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自然是漢語中的壹個成語,來源於西漢劉向編撰的《戰國政策四策》。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裝飾,恢復原來單純的狀態,形容恢復單純的本性(璞:未雕琢的玉)。它的結構是聯合,在句子中可以做謂語和定語,用在書面語中,含有褒義。
知道就夠了,回歸基本真的很丟臉。(劉向西漢《戰國策四策》)後人把“歸本”這句話提煉為成語“歸本”,也叫“歸本”。
這個成語告訴人們要看清其本質,不要被表象所迷惑。故事中的卞和明明呈現的是美麗的玉石,卻被壹個只註重外觀的玉器工匠判定為石頭。他不僅沒有獻玉,還被砍了腳。
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不能直接看到事物的本質,而總是先看到事物的表象,所以往往給人壹種錯覺。這就需要人們保持清醒的頭腦,仔細觀察,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剝去事物的外在假象,逐漸接近事物的本質。
學習成語的意義和價值
成語顯示了漢語表達巨大而豐富的內涵和語義融合的能力。它往往包含著壹段歷史,壹個故事,壹個典故,壹段道理,壹段哲理,在歷史的演進中自然形成。幾乎每個成語都有它的起源。每壹個朝代、每壹代人的文化和歷史都保存在成語中,這使得成語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特征。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大特色。它們來源廣泛,如代代相傳的經典、名著、歷史故事或口耳相傳的諺語。字裏有字,字外有音,文化內涵極其豐富。他們堪稱中國文化中最耀眼的明珠。掌握了它們,就掌握了漢語的精髓,也就掌握了中國文化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