謂語;指死得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