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下面的成語故事中,填寫有關主角的括號。
三分學者王羲之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筆法深入板,形容書法的筆法很強,也表示觀點和論述非常深刻透徹。成語出自唐代張懷瓘的《斷》壹書:“晉帝時,祭北郊,連祝版,工裁之,筆鋒精辟。”
王羲之,晉代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中國著名書法家。他的書法功底深厚,博采眾長,卻獨樹壹幟。幾代人都稱贊他是“書法家”(書法聖人)。迄今為止,他的許多書法真跡和拓本在世界上流傳。因為他是右軍的將軍,後人就稱他為王右軍。說到書法,“美體”通常以美著稱但筆法柔和;然而“矯健的身體”是矯健的卻往往粗糙堅硬。但王羲之的書法,既優美又蒼勁,堪稱古今之最。所以很多學書法的人都以他的字為範本。目前他留下的最著名的書籍和帖子是《蘭亭集序》和《黃庭靖》。
王羲之的字寫得這麽好,雖然和他的天賦有關系,但最重要的還是他的苦練。為了把字練好,不管是休息還是走路,他都要思考字體的結構,描述字的結構、架子、氣勢,用手指不停地在裙子上劃動。所以時間長了,連我的衣服都被剪了。他以前在池塘邊練字,每次寫完都在池塘裏洗筆洗硯。時間長了,整個池塘的水都變黑了。由此可知,他在練字上下了很大功夫。
還有壹次,當時的皇帝去北郊祭祀,讓王羲之把自己的賀詞寫在壹塊板上,然後派工人去雕刻。雕刻師把木板壹層壹層地切開,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已經印進木板裏了。他在到達底部之前切入了三個點的深度!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書法功底爐火純青,筆力之大,令人刮目相看!雖然傳說本身有些誇張,但是用它來比喻書法功底好,分析問題透徹,還是非常恰當的!
吃面包,嘗勇氣
“低薪嘗膽”是我國眾所周知的典故。相傳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為報被吳王夫差擊敗之仇,激勵自己,在屋內懸掛壹個膽囊,坐臥時試壹試,以不忘屈辱之痛。睡在柴火上而不是床和被褥上,以免忘記亡國之痛。經過這麽多年的磨煉,越國終於強大起來,打敗了吳國。
煮豆和燒草
成語典故:燒:燒;蠟:豆莖。以豆腐為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自相殘殺。
成語出處:南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溫蒂欲使董作詩七步,不成則行大法。答案是壹首詩說:‘煮豆為湯,泡豆為法,釜下燒豆,釜中哭豆,本是同根生,何苦煎豆?皇上深感慚愧。"
諸葛亮(其實應該是三顧茅廬)
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劉備從謀士徐庶和司馬徽那裏聽說諸葛亮既有才能又有學問,於是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來到隆中(今湖北襄陽縣)的臥龍崗邀請諸葛亮。那天正好諸葛亮不在,劉備失望而歸。
不久,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暴風雪第二次邀請他們。沒想到諸葛亮又四處遊蕩了。張飛是個急性子。本來,他不想再去了。諸葛亮不在家,就急忙趕回去。劉備只好留下壹封信,說明來意,然後回去了。
劉備雖然回去了,但是他邀請諸葛亮的心沒有變。為了表示誠意,他吃素三天,準備再次邀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可能名存實亡,但未必有真才實學,沒必要去。張飛毫不客氣地說:“讓我壹個人去。如果他不來,我就用繩子捆住地面。”劉備生氣地罵張飛。
劉備第三次去的時候,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打擾他。他站在那裏,直到諸葛亮醒來,然後坐下來說話,求他為國家做點事。諸葛亮被他的真誠感動了,答應了劉備的請求。
《三國演義》稱之為“三顧茅廬”。後人引用這句話來形容催促人的急切和真摯的心情。
項羽破釜沈舟
秦末,全國人民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農民起義軍最著名的領袖是陳勝和光武,其次是項羽和劉邦。接下來講壹個項羽破釜沈舟的故事。
有壹年,秦國的三十萬軍隊包圍了趙國(不是原來的趙國)的巨鹿(今河北平鄉縣),趙王連夜向楚懷王(不是原來的楚王)求救。楚懷王派為大將軍,項羽為副將,率領二十萬大軍去救趙。誰知道宋軼聽說秦軍很強大,於是他在半路上停下來,不再前進了。部隊裏沒飯吃,戰士們就做青菜和雜豆當晚飯,他也不管。他只是舉辦自己的派對,大吃大喝。這可把項羽氣炸了。他殺了,當了“假將軍”,帶兵救趙。
項羽先發兵,切斷了秦軍的漕運之路;他親自率領主力渡過漳河,營救巨鹿。
楚軍全部渡過漳河後,項羽給士兵們壹頓飽飯,每人帶了三天的幹糧。然後他下令:把渡河的船(古代叫船)沈入河中,把炒菜的鍋(古代叫釜)砸成碎片,把附近的房子點著。這叫破釜沈舟。項羽就用這種方法來表明自己上進必勝的決心。
楚軍將士見主帥決心如此之大,誰也不打算再活著回去了。在項羽的親自指揮下,他們與秦軍進行了殊死的戰鬥,在連續九次沖鋒後,秦軍被打敗了。秦軍的壹些領導人被殺,壹些被俘,壹些投降。這壹仗不僅解決了巨鹿的圍攻,還把秦軍打得落花流水。兩年後,秦朝滅亡了。
望梅止渴曹操
曹操曾經率軍上路,途中迷了路。士兵們太渴了,他們都慢了下來。曹操想了想,對士兵們說:“前面有壹棵大梅林,結了許多李子。它們的味道酸甜可口,最能解渴!士兵們壹聽,嘴裏立刻流出了口水,暫時忘記了口渴。他們就這樣支撐著,終於來到了下壹個有水的地方。曹操調動了士兵們的想象力,使他們在惡劣的環境中仍然能行軍。後人用“望梅止渴”這個成語比喻用幻想來安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