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意思是閃電的光,燧石的火;原為佛家語,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現多形容事物像閃電和石火壹樣壹瞬間就消失。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此事如擊石火,似閃電光。”
2、粉飾太平:釋義:社會黑暗混亂的狀況掩飾成太平的景象。
出處:宋·蘇軾《再上皇帝書》:“豈有別生義理,曲加粉飾而能欺天下哉。”
3、觸蠻之爭:釋義:意思是在蝸牛兩角的兩個小國,因細小的緣故而引起的爭端。 喻指因細故而引起的無意義爭端或發動互相殘殺的非正義戰爭。
出處:《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 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 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返。
(在《莊子》壹書中,“觸蠻之爭”是壹則想象和誇張異常奇特的寓言。說是蝸牛左角上有個諸侯國,叫做觸氏;右角上也有壹個諸侯國,叫做蠻氏。兩國之間為了爭奪地盤,常常發生戰爭。而且每次都損失慘重,要殺死好幾萬人;追亡逐北, 要花費十五天時間。)
歷史典故簡述:戰國時,魏國與齊國發生了矛盾,梁惠王要派人去刺殺齊王,大臣們為派不派人爭論不休。惠施(梁惠王時宰相)把戴晉人介紹給梁惠王。戴晉人便用蝸牛角上蠻氏與觸氏的爭戰為喻,勸說梁惠王停止與齊的沖突。他說:“在蝸牛的左角上有個部族國家叫觸氏,在蝸牛的右角上有個部族國家叫蠻氏,這兩國不時為了爭城奪地開戰,每次戰爭都是死傷百萬,屍橫遍野。”
戴晉人又說:“現今世上的這些諸侯國之爭,為壹點矛盾大動幹戈,造成百姓‘伏屍數萬’值得嗎?大王您這樣做和觸氏蠻氏之爭又有什麽區別呢?”梁惠王說:“是沒有區別。”梁惠王聽罷沈思良久,若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