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滕王閣序》典故的含義

《滕王閣序》典故的含義

1、徐孺下陳蕃之榻。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江西豐城人。東漢時名士,滿腹經綸而淡泊名利,時稱“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時候就很聰明。十五歲時來到今豐城、南昌、進賢三縣交界的櫧山,拜當時著名學者唐檀為師。唐檀去世以後,徐孺子便在櫧山過起長期的隱居生活,壹面種地,壹面設帳授徒。他曾壹度外出遠遊,向大儒樊英、黃瓊請教,得益非淺,使他成為當時頗有名望的學者之壹,受到地方官員多次舉薦,但他都謝絕了。徐稚非常清高自持。據《資治通鑒》載,徐稚早年拜黃瓊為師,可當黃瓊做了大官之後,徐稚就主動與黃瓊斷絕了來往,專心在家務農而不再交遊士林。至黃瓊死後,稚往吊之,哭得很傷心,但他不通報姓名,以至在場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認識他。東漢名臣陳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誌做壹番大事,壹到當地就急著找名流徐孺子請教天下大事,隨從勸諫應該先到衙門去,結果被他臭罵。當時徐稚已年過50歲,當陳蕃派人將他從櫧山請來時,專門為他準備了壹張可活動的床,徐稚來時放下,走後掛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把徐稚作為江西“人傑地靈”的代表。今南昌市有名勝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釣之處,為豫章十景之壹。1979年建成孺子亭公園。

這個典故主要是說徐孺子的,因為他是江西人,而陳蕃是河南人,是通過陳蕃的禮賢下士來陪襯徐孺。順便說到,將徐孺子稱為徐孺是古漢語中的節縮,節縮的目的是為了使結構勻稱、節奏整齊。節縮在古漢語中多用於姓名。本篇下文還有“楊意不逢,撫淩雲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楊意”是“楊得意”的節縮,“鐘期”是“鐘子期”的節縮。

2、睢園綠竹,氣淩彭澤之樽。西漢梁孝王劉武,劉邦的孫子,文帝的兒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於梁,以開封為都城。他在歷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壹座很大的梁園,即課文中說的“睢園”。梁孝王自小享盡榮華富貴,也為保衛漢室江山立下了大功。平息了七王之亂後,遂在梁國大興土木。他以睢陽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壹個很大的花園,稱東苑,也叫菟園,後人稱為梁園。《漢書》載:“梁孝王築東苑,方三百余裏”。梁園中的房舍雕龍畫鳳,金碧輝煌,幾乎可和皇宮媲美。睢水兩岸,竹林連綿十余裏,各種花木應有盡有,飛禽走獸品類繁多,梁王經常在這裏獰獵、宴飲,大會賓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嚴忌、司馬相如等雲集梁園,成了梁孝王的座上賓。俗成語“梁園雖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來自這個典故。彭澤指陶淵明,他曾做過彭澤令,喜歡飲酒,所以說“彭澤之樽”。《歸去來辭》中有“攜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文中引用這兩個典故,是為了表示在座的賓客好比是當年聚集在睢園(梁園)裏的文人雅士壹樣飲酒賦詩,他們豪爽善飲的氣概超過了陶淵明。

3、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這個分句是借詩人曹植、謝靈運來比擬參加宴會的文士。“鄴水朱華”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過《公宴詩》,詩中有句“朱華冒綠池”。朱華,字面是紅色的花,這裏指荷花(芙蓉)。曹植是建安文學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詩品》說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秋蘭被長阪,朱華冒綠池。潛魚躍清波,好鳥鳴高枝”,壹連三聯對偶,後兩聯尤為工整;“被”字,“冒”字見出作者選詞用字的匠心。“鄴水朱華”兩句是寫宴會之文,意思是說,參加宴會的文人學士,就像當年的曹植,寫出“朱華冒綠池”壹般的美麗詩句,其風流文采映照著謝靈運的詩筆,意謂可以和謝靈運相比。臨川,指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他曾任臨川內史。這裏稱謝靈運是稱官職,和稱王安石為王臨川(籍貫)不同。曹植與謝靈運分處魏晉時代的首尾兩端,植是出漢音,啟魏響,靈運是出東晉,啟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詩歌承繼亦有淵源。鐘嶸在《詩品》中說:“宋臨川太守謝靈運(詩),其源出於陳思。”謝靈運對曹植的才華非常崇拜,曾說過壹句比較狂的話:“天下才有壹石,曹子建獨占八鬥,我得壹鬥,天下***分壹鬥。”所以這裏將曹植和謝靈運兩人的事跡壹起引用,是很恰當很自然的。

4、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這兩句直譯就是:“向夕陽西下之處遠望長安,在雲霧繚繞之間遙看吳郡。”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閣可以登高望遠,往西可以望見長安,往東可以望見蘇州。吳會,課本無註,當指吳郡的都會,即江蘇省蘇州市。壹說“會”讀kuài ,秦漢時會稽郡的郡治在吳縣(即今蘇州),郡、縣相連,稱為吳會。而從對仗角度看,不如前解工整(“長安”對“吳會”,單個地名對單個地名)。但它同時又是用典,還應有深層含義。教參書認為“日下”壹典源出《世說新語·夙惠》: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此典多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業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實現之意(參見《常用典故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壹致的,但光這樣理解還不夠,它只能說明上句,不能說明下句,即不能解釋為何“日下”與“雲間”相對。其實另有壹典源出自《世說新語·排調》:荀鳴鶴、陸士龍二人未相識,俱會張茂先坐。張令***語。以其並有大才,可勿作常語。陸舉手曰:“雲間陸士龍。”荀答曰:“日下荀鳴鶴。”說的是:晉代文學家陸雲(字士龍)、荀隱(字鳴鶴)兩人互不相識,壹起在張華(字茂先,任過中書令,右光祿大夫)家中會面。張華讓他們交談,因為兩人都有突出的才學,要他們別說平常的俗話。陸士龍拱手說:“我是雲間的陸士龍。”荀鳴鶴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鳴鶴。”西晉兩位名人陸雲和荀隱初次會面時的“脫口秀”是壹副藝術性頗高的人名對,有人認為這是中國對聯的濫觴。士龍、鳴鶴分別是二人的表字,構成了天然的對偶。因為風從虎,雲從龍,所以才思敏捷的陸士龍自稱“雲間陸士龍”。荀隱是洛陽人,洛陽是西晉都城。《辭源》:“封建社會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為日下。”故荀隱自稱“日下荀鳴鶴”。陸雲是松江(今上海)人,因為這壹副“對聯”,後來上海得到壹個雅稱“雲間”。也因為這副對聯的有名,以“雲間”對“日下”,成為詩家常用的駢語。清李漁《笠翁對韻》:“名動帝畿,西蜀三蘇來日下;壯遊京洛,東吳二陸起雲間。”有壹副謎語聯:吳下門風戶戶盡吹單孔簫(謎底:吹火筒),雲間勝景家家皆鼓獨弦琴(謎底:彈棉花)。由於用典,此二句就有了表裏兩層意思。表層就是說站在滕王閣,可以登高望遠,遊目騁懷,視野開闊,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呼應。如果知道有關背景知識,就還知道作者在此借典故來含蓄地表達自己象陸機壹樣少年高才,而同時又流露了仕途坎坷,報國無門的感慨。此意可和下文“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等句相呼應。這樣理解,完全符合王勃的性格和遭遇,也能更好地貫通上下文。王勃原本年少氣盛,再加上自己才華橫溢,很容易產生心高氣傲的心理。後來,果然壹篇《檄英王雞》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還連累老父也被貶官受罰。壹時間,使王勃有壹種從雲端裏跌落下來的感覺。為懷才不遇而傷感,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遙望京都長安如在天邊壹樣遙遠,指看吳會也似乎遠在飄渺的雲海之間壹般虛無。這正是王勃當時對政治前途傷心失落情緒的真實表現。如果只是“西望長安,遙看吳會”,怎能傳達出這種復雜的情感呢?用典的好處之壹是言簡意豐,以少勝多,能“寓萬於壹”,較好地傳達出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

5、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莊子·逍遙遊》:“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天柱”,傳說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經·神異經》:“昆侖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裏,員周如削,銅柱下有屋,壁方百丈。”天柱,極言其高。“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兩句,通過玄想宇宙的廣漠洪荒,來襯托人生的渺小,從而引發下文的感慨。

6、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帝指天帝,閽指守門人。帝閽就是天帝的守門人。《列子·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此“帝”亦指天帝。帝閽原是屈原辭賦中想象的神靈。《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我叫天門守衛把門打開,他卻倚靠天門把我呆望。)詩人在想象中上下求索,來到天界,他去叩帝閽,然而帝閽卻拒絕為他通報,這天上實際是人間的象征,表明詩人重新獲得楚王信任的道路被徹底阻塞。前人常用“叫帝閽”“叩帝閽”等來表達忠於朝廷、希望君臣遇合,或能將民情達於聖聽之意。揚雄《蜀都賦》:“選巫鹹兮叫帝閽”。張衡《思玄賦》:“叫帝閽使辟扉兮,覿天皇於瓊宮。”杜甫《塞蘆子》:“誰能叫帝閽,胡行速如鬼。”袁崇煥《浣衣裏》:“精誠叩帝閽,願化壹寸鐵。”“帝閽”在王勃文中實際上是指稱國君或朝廷,就像借“陛下”稱天子壹樣。因為前為“懷”而不是“叫”“叩”,後又接“不見”;且與下句“宣室”相對稱,都是暗指當朝皇上。教參譯“懷帝閽而不見”為“思念皇宮卻看不見”,不如譯作“懷念朝廷卻不得召見”。“奉宣室”的典故,意在嘆息難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同時巧妙地為下文“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作鋪墊。宣室:西漢未央宮的正殿,是皇帝召見大臣議事的地方。賈誼貶謫長沙四年後,漢帝曾召他回長安,在宣室中問以鬼神之事。事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這兩句是說,自己懷念朝廷,可是什麽時候才能侍奉國君呢?

7、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馮唐的事跡見《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漢書·馮唐傳》亦載。馮唐身歷文、景、武帝三朝,壹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時,有人舉薦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歲,不能再做官了。後世遂用“馮唐易老、馮唐已老、老馮唐、嘆馮唐”等慨嘆生不逢時,命運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為。史記上對馮唐主要記載了壹件事,馮唐和漢文帝在有旁人在場時聊天,談到古代名將,認為廉頗和李牧很有指揮才能。文帝大發感慨,說我要有廉頗和李牧這樣的人做將領就好了。馮先生馬上說妳就是有了廉頗和李牧也不會任用他們。文帝大怒,拂袖而去。不過文帝在皇帝中是壹個脾氣特別好的人,換了別人做皇帝,馮唐差不多就要殺頭了。等了壹會文帝又回來,說妳就是批評我也應該在私下裏說,怎麽大庭廣眾不給面子呢?馮唐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諱回避。我認為陛下對士兵太差了,獎賞太輕,懲罰太重。雲中郡守魏尚只多報了六個腦袋,陛下就把他免了職,判處壹年刑期。由此說來,陛下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文帝恍然大悟,馬上任命馮唐為特使去雲中郡赦免了魏尚。這就是蘇東坡詞《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的典故由來。景帝上任之後,馮唐做了楚相,後來被景帝免了職。到武帝上臺後,馮已經九十多了。這就是“馮唐易老”的典故由來。

“李廣難封”的典故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與從弟李蔡俱事漢,“蔡為人在中下,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後遂用“李廣難封”“李廣未封”“李廣不侯”等慨嘆功高不爵,命運乖舛。

漢代名將李廣英勇善戰,才略過人,壹生與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遠揚,匈奴望風而逃,稱之為“飛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都是贊揚他的名句。然而李廣沒有能夠裂土封侯,引來史家壹片惋惜,民間無數惆悵。

武帝時代,本是開疆拓土、重獎軍功的年代,李廣從弟李蔡文帝時同為中郎,景帝時壹同抗擊匈奴,被封樂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戰功,並且李蔡人品、才能、名聲遠不及李廣,官名、爵位卻在李廣之上。李廣的兒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著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奪左賢王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甚至李廣的部屬軍吏也有不少以軍功取侯。偏偏李廣本人馳騁疆場,戎馬壹生,歷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壹直難以封侯,最後還自殺身亡,其原因何在?千百年來,人們提出種種看法。有人說是他命不好,王維《老將行》:“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有人說他雖然作戰勇敢,但不善用兵,缺乏政治頭腦和治軍才能。更有人說是漢武帝重用外戚,寵信衛青、霍去病,而並不真正器重李廣,甚至故意排擠他,不給他立功的機會。後世多把李廣作為有才華而無法施展的代表性人物。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將人生的窮通得失看作常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則是從歷史中擷取的兩個實例,用來寬慰包括自己在內的失意之人。

8、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賈誼洛陽人,18歲就以文才著稱,20歲被漢文帝召為博士,深受倚重,在博士之列為最年輕者,每次參議詔令,諸博士尚未能言,賈誼即盡為之對答,並得到眾人的贊同。於是壹年之內超遷為太中大夫,漢文帝對賈誼的才能頗為賞識,擬任賈誼為公卿。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對賈生並不寬容,在文帝面前毀謗賈誼“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文帝只得把他貶為長沙王太傅。後轉任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墮馬而死,他自恨失職,壹年後也憂郁而死,年僅33歲。毛澤東《詠賈誼》:“少年倜儻廊廟才,壯誌未酬事堪哀。胸羅文章兵百萬,膽照華國樹千臺。雄英無計傾聖主,高節終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長沙傅,空白汨羅步塵埃。”古代賈誼常作為懷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

9、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事見《後漢書·梁鴻傳》《後漢書·逸民列傳》。梁鴻,字伯鸞,東漢初扶風平陵(今陜西鹹陽西北)人,東漢文學家。梁鴻幼年喪父。東漢初年,梁鴻入太學受業,雖然家境貧寒但學習刻苦,受業期間曾遍覽古今典籍,經史子集無所不通。學成後梁鴻被分配到上林苑牧豬,雖然專業不對口,倒也樂得做他的“豬倌”。壹天閑來無事,梁鴻和他的豬們在曬太陽,有兩只小豬在泥坑裏打滾。梁鴻看見了,就對小豬說:“豬啊豬,其實我是很羨慕妳們的。從前有壹位莊周老伯伯說過,郊祭時用的犧牛,雖然平時用好養料餵養,又披以紋繡,舒服是舒服,可壹旦要把它送進太廟作祭品時,這條牛想作壹頭小豬,這可能嗎?所以我不願意做卿相,不願意被國事羈絆,我寧願作壹個小豬在汙水溝裏遊戲,這樣我的心誌倒可以愉快。”壹次,梁鴻誤遺火種,燒毀了人家部分財物,他便尋訪到那戶人家詳細地詢問了主家的損失,然後以豬作價抵償。那家主人為人刻薄,以為賠少了,梁鴻說我家貧沒什麽財物,就讓我為妳幹幾年活吧。主人便讓他做護院,梁鴻克盡職守。幾位鄰居看不下去了,壹起責備那家主人。主人便要將豬歸還給他,梁鴻拒辭不受,也不再當豬倌,徑回老家平陵去了。漢章帝時,梁鴻因去看望好友高恢,經過京城,作了壹首《五噫歌》,壹***五句詩,每句後面有壹個“噫”字。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芒山,俯覽腳下的帝京城,宮室是多麽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勞苦,卻遠遠地沒有盡頭。這首詩被章帝知道了,章帝勃然大怒,便下令搜捕梁鴻。梁鴻聞訊後改名換姓,攜妻兒逃到了渤海邊上居住。“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五百多年後,唐朝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對梁鴻被迫害的命運表達了深深的感慨。然而太平的日子並不長久,章帝的派出的人追到了齊魯,梁鴻見這裏也待不下去了,只得攜妻子和壹個兒子南逃。梁鴻夫婦逃至吳地(今蘇州壹帶)後,在富商門下做雇工,全家三口總算有了個安身的棲所。白天梁鴻為人舂米,晚上每當他拖著疲倦的身子回家時,孟光已經為他做好了香噴可口的飯菜。她非常敬重丈夫,不敢擡頭直視,就半曲身子將盛著飯菜的托盤舉至眉前端給丈夫吃。這就是著名的“舉案齊眉”典故的由來。有壹次給主人看見了,驚嘆道:“能使妻子這樣敬重自己的人必非常人!”於是換了間大房子給梁鴻夫婦居住,自此梁鴻方得潛心學問,閉門著書十余篇。後代文人常引“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來抒發自己壹生襟懷未曾開的抱怨。

10、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前壹個典故出自《晉書·吳隱之傳》。晉人吳隱之上任途中,經過壹處泉水,名叫貪泉,據說喝了這水人就變得貪心。他不信,就取水喝了,而且寫了壹首詩,大意說不存貪心的人喝了這水不會變貪。他到任後,非常廉潔。“酌貪泉而覺爽”表達了廉潔的人絕不會受外界汙濁的侵蝕,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汙濁的環境中也能保持純正。後壹個典故出自《莊子·外物篇》。大意說莊周向監河侯借糧食,監河侯答應等封邑地方的賦稅征收到手後借給他壹大筆錢。莊周聽了生氣說,車轍中的鮒魚需要的是鬥升之水,如果拖延時間去取西江之水,就等於將鮒魚置於枯魚之肆。後來形成了成語“涸轍之鮒”,用以比喻處在困境之中急待救助的人。《莊子·大宗師》:“涸轍之鮒,相濡以沫,相煦以濕,不若相忘於江湖。”又有成語“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課文中引用這個典故意為處境艱難但能自得其樂。

11、北海雖賒,扶搖可接。(略)

12、“東隅已逝,桑榆非晚。”成語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比喻開始有損失,後來終於得到勝利;年輕時荒廢了,年紀大後努力還不遲。出自《後漢書·馮異傳》。

13、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孟嘗字伯周,東漢會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潔奉公著稱,為民興利除弊,百姓稱為神明。但由於誌趣高尚,潔身自好,長期不得升遷,後來隱居耕田。桓帝時,雖有人多次舉薦他,但終不見用。年七十,死於家。事見《後漢書·孟嘗傳》。關於孟嘗,有著名的成語“合浦珠還”,說的是合浦不產谷物,沿海出產珍珠,由於前任太守貪汙受賄,珍珠紛紛運往相鄰的交阯郡內。孟嘗到任,革除敝端,遷離的珍珠又回到合浦。後遂用“合浦珠還”比喻人去而復還或物失而復得,對其人或其物有稱美之意。

14、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出自《晉書·阮籍傳》:阮籍“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阮籍借此宣泄對現實不滿的苦悶心情。作者認為這種行為是消極的,不打算仿效。這是反面用典,表達了作者不甘沈淪,力求振作自強,具有自慰自勉之意。“猖狂”與今義有所不同,今指狂妄放肆,氣勢洶洶。這裏指狂放,不拘禮節。

阮籍是竹林七賢之壹。所謂竹林七賢是七個魏晉時期的文人名士的總稱。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七人,常遊於竹林,縱酒酣飲,弈棋賦詩,無拘無束,史稱“竹林七賢”。七人中, 阮籍、嵇康名氣最大,是竹林七賢的代表。他們的行為都怪誕得很。嵇康服藥,阮籍喝酒。阮籍不受世俗禮教的束縛,表現出怪誕的行為。他好喝酒,附近有美婦人當街賣酒,他經常去喝,醉了就在美婦人旁邊倒臥;他不屑遵循“男女有別”,嫂子回娘家,他為嫂子餞行並送她上路。對旁人閑話、非議,阮籍說:“孔孟禮教,與我何幹?”我們現在說青白眼、青睞、垂青等,都來自阮籍的故事。阮籍見壹般的凡夫俗子,以白眼對之;他喜歡和佩服的人來了,就用青眼相對。是真名士自風流,阮籍是真正的性情中人,超凡脫俗。

15、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據《漢書·終軍傳》:“南越與漢和親,乃遣(終)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軍遂往說越王,越王聽許,請舉國內屬。”終軍出使南越,向朝廷表示,只要給他壹根長繩,定把南越王縛至漢朝宮廷來。後果然說服南越歸漢。這兩句是說,自己跟終軍的年齡相仿,卻沒有請纓報國的門路。“請纓”作為典故,常表示殺敵報國,建功立業,投軍或出使等意。今多用於指主動請求參戰或參加某些重要而有風險的活動,或主動要求分配任務等。有贊揚的意味。如:“白衣天使紛紛請纓到抗非典壹線工作”“武漢大學生請纓赴邊陲”。“請纓”現已成為普通詞語。“長纓”指縛敵的長繩,比喻克敵制勝的力量。毛澤東詩詞多次引用“長纓”的典故。《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1930):“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清平樂·六盤山》:“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16、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有懷投筆:有投筆從戎的懷抱。投筆從戎的故事,見《後漢書·班超傳》:“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誌略,尤當效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乎?’”班超的父親班彪,哥哥班固,姐姐班昭(“曹大家”)都是漢代著名的史學家。班超最初在官府中從事抄寫工作,他從軍以後,受到大將軍竇固的賞識。公元94年,在竇固的推薦下,班超出使西域,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使西域全境統壹於東漢。班超因功被封為定遠侯。後人把文人從軍叫做投筆從戎。今天把大學生當兵服役叫“攜筆從戎”。宗愨:字元幹,南朝宋南陽人。《宋書 ·宗愨傳》:“宗愨,字元幹,南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 愨年少時,炳問其誌,答曰:‘願乘長風,破萬裏浪。’”唐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現比喻不畏艱險勇往直前。也形容事業迅速地向前發展。成語壹般寫作“乘風破浪”。這兩句是說,自己羨慕宗愨乘風破浪的遠大報負,所以懷有投筆從戎的誌向。

17、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謝家:晉朝謝安、謝玄的家庭。寶樹:謝玄曾以“芝蘭玉樹”比喻好子弟。上句是說自己並不象謝家子弟那樣的好,有謙虛的成分。晉、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時,謝氏最為興盛,壹時人材輩出,聲譽鵲起。尤以陽夏(今河南太康縣)的謝安、謝玄、謝靈運、謝惠連這壹家族的人,皆名著於史。所謂“芝蘭玉樹”,其典出自《晉書·謝安傳》:“(謝玄)少穎悟,與從兄朗俱為叔父安所契重。安嘗戒約子侄,因曰:‘子弟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後以“芝蘭玉樹”,比喻有出息的子弟也。又有“玉樹臨風”,比喻英俊瀟灑的美少年。“玉樹盈階”比喻子弟既多又好。

孟母三遷是有名的典故,出自《列女傳》(西漢劉向編)。孟子三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被後世稱為“亞聖”的孟子,其實小的時候非常頑皮淘氣。為教育他學好,其母親花費了很多心思。據說其母為教育兒子而三遷擇鄰。第壹次他家住在墳墓附近,孟子小時候專門學埋死人,哭死人,孟母覺得這不是我的孩子所住的地方,就搬到城裏去了,誰知這是壹個農貿市場附近,孟子又和小夥伴玩起做買賣的遊戲,孟母認為這樣不利於孩子專心讀書,再次搬家,搬到壹所學校附近。芳鄰:好鄰居。下句是說,自己年幼時父親也曾經擇鄰而居,使自己受過良好的教育。又有壹層意思是說,自己很高興能與參加宴會的各位嘉賓結交。

18、他日趨庭,叨陪鯉對。意思是說,過些時候將到父親那裏去接受教誨。出自《論語·季氏》:“(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說話沒有依據)。’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立身沒有準則)。’鯉退而學禮。”他日:來日。趨庭:恭敬地快步走過庭前。作為典故,“趨庭”“鯉對”“庭對”都指子女接受父親的教誨;“庭訓”多指父親的教誨或培育。叨陪:慚愧地用以自比。鯉:孔鯉,孔子之子。對:指庭對,有接受教誨之意。

19、今茲捧袂,喜托龍門。龍門:據《後漢書·李膺傳》載,李膺當時名聲很大,被他接待的讀書人,感到慶幸,稱為登龍門。後來往往把登龍門用來比喻士人忽然得到的榮耀。這裏是說,這次能在宴會上拜見閻公,就好象登龍門壹般令人高興。龍門:在現在山西省稷山縣和陜西省韓城縣之間的黃河中,那裏水險流急,河裏的大魚聚集龍門的下邊上不去,據傳說,上去的魚將化為龍,因此,“登龍門”往往用來比喻士子忽然得到榮耀,“鯉魚跳龍門”即此意;也用來比喻由於謁見名人而提高了自己的身價。這裏含有對閻公的奉承。

20、楊意不逢,撫淩雲而自惜。意思是說,未遇到推薦自己的人,只能撫弄著淩雲之賦而嘆惜。事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楊意:楊得意的省稱。撫:撫弄。淩雲:指司馬相如的《大人賦》。楊得意是漢武帝時壹位掌管天子獵犬的官員,壹次武帝讀到《子虛賦》,連連稱贊,說:“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楊得意告訴武帝這篇賦是司馬相如寫的,於是武帝就召見相如。相如把自己的《大人賦》上奏武帝,“天子大悅,飄飄有淩雲之氣,似遊天地之間。”這壹句是說如果沒有遇到楊得意那樣推薦自己的人,司馬相如就只能撫淩雲之賦而自我惋惜了。下面壹句是說既然遇到鐘子期那樣的知音,奏高山流水之曲又有什麽羞愧呢?這兩句的重點在後壹句,作者實際上是在說這次自己遇到閻公這樣的知音,所以願意在宴會上賦詩作文。

由於篇幅太長,請參考/bloggermodule/blog_viewblog.do?id=504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