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與孔子相關的四字成語故事

與孔子相關的四字成語故事

1. 與孔子有關的成語四個

愛之欲其生 指喜歡壹個人時總想叫他活著。

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 北辰星拱 北辰:北極星;拱:環繞。北極星高懸不動,群星環繞。

比喻受眾人擁戴的人 不得其死 得:取得,獲得。指人不得善終 不能贊壹詞 贊壹詞:說壹句話。

指文章寫得好,別人不能再添壹句話。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不舍晝夜 舍:放棄。

不分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繼日 出何典記 詰問見於何書,有何根據。

借指無稽之談 鬥筲之人 鬥:容器,壹鬥=十升;筲:竹器,容壹鬥兩升。形容人的氣量狹小,見識短淺 導德齊禮 指用道德誘導,用禮教整頓,讓百姓歸服 道不同,不相為謀 比喻誌趣不同的人不會在壹起***事 耳順之年 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

指60歲的代稱 邇安遠至 邇:近處。指近處的人安樂,遠處的人來歸附。

形容政治清明 孚尹旁達 指玉的色彩晶瑩發亮,比喻品德高尚純潔 畫虎類犬 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弄得不倫不類 患得患失 患:憂患。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

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金人三緘 比喻因有顧慮而閉口不說話 浸潤之譖 指中傷他人的讒言逐漸發生作用 鞠躬屏氣 指彎腰曲體,屏住呼吸,壹副恭謹畏葸的樣子 舉枉措直 舉:選拔,任用;枉:彎曲,比喻邪惡的人;措:罷黜;直:正直,比喻正直的人。起用奸邪者而罷黜正直者 哀而不傷 哀:悲哀;傷:傷害。

憂愁而不悲傷。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愛禮存羊 由於愛惜古禮,不忍使它廢弛,因而保留古禮所需要的祭羊。比喻為維護根本而保留有關儀節。

愛素好古 指愛好樸質,不趨時尚。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喜愛他時,總想叫他活著;討厭他時,總想叫他死掉。

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 精益求精 精:完美;益:更加。

已經好了還要求更加好 敬而遠之 敬:尊重;遠:不接近;之:代詞,指對象。表示尊敬卻有所顧慮不願接近 樂而不淫 快樂而不放蕩 臨危授命 面對危急時勇於獻出生命 名不正,言不順 指名分不正或名實不符 綿延不斷 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觀壹個接壹個不間斷地出現 苗而不秀 指莊稼出了苗而沒有開花結果。

比喻人有好的資質,卻沒有成就就不幸夭折 名正言順 指名分正當,說話順理成章。後多指說話做事理由正當而充分 鳴鼓而攻 比喻宣布罪狀,加以遣責或討伐 披發左衽 左衽:衣襟向左掩。

披頭散發,衣襟左開,借指異族入侵為主 飽食終日 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不動腦筋,不幹什麽正經事。

暴虎馮河 暴虎:空手搏虎;馮河:涉水過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

被發左衽 被發:散發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

也指淪為夷狄。 表裏如壹 表:外表;裏:內心。

表面和內心象壹個東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壹致。

博施濟眾 博:廣泛;濟:救濟。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博文約禮 博:金我,廣;約:約束。廣求學問,恪守禮法。

不恥下問 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不豐不殺 豐:厚;殺:減少。

不奢侈也不嗇儉。不增加也不減少。

不敢問津 問津:詢問渡口,問路。指高貴的、深奧的事物不敢過問或嘗試。

不惑之年 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

不教而殺 教:教育;殺: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壹犯錯誤就加以懲罰。 不咎既往 咎:責怪。

對以往的錯誤或罪責不再追究。 不勞而獲 自己不勞動卻占有別人的勞動成果。

不念舊惡 念:記在心上。不計較過去的怨仇。

不相為謀 謀:商量。相互之間沒法商量。

指彼此觀點不同,不宜***同謀劃事情。 不以人廢言 廢:廢棄。

不因為這個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納他的正確意見。 不亦樂乎 乎:文言中用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裏相當於“嗎”。

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 不飲盜泉 比喻為人廉潔。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範圍內的事情。 不贊壹詞 壹句話也不說。

不知肉味 原指被美妙的音樂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後形容專心學習,吃東西辨不出味道。

也形容生活困難,無肉可吃。 察言觀色 察:詳審。

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

差之毫厘,謬以千裏 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朝聞夕死 早晨聞道,晚上死去。

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 徹上徹下 徹:貫通。

貫通上下。 成人之美 成:成就。

成全別人的好事。 成仁取義 成仁:殺身以成仁德;取義:舍棄生命以取得正義。

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持危扶顛 扶持危困的局面。

出類拔萃 拔:超出;類:同類;萃:原為草叢生的樣子,引伸為聚集。超出同類之上。

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處之泰然 處:處理,對待;泰然:安然,不以為意的樣子。

若無其事的樣子。形容自理事情沈著鎮定。

也指對待問題毫不在意。 穿窬之盜 穿:指穿壁;窬:通“逾”,從墻上爬過去。

從墻上爬過去。指鉆洞和爬墻的盜賊。

賜墻及肩 比喻才學淺陋。 從井救人 跳到井裏去救人。

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行為。現多比喻冒險救人。

從心所欲 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 大動幹戈 大規模地進行戰爭。

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大言不慚 說大話,不感到難為情。

簞食瓢飲 壹簞食物。

2. 跟孔子有關的成語故事

韋編三絕

韋編三絕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釋義:“韋”是熟牛皮;“韋編”指用牛皮繩編連起來的竹簡書。“三”是概數,表示多次;“絕”是斷的意思。孔子為讀《易》而翻斷

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簡。後人用“韋編三絕”這個成語加以概括。用來形容讀書刻苦勤奮。

拼音wéi biān sān jué

釋義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來源《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示例我們提倡韋編三絕的讀書精神,更提倡學以致用,期待創新人才的大量湧現。

3. 跟孔子有關的成語故事是成語~

韋編三絕韋編三絕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釋義:“韋”是熟牛皮;“韋編”指用牛皮繩編連起來的竹簡書.“三”是概數,表示多次;“絕”是斷的意思.孔子為讀《易》而翻斷 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簡.後人用“韋編三絕”這個成語加以概括.用來形容讀書刻苦勤奮.拼音wéi biān sān jué 釋義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來源《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示例我們提倡韋編三絕的讀書精神,更提倡學以致用,期待創新人才的大量湧現.。

4. 跟孔子有關的成語故事

■盡善盡美: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 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為最美妙的音樂[[韶]]. 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後大受感動,壹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於音樂入迷的情況.後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著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於下大夫. 孔子是個壹舉壹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家鄉,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於談論,有些謹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晝夜: 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時間觀念強,曾對著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光陰壹去不復返啊!就如河水這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 時間如流水,壹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啊! ■道不拾遺:形容社會風氣道德良好. 孔子在魯國當了幾任官,他在任之時,魯國政治有了極大改良:賣東西不討價還價;掉了東西不必驚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達到壹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 孔子的弟子子路,為人剛勇,壹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入內室.他為何要在我家彈瑟啊? 無聊!" 孔子的眾弟子壹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度,越來越鄙視他. 兩個啟示:在別人家裏最好安份些; 對於頭兒,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聽途說: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塗同途) 意為:從道路上聽來壹些沒有根據的話,就在道路上不負責任地傳播,這種道德作風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類似的玩藝,被人壹本正經地轉來轉去,實際上這些謠言裏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認真想壹想、查壹查,就能夠看出其中的謊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卻信以為真,樂此不疲。

是我們自己太脆弱太輕信還是網絡裏情緒的煽動太容易?要警惕啊! ■發憤忘食:形容學習努力,工作勤奮.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壹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妳為什麽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壹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 孔子壹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吹壹把,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啊! ■鳴鼓而攻:形容聲討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幹活,準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壹邊,於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壹再堅持自已的改革,於是孔子對眾徒發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妳們壹起向他攻擊吧!"[[ 論語.先進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勝人少,以強淩弱的風格早已定型. 妳的社會關系如何? 妳有硬梆梆的後臺嗎?妳的朋友多嗎? 如果沒有,可得小心行事,潔身自好呀! ■以強淩弱:憑借強力欺負弱小. 跖,壹奴隸起義首領,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為盜.孔子想遊說盜跖走入正途,於是鬥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壹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啊! 來,那些看著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跟著盜跖英雄壹起罵: "妳這死夫子,妳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妳就天下最大的盜.堯,舜興起後,設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淩弱.妳所說的那壹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鉆營,虛偽巧詐的東西. 天下人為啥不叫妳盜丘,而叫我盜跖!妳這個罪大惡極的人,趕快滾回去,不然,我將用妳的肝拿來加菜配酒吃了哈!" ■東家之丘:比喻不認識身邊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並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壹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5. 和孔子有關的四字成語是什麽

關於孔子的成語故事,和孔子有關的成語

有教無類

溫故知新

怨天尤人

至聖先師

聞過則喜

學而不厭

喻之以理

托物言誌

誨人不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後生可畏

過猶不及

四海之內皆兄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言必信,行必果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6. 描寫君子要怎樣不能怎樣的成語描寫君子的與孔子有關的成語和成語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君子不厚重則不威嚴,所學不會堅固;立身處世以忠信為主,不要結交德行不如自己的人,有過錯不要怕改.以上強調的是壹個人立身處世非常重要的修養.《為政》:子日:“君子不器.”君子博學多能,不像器皿只能有壹種功用,而是可以有多方面的成就與發展.所以,壹個人只怕沒能力,不怕沒機會,有多方面能力的人,就會有多方面的表現機會.子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待人周到而不偏私,小人結黨營私而不周全.君子小人所為不同,如陰陽晝夜的變化.我們要學為君子,而不可以甘作小人.《八佾》: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君子之爭,升堂比射,很有風度.勝敗是兵家常事,輸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風度.《裏仁》:子日:“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之所以為君子,就是君子能夠時時刻知仁、行仁,謹守於仁,不管是得意的時候或是失意的時候,都是此.子日:“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宋代學者程子日:“人之過也,各於其類.君子常失於厚,小人常失於薄;君子過於愛,小人過於忍.”於此觀之,則人之仁與不仁,可知矣!子日:“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君子立身處世,以義為比,沒有非如何、非不如何的事.義者,宜也.合宜的事,就去做;不合宜的事,就不去做.君子執守中道,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子日:“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所思念的是美德,小人所思念的是田產;君子所想到的是刑罰,小人所想到的是恩惠.君子、小人心中的存念截然不同,行止有別,觀其存念,可知為人.子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所關註的在義,小人所關註的在利.放於利而行,多怨.以利合者,必以利分.以義為質,該做的就做,不該做的就不做.子日:“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君子恥言過其行,孔子主張少說多做,謹言勤行,說話要謹慎,做事要勤快.《公冶長》: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賤,孔子弟子,姓宓,名不齊.孔子贊許他能尊賢取友以成其德,而且贊許魯國多君子.孑LI'-J弟子受益既深,涵養日進,故多為有德的君子.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子產:鄭國大夫公孫僑.孔子贊許他具有君子的四種品德.行事非常恭謹,對長上很恭敬,對人民有恩惠,役使人民都能合宜.《雍也》:子日:“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壹個人如果本質樸實勝過文采,就會像個鄉野的人;如果文采勝過樸質,就會像衙門裏掌文書的官吏.質樸和文采調和適當,才稱得上是君子.所謂的君子,就是要文采與樸實,不偏不倚,調適得宜.子日:“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博學於文章典籍,而又能以禮約束行為,就不會背離正道,能中規中矩.屍《薰《述而》:子日:“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處世待人,光明磊落、心胸坦蕩;小人處心積慮占求便宜,心地常常憂慮不安.從心胸、氣度,可以看出君子和小人的格局是不同的.《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日:“陋,如之何?”子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所居則化,雖然是蠻荒之地,何陋之有呢?《先進》:o子日:“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我們看人、用人,不能只取言貌,如果壹個說話篤實、長相忠厚的人,我們就贊許他,這哪能確定他就是真正的君子,而不是形貌莊重的偽君子呢?《顏淵》:o司馬牛問君子.子日:“君子不憂不懼.”日:“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日:“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君子為人俯仰無愧,問心而安,自然是不憂不懼.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求得壹顆安定的心.俯仰不愧,不憂不懼,心地坦然安適,當然是君子了.o棘子成日:“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蔣,猶犬羊之蔣.”棘子成,衛國大夫,疾時人只重文飾,故為此言.子貢認為不管是文,或是質,把話說錯,駟馬難追.虎豹的花紋去掉,不就和犬羊壹樣嗎?o子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與小人的用心不同,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成全別人的壞事,小人則相反.曾子日:“君子以文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