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神農架不僅以其古老的歷史、遼闊的森林、奇異的物種、遼闊的景觀、淳樸的民風和神秘的自然奧秘聞名中外,還被譽為“綠色寶庫”、“動植物王國”、“科學迷宮”、“中國國寶”。而且,它還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顏地神農長期活動、造福人民的聖地,成為海內外十幾億中國人向往的“福地”。
改革開放的大潮打開了神農架神秘而封閉的大門,越來越多的中外賓客前來參觀、旅遊、考察、探索奧秘。經常有人饒有興趣地問:神農真的去過神農架嗎?他和神農架有什麽聯系?神農架的名字是怎麽來的?
神農架最顯著的壹個特點就是極其神話、神秘、多彩,而且趣味十足!
傳說炎帝神農是古代三皇五帝中的聖賢皇帝,是中華民族的化身。中國的許多史書,如《左傳》、《禮記》、《漢書》、《荊州紀》、《帝世紀》、《水鏡朱》、《國誌》、《漢唐地理誌》、《道史》、《大清統誌》等,都認為炎帝神農的出生地是歷山、烈山或烈山。據清同治隨州誌記載,烈山上有神農寺、神農井、顏地寺。相傳神農出生在歷山鎮南九烈山五嶽中間的神農洞。神農洞附近有壹座古廟,裏面有傅、神農和軒轅的雕像。隨州市歷山鎮距離神農架林區僅200公裏。前者是神農架的故鄉,後者是神農架長期居住的地方。到目前為止,兩地關於神農的民俗、方言、傳說大體相似。這兩個地方都是炎黃文化的發源地之壹。
神農架的名字有很多。僅筆者收集的名稱就有神龍山、神農架山、老君山、南山山、景山、熊山、太陽山、野人山、木城、神龍、神龍架、神農架、森林架、巴山老林、南山老林、中央山、華中屋脊、華中第壹峰、大巴山東部、大巴山主峰、第壹山。但是,查《史記》、《二十五史》,沒有神農架這個名字。商務印書館5月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詞典》中沒有提到神農架,1931。1970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將鄂西北房縣、興山縣、巴東縣的24個公社、兩個藥材廠、壹個農場劃為神農架林區行政區域,隸屬湖北省人民政府直屬單位。房縣、興山縣、巴東縣分別是三皇五帝至西周時期彭部落、後羿國和國的所在地。在春秋時期,它們屬於畢、雍和,在戰國時期,它們屬於公元前634年楚國滅亡後的楚國。可見,春秋以前,神農架位於多國之間的邊緣地帶,是“蠻荒之地”中的壹個孤島;此外,這壹帶海拔千裏,人跡罕至,長期處於原始封閉狀態,成為被遺忘的角落,或者被視為遙不可及的地方,“隱於山中,不為人知。”
神農架最早的名字叫“熊山”。山海經?中古九經曰:“東壹百五十裏,名曰熊山。有壹個山洞,壹個熊的山洞,裏面永遠是神人。它夏天開放,冬天關閉...熊山,帝也”(出自王念孫學派)。有學者認為,《山海經》中提到的“熊山”,根據其名稱、位置和方位,就是現在的神農架(見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版<山海經>新探)。有趣的是,經過考察,當代科學家認為神農架不僅發現了大量的熊,而且品種最多,不愧為中國的“熊王國”。其中的“神人”就是屈原《山鬼》詩中的“山鬼”,即神農架中的高大“野人”,曾轟動全球。“熊山,皇帝也”的意思是神農架是古代皇帝的聖地,這個皇帝應該是指炎帝神農氏。
史記?《楚家誌》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在楚(約相當於神農架林區南坡、興山縣、秭歸縣及長江北岸)封熊逸,“熊逸築於荊山,青光外露,使其能粗曠跋涉於山野。”《左傳》?弓玄十二年,前楚王熊逸也十分贊賞他“開山開林”的艱苦創業精神。當時的古景山包括整個神農架林區和房縣、興山、巴東、秭歸、保康等地。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國成語大詞典》認為“路藍縷”這個成語的意思是用破布搭柴車開荒,後來形容創業的艱辛。而比熊逸早兩千年左右的神農來神農架創業采藥,肯定更危險。神農架作為神農遊歷和創業的疆域,地位崇高。”熊山是皇帝”指的就是這個歷史事實。同時,“神農架”這個名字本身就隱含著神農架在神農架和鄂西北的大山裏,搭柴車、穿破衣的艱苦創業過程。
“神農架”這個名字直到清代才正式出現在地方誌中。清朝同治年間編纂的《興山縣誌》中說:“老君山最高點為神農架,懸崖陡峭,林木茂密,人跡罕至。”“神農架壹年四季都有雪。”隨後發表的《湖北通誌?地理?”《山川四》描述:“(興山)縣城以西八十裏的老君山,高三千尺(《清義通誌》)。山的最高點是神農架,懸崖陡峭,沒有人的痕跡。每到除夕,我就聞到鞭炮聲,土人滿堂。"民國初年重修的《興山縣誌》也說:"老君山極寒,屋瓦凍多,居民多以木為之。紅蛇,五寸長;有獨角獸,如羚羊,重達1000公斤,猛獸在明朝崇禎初年見過...山上有老先生的景色,旁邊有成年人(即高大的“野人”)的腳印,長壹尺,寬六寸”;神農架在縣城的西北部,是縣城最高的山,神農山來自四川...神農架山是縣城。"
“最高的山叫神農架”,是指神農架林區的老君山(其主峰海拔2936米)、西部神農頂(海拔3105.4米)、大神農架3052.7米、小神農架(海拔3005米)等山峰。
據民間傳說,古時太上老君從天宮來到神農架煉制長生不老藥,與顏地神農合建冶金爐,冶煉鋼鐵,制作農具,造福百姓。後來人們在這裏建了老君廟(老君觀),供奉太上老君像和神農像。這座山叫老君山;比老君山高的山叫神農山。這件事足以說明,在百姓眼中,神農的貢獻最大,名聲最高,遠超天上諸神。不幸的是,這些寺廟在現代被摧毀了。特別有意思的是,通過近幾年的考察,從神農架老君山到羅松河的幾十裏森林,蘊藏著豐富的銅礦、金礦、鐵礦,還發現了壹些古代人在這裏開采、冶煉礦物的遺跡。八年抗戰,侵華日軍未能進入神農架;然而,在此之前,日本地質學家米山良惠來到神農架老君山不遠的萬裏,修建了壹座開采礦山,用水分離法提煉銅和金。1936年,當地村民驅逐米山梁會,保護神農架資源。總之,傳說和現實基本都證實了神農在古代來到神農架冶煉鋼鐵,制作農具,這並非完全空穴來風。
神農架關於神農架的民間傳說極其豐富多彩,大多數中老年人都能說出幾個炎帝神農架的故事。炎帝神農采藥、懲惡揚善、為民謀利的事跡在這裏廣為人知。僅1990出版的《神農架民間故事集》壹書,就收錄了數十個與神農架相關的傳奇故事。這些傳說和故事表明,神農曾經走遍了神農架千山萬水:他建造了壹個供普通人居住的木巢;他立架子收藥,編醫書,給百姓治病;他與猛獸搏鬥,懲罰惡人,宣揚人間正義;他教人民種莊稼、養蠶、紡紗、種樹、采茶、制陶、做稻殼、飼養牲畜、創造集市貿易、制作豎琴、創作歌舞、與民同樂,結果出現了壹個和平繁榮的時代。
在神農架,有壹個流傳很廣的故事:有壹次,神農在采藥品藥時中毒,生命垂危。他順手從身旁的灌木叢中扯下幾片葉子,嚼了下去,以解饑渴。奇跡出現了,這些樹葉救了神農的命。所以神農把這種葉子命名為“茶”,提倡種茶飲茶。現代科學證明,茶葉中的茶單寧等物質確實能抗菌、殺菌、消炎、解毒,有防癌的作用。但也有學者認為,神農架不可能有野生茶樹,只有雲南省才有。所謂神農架遇到茶在神農架排毒的傳說都是扯淡。
神農架有野生茶樹嗎?“七五”期間第壹個科技攻關項目“神農架農作物種質資源調查”的結果表明,在神農架林區的紅花鄉(現木魚鎮)、谷夏鄉和興山縣萬朝山的原始森林中,確實有大量的野生茶樹,最大的茶樹高三米多,屬於野生灌木型大葉茶, 這是中國野生茶樹的又壹新類型,使中國野生茶樹的原產地大大地偏離了北緯22度的雲南紅河流域。 這壹重要發現為古代神農以茶解毒的記載和傳說提供了可靠的證據。
民間傳說還認為,神農架有“帝女桑”,還有特大的野桑,神農氏妻子用來養蠶織布。這個傳說也以巨大的魅力吸引著人們來到神農架探尋其中的奧秘:“神農架,真的有野生桑樹嗎?”
山海經?《中古經典》十壹曰:“東五十五裏又叫玄山,水出,東南入水。很多都是餃子。上面有壹棵桑樹,有五十尺大,有四根樹枝,壹尺多的葉子。辣椒、黃花、青黛,稱為皇帝女兒的桑葚。”《太平玉蘭》卷九二壹引紀曰:“南中(神農氏)為女,學而不朽。她住在南陽灰山的壹棵桑樹上...因為她的名字。今天人們燒鵲巢做灰汁,浴蠶卵招絲,就是這樣。”古時候,鄂西北包括神農架在內的部分地區屬於南陽縣和襄陽府,“阿山”稱為“峨山”。房縣和神農架有“蚊子”和“水怪”,歷史悠久。清同治年間《房縣誌》記載:“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春燕成堆而死,六月初七,下淫雨,二十八日,有蛟出江中,沖毀土地。”“鹹豐,馬灣(今神農架林區馬灣村)山崩,止其流半天,水溢汪洋,蓋天露。當水幹涸時,村民們在龜谷看到了壹些東西。頭骨像壹個巨大的水壺壹樣大,角是直的,頭是不同的。有人懷疑它是被餃子或石頭砸死的。”
最奇怪的是,自1987以來,神農架農作物種質資源調查隊多次發現國內尚未發現的極老原生桑樹,樹齡分別達到800年和500年;發現桑樹的長度是普通桑樹的2.5倍。甚至還發現了壹棵無籽桑樹,高9米,果實圓柱形,無籽,汁甜。這三種桑樹可以列為中國或世界之最,為傳說中的“帝女桑”和神農之妻借大桑樹在神農架養蠶織布提供了科學依據。神農架民間也有說法,神農架在神農架采集藥材時,登上有仙境之稱的燕子崖、天門崖,再登上惠生齋,從而在他的紫竹簡《神農本草經》中記載了惠生齋的72種補陽藥物。相傳,這壹次,生齋的回陽藥起死回生,故稱“回生齋”。神農過惠生齋壹座小木橋時,不慎將《神農本草》竹簡掉落橋下,故名“失書橋”。神農正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突然壹群白鶴從藍天飛來,把他接到了天上,成了壹個“藥仙”。從此,惠生村壹年四季都充滿了香味,於是改名為柳巷村。1985年秋,筆者隨同文物工作者到天門崖、留香寨進行調查,在留香寨下兩公裏的洪河村發現了壹尊神農騎鶴上天的石刻造像。令人驚奇的是,這座石像與當地的民間傳說完全壹致。壹些史書和地方誌是這樣描述炎帝神農的外形的:長八尺七寸,聲音洪亮,額頭寬,眉毛圓而突出,胡須多,鼻子大,嘴唇厚。這些特征和這個神農騎鶴石像壹模壹樣。
史記?《補遺傳》記載:神農姓蔣。母親說自己是女的,家裏還有個女兒。她是個小公主,她感覺到了龍,生下了炎帝,炎帝是頭牛。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雲:“神農為牛頭。“《天庭年譜》卷二十二引《帝王家譜》:“龍牛頭。"李瑋北部道源的《水經註》?"《滲水》描述:“(似是而非)水的西徑在李湘以南,水的南邊有重山,也就是兇山。山腳下有個山洞,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這裏也是神農的誕生地,所以“李”被稱為。水北有九井,子書所謂‘神農生,九井自穿’就是水也。還說‘取壹口井,多水動’。“道路歷史?羅平註:《經(周)紀》雲:“(神農)井位於(烈)山之北,周至重伐,寬二十畝,有地雲神農府。神農肥沃,九井自穿。古語有雲,壹井震八井。"
上述歷史記載也與神農架林區的考古發現相吻合。65438年至0985年,文物考古人員來到燕子崖、柳巷寨北麓關峰鄉塔坪村,清理了當地壹處古塔遺址。當地老人說,這座寶塔是九級寶塔,六邊形,名為“神農塔”。它是古代神農所建,是唐中宗李習安被貶房縣時所建。據說有九座寶塔,明清時期只剩下壹座。寶塔附近有九口古井。九井之水相通,壹井之水動。
此塔於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修葺,修葺時豎立的石碑至今猶存。碑文說:“此塔建於斯裏蘭卡,未曾獨存,與松柏之柱相媲美,四面環山。也可謂深山中的豐碑。第壹個日歷年很長,北角不完整。顏等人不忍見事,祖上管理漸失,遂矯頭捐錢,如修之,使之長存。”由此可見,200多年前修復這座塔時,它是壹座僅存於深山中的古跡,其建立日期無從考證,可見古塔歷史悠久。神農架關峰鄉(今紅坪鎮)的塔坪村從未遭受過兵荒馬亂之災,基本與世隔絕。壹座寶塔完全有可能保存幾千年。可惜的是,在1966的“文革”中,這座古塔作為“四大老樓”被拆除,只剩下塔基礎。考古學家還發現了壹個神農的磚雕,這是古塔的裝飾部分,引起了許多專家的註意。這是壹尊高浮雕神農氏頭像磚雕,長28厘米,寬16厘米,厚11厘米(現保存於神農架林區文物管理所)。
為什麽神農架的磚雕和相關古籍要把神農架描繪成人牛的頭?
米羅的《南宋路史》?後《三際》記載:“(神農氏)命興田賞麗芙,作《豐年賦》,名曰夏牟。”
神農時代的麗芙、豐年都與牛有關,牛是農民的寶貝,也是勤勞、豐收、繁榮、安居樂業、造福人民的象征。神農塔的磚雕和歷史記載把神農氏稱為牛頭人身。筆者認為至少有三層含義:第壹,神農發明了最後壹口鍋,牛耕和賈加,是農業之神;其次,神農如耕牛,辛勤勞作,壹心為民造福,為民多做貢獻,忘我;第三,是原始社會牛的圖騰信仰。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人們對牛的依賴、喜愛和崇拜是很自然的。因此,在古籍和民間傳說中,以及在神農架的磚雕中,神農被視為“牛頭”也就不足為奇了。
學界認為,“龍”即“神農”,“龍架”即“神農架”。“龍”和“農”諧音,有時是假的。中國是龍的故鄉和國度,也是壹個農業歷史悠久的國家。神農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是農業之神;傳說神農的祖先是龍。所以“龍”就是“神農”,“龍氏”就是“神農氏”。《演繹史》(卷四)引《帝世紀》和《宋書》。傅睿之,史記?編《黃三年譜》和《路史》?在《沈》、《春圓明報》等史書中均有記載。壹個女人升天(或做了壹個燈)生為龍。漢書?《晁錯傳》說:“五帝神聖...河圖畫卷,羅出書,龍到,風鳥飛,德遍天下,光遍四方。“這是對顏地神農和黃帝軒轅黃帝偉大成就的贊頌。
地方誌是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真實記錄。明清《房縣誌》記載:“張公淵持田於南山,離城壹百四十裏,群峰獨立,青雲參天。爬到頂上,所有的山都是俯臥的,頂上有方丈地,但還是有基址的。據說在張子房練習的地方周圍有不止壹塊石頭。往院中走二十余裏,可能有白雲寺,有雲子房修行處。”
張公院、南山、劇場、白雲庵都屬於神農架林區首府白松鎮的地名。南山是房縣以南山脈的總稱,泛指今天的神農架,尤其是神農架白松鎮以北的山脈。元代和明初,房縣和神農架同屬向陽路或向陽府,所以明清編纂的《向陽府誌》稱神農架為“巴山老林”、“南山老林”。地理學家至今仍稱神農架為大巴山的東部,大巴山的主峰。史記?《楚家書》等史書記載,前楚王熊逸“創立於荊山”。當時古景山以神農架和神農架南坡的秭歸、興山為主。
我國當代著名地質學家張考證:景山之首景山,稱房縣巖塞山(見張《古礦產誌》1954版);清代郝懿行在《大壹統誌》中也指出,京山(第壹京山)位於“湖北房縣西南二百余裏,俗名馬賽山”;清代《房縣誌》(866年出版)有《房縣古縣圖》,縣南標有京山,恰好在今神農架林區境內。《房縣誌》“張公淵養南山田”,其中“張公淵”為神農架林區白松鎮以北最高峰(海拔2134米),養田為神農架林區白松鎮村。
張公園離白松鎮的中央大街大約三公裏遠。它是崀山(又名羅松山)的主峰。因相傳漢初張亮曾在此練功並建院,故名“張公院”。張亮在密林中建了壹個亭子,經常和壹些遊客暢談過去和現在,並朗誦詩歌。梁常下山與農民談心,飲淡水,食野果藥材,至半夜才歸,而百姓總送(人稱)回亭院,並送狼山、亭、章貢院,故名。迄今為止,該網站仍然存在。
漢朝開國元勛、劉邦的“智囊”留侯·張亮(張子房)為什麽要來神農架山谷修行?這件事可以在史書中找到。
史記?據《留在侯家》的故事,張亮晚年對劉邦說:“我願棄人事,欲從赤松而行。”經劉邦特批,張亮“學而優則仕,道領智人合體”(意為不吃五谷雜糧,只吃中草藥等藥物,以修仙精神靜養)。《漢書》裏?張《》中,也談到了“‘願棄人事,欲遊赤松’。我在學道,想輕裝上陣。"
晚年,張亮目睹了劉邦和呂後對英雄的殺戮。為了明哲保身,張亮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官職和修行,希望能跟隨赤松子學道成仙。赤松是神農的雨仙,在神農架采藥後升天為藥仙,而神農架盛產水玉、火芝、柏木等藥材。張亮的“欲從赤松行”和“學避谷,導智人合體”,只有去神農架才能實現。因此,張亮根據史書記載和民間傳說來神農架尋找赤松,取水峪、貨殖、柏樹等進行道教修煉,是合情合理的。
顏地神農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龍帝”,唐中宗禮縣是中國正史中唯壹的“龍帝”。他們都長期生活在神農架地區。兩位“龍帝”不是巧合嗎?這是怎麽回事?
“子同治劍?唐紀記載:“唐中宗·李習安,高宗皇帝的第三個兒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病死,李先思繼位。嗣聖元年間,武侯(武則天)篡位,廢帝為廬陵王,並於四月遷至周俊。第二年(公元685年)九月,他移居周放。“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有類似的記述。李習安於公元685年被武則天遺棄在周放,公元698年被武則天召回京都洛陽(公元705年復位),在周放生活了十三年。周放地區包括鄂西北的房縣和今天神農架的大部分。公元685年,武則天還親自為李習安劃定了管轄區域。現在神農架林區老君山西側的黃傑山是武則天劃定的周放與貴州(貴州的疆域相當於今天湖北的秭歸、興山、巴東三縣)的界山。因為是武則天皇後劃定的,所以命名為“禦境”。唐中宗·李習安在周放生活期間,經常率部到神農架打獵,遊覽三寶洞、神農塔、神農寺、老君廟、白雲寺、張公淵、黃愚亭,進香問卦。公元705年修復後,李習安將三寶洞外的神農塔、神農寺列為“禦璽”,命地方派人進行維修保護,並減免房縣、神農架三年租稅。三寶洞所在的地方自古就被稱為“官印”,這個名字似乎與李習安的“玉璽”有關。
公元705年,李習安復位,年號改為“龍”。公元707年,李習安改名為“景隆”。“山到了,風景也就停了。”觀龍人賞龍(神農)。同年,李習安稱帝為龍帝。新唐書?卷四載:“(景隆元年)八月,徐兵尊為應天神龍皇帝。”還寫信給南宮說民治新歷,並編了景至龍年間的龍歷,敕令建龍堂,連死也死在那裏。舊唐書?卷七記載:“景隆四年,六月午時,皇帝(指李習安)中毒,崩於神龍殿。”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李習安改稱“神龍”、“精龍”,自稱“神龍皇帝”,經營“神龍歷”,修煉龍堂,都與他對神龍家族的敬仰和長期生活在神農架有關。借助於尊龍(神農)的民間習俗,李習安自稱應天“龍帝”,旨在表明自己順應天意,自稱皇帝,使古代的“龍帝”再現。李習安可能認為復辟的皇帝在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而失勢21年後復辟的皇帝在古今中外都是獨壹無二的。如果他長期不在神農架生活居住,得到了神農在天之靈的庇佑,還能恢復嗎?
可見,李習安自稱“龍帝”既包含了他對神農架和周放的尊崇和紀念的因素,也凸顯了他借神龍之名炫耀皇權、感受復辟的封建意識。
“神農架”可以解釋為龍帝——顏地神農和唐中宗理縣到達的地方。古代皇帝乘車,總被稱為“大駕”、“法駕”。皇帝訪問壹個地方,叫做“來”“來”“敬駕”。而且在古代,“驅”“架”兩個字是可以通用借用的(見《辭海》“架”的註釋)。既然武則天劃定的周放與貴州的邊界叫“禦境”,那麽李習安效仿他母親,把自己長期活動的地方叫“龍驅(龍架)”也未嘗不可。即使李習安沒有給“龍驅”這個地名上玉璽,後人把這個地方叫做“龍架”也是合理的。古人奉天子為神,視其為“真龍天子”。皇帝幸運的地方,當地人民就感到榮幸。因此,這兩個龍帝長期居住的地方被稱為“龍駕”或“龍架”,既包含了紀念神農和李習安的因素,也包含了受到兩個龍帝尊崇的感覺。
《神農架》中的“賈”字,除上述解釋外,還包括“賈為藥”、“賈為巢”、“賈為宅”、“賈為市”、“賈為壇”(祭祀用)、“賈為梯”、“賈為橋”。至今神農架林區以“家”字命名的古代地名有黃連家、家上、薛家光和龍家崖等。以神農嘗百草傳說命名的古地名有百草沖、百草埡、百草園、百草坪等20多個。
明代傑出的醫家李時珍,崇敬神農為民采藥除疾的精神,多次深入神農架、武當山尋找有效藥方。後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贊:“神農出,始嘗草,以教百姓農耕之術;還嘗了草等藥,救百姓於疾病。”
1942年,經蔣介石同意,國民黨農林部、湖北省政府、鄂北行署、房縣政府共同組織了以房縣縣長賈(新中國成立後任北京市政協委員,1996年逝世)為組長,著名植物學家為副組長的“神農架探險小組”。同年,賈寫了壹篇3萬字的《神農架探險報告》。《報告》指出:“在房縣、興山、巴東三縣交界處,有壹片非常遼闊的神秘區域,叫神農架,是壹塊未開發的處女地,流傳已久。又說這壹帶古樹參天,羽翼如城,故又有“木城”之稱;“神農架是什麽時候開始的,幾乎無法考證。據當地土人說,過去神農氏皇帝在那裏拾柴蓋房,工未畢,神農氏升天成神,留屋架空在人間,後人將其命名為神農架。”賈遊神農架時,還寫了壹首詩:“苦竹成林,冷杉遮天,龍板虎踞,英姿颯爽。”登上就知道山小。這是華中第壹高峰。"
在神農故裏——歷山、隨州市、神農架等地,曾有麒麟麒麟或白熊幫助神農嘗草辨藥、采藥治病的故事。湖北文化雜誌1991No。11在《中國農業文明開創者顏地神農》壹文中寫道:“驪山的民間傳說中也有麒麟幫助顏地神農嘗草知毒的故事。”鞭”和“麒麟”幫助顏地神農嘗遍了百草。
令人驚訝的是,神農架上還生活著獨角獸和白熊這兩種傳說中的神奇動物。興山縣和貴州(秭歸)地方誌記載,清末也發現過獨角獸或麒麟。新中國成立50年來,神農架多次捕捉白熊(截至目前,神農架白熊已在武漢動物園和深圳野生動物園展出),多次發現甚至捕殺獨角獸麒麟(見作者7月1987+0日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的《神農架發現的兩種獨角獸(麒麟)》壹文。這兩種珍奇動物的發現引起了國內外的關註,並與民間傳說和歷史記載相互印證,啟發了人們對炎帝神農歷史事件的思考和推斷。
自1984年漢族第壹部創世史詩《黑暗傳說》和清代罕見木刻書籍《太陰經》、《太陰經》、《竈王原願經》、《竈王新經》在神農架被發現。此外,還發現了《神農氏傳》、《三神傳說》和《女媧》。這些流傳至今的手抄歌本和稀有木刻本,大多與炎帝神農有關。
千百年來,顏地神農被尊為太陽之神、農業之神、醫藥之神和廚房之神,世世代代被人們所銘記。
總之,炎帝神農的名聲就像太陽、月亮、江河壹樣,歷久彌新。神農架山高水長,林海無邊,魅力無窮。炎帝神農的高大形象,將和神農架巍峨的群峰壹起,像壹座豐碑屹立在中華大地上,永遠屹立在億萬中國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