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舉壹反三的意思解釋

舉壹反三的意思解釋

舉壹反三地意思解釋如下:

成語出處:春秋.孔丘弟子《論語.第七章.述而》: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成語語法:聯合式;作定語、謂語、狀語;含褒義;可活用作“舉壹反四”、“舉壹反十”等。

舉壹反三的意思:反:類推;原指教人認識四方形的東西,舉出壹個角就能類推另外三個角。後來比喻從壹件事類推從而知道其他更多的事情。也比喻善於推理,掌握了學習方法,能夠由此知彼,觸類旁通。

舉壹反三的近義詞:問牛知馬、融會貫通、聞壹知十、觸類旁通。

舉壹反三的反義詞:壹竅不通、不求甚解、按部就班、囫圇吞棗、淺嘗輒止、墨守成規。

舉壹反三的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有壹天對他的弟子們說道:“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教書先生舉出壹個墻角,學生們就應該要進得自己的獨立思考,學會融會貫通,從而可以聯想並類推到其它的三個墻角,然後再用其它的三個墻角來反證老師先前提出來的這個墻角。

如果每壹位學生都能夠像這樣用心的去學習和思考問題,讓推理思維能夠更加靈活的話,教書先生就不用再費很多力氣去教這樣的學生了。

舉壹反三例句

《北堂書鈔》卷九八引《蔡邕別傳》:“邕與李則遊學鄙土,時在弱冠,始***讀《左氏傳》,通敏兼人,舉壹反三。”清.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四回:“我道:‘學

兩句話還不容易麽,我是憑著壹卷《詩韻》學說話,倒可以有‘舉壹反三’的效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