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有個人想去買壹雙鞋,他量了自己的腳,把尺碼放在座位上。等他走到集市,看中了壹雙鞋子時,才想起:我忘了拿尺碼了。於是他又回去拿。
等他趕回來時,集市已經散了,鞋子沒有買到。有人問他:“妳為什麽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呢? 他說:“我只相信尺碼,不相信自己的腳。”
“鄭人買履”比喻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自慚形穢 (zì cán xíng huì)
晉朝時候,有個驃騎將軍名叫王濟,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 很有風度。雖然是個提刀弄槍的軍人,但平時讀書論經,才學很好, 在城裏也頗有名聲。 有壹年,王濟的外甥衛玠母子前來投靠王濟。王濟壹見衛玠如此眉清目秀,風度翩翩,簡直驚呆了。他對衛母說: “人家都說我相貌漂亮過人,現在與外甥壹比,就像把石塊與明珠寶玉放在壹起,我真是太難看了!” 過了幾天,王濟帶著衛玠,騎著馬去拜見親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見衛玠的人都以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爭著圍觀,妳擠我擁。 幾乎哄動了全城。 好不容易到了親戚家,親友們想了解壹下衛萬玠以外貌漂亮,學問是否出眾,便堅持要他講解玄理。衛玠推辭不了,便講了起來。 講的時間不長,聽的人卻沒有壹個不稱贊他講得精深透徹的。人們嘻笑著說:“看來,妳們三王抵不上衛家的壹個兒郎啊!”王濟說:“是啊,和我這外甥壹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發光。”
壹竅不通 (yī qiào bù tōng)
出處:《呂氏春秋·過理》
殷紂王,是商朗的末代帝王,是壹個被老百姓所怨恨的暴君。
他整日胡作非為,並不盡心朝政,沈湎於酒色,輕信寵紀擔己的讒言,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
紂王有壹個臣子叫比幹,是壹位忠心的良臣。他看到紂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著急,多次苦口婆心勸諫紂王改邪歸正,為民多做好事。
有壹次,紂王聽信了妲己的話,下令殺害了無辜的梅伯,並要把梅伯剁成肉醬。比幹知道此事後,又急忙勸諫紂王,希望他不要聽信妲己的讒言,錯殺無辜,並說這樣下去是要亡國的。比幹壹連幾天極力勸諫紂王,引起了紂王的極大不滿。
紂王憤怒地嚷道:“我早就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我要把他殺了,取出心來看個究竟!”紂王果真殺了比幹,並挖出了他的心。孔子說起這件事,感嘆道:“紂王心竅不通,如果通了壹竅,那麽比幹就不會被殺害了!”
有備無患 (yǒu bèi wú huàn)
出處《傳·襄公十壹年》
春秋時,晉悼公當了國君以後,想重振晉國的威名,像他的 先祖晉文公壹樣,稱霸諸侯。 這時,鄭國是壹個小國,壹會兒和晉結盟,壹會兒又歸順楚國。 晉悼公很生氣,公元562年,他集合了宋、魯、衛、劉等11國的部隊出 兵伐鄭。鄰簡公兵敗投降,給晉國送去大批禮物,計有兵車壹百輛, 樂師數名,壹批名貴樂器和十六個能歌善舞的女子。 晉悼公很高興,把這些禮物的壹半賞賜給魏絳,說: “魏絳,是妳勸我跟戎、狄和好,又安定了中原各國;八年來,我 們九次召集各國諸侯會盟。現在我們和各國的關系,就象壹曲動聽 的樂曲壹樣和諧。鄭國送來這麽多禮物,讓我和妳同享吧!” 魏絳說:“能和狄、戎和好相處,這是我們國家的福氣,大王做了 中原諸侯的盟主,這是憑您的才能,我出的力是微不足道的。不過, 我希望大王在安享快樂的時候,能夠多考慮壹些國家的未來。《尚 書》裏說:“在安定的時候,要想到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危險;您想到 了,就會有所準備,有所準備,就不會發生禍患。’我願意用這些話來 提醒大王!”
爭先恐後 (zhēng xiān kǒng hòu)
春秋時代,趙襄子向王子期學習駕車。學了不久,與王子期比賽。他同王子期換了三次馬,每次都落在了王子期的後面。
趙襄王責備王子期,說:“妳教我駕車,為什麽不將真本領教給我呢?”王子期說:“駕車的技術,我已經都教給妳了,只是妳運用上有毛病。駕車最重要的是,協調好妳的馬和車,才能跑得快、跑得遠。”
“妳在比賽中,只要落後,妳就使勁鞭打馬,拼命想超過我;壹旦超過,又時時回頭看我,怕我趕上妳(爭先恐後)。其實,在比賽中,有時會在前,有時會落後,都是很自然的;可是,不論領先還是落後,妳的心思都在我身上,妳又怎麽可能去協調好車和馬呢?這就是妳落後的原因。”
“爭先恐後”原指因過分註重結果,從而做不好事情。現指競爭很激烈。
羽毛未豐 (yǔ máo wèi fēng)
出處《戰國策。秦策—》
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戰國時洛陽人蘇秦,年青時曾師從智者鬼谷子學習辯術 謀略。學習結束後,周遊列國,希望有朝壹日,他的治國謀略能獲得 君王們的接納。 秦是西方的大國。憑借有利的地理環境,發展農業,國力逐漸強 盛。但在當時,實國尚不能與其它大國抗衡。 蘇壽秦這次遠遊秦國,是要說動秦王,與函谷關以東的—些國家 聯合,同其他的國家聯盟作較量。 但是秦惠王並沒有聽取他的建議,而是說:“我們秦國現在就像 壹只羽毛還沒長全的小鳥,要想展翅高飛那是不行的。先生妳迢迢 千裏來到這裏開導我,我很感激。至於稱霸爭帝的事,我希望在以後 的適當時機,再聆聽妳的高見。” 在秦國耗費了所有資財,上書十多次,但仍未說動秦王。蘇泰無 奈,只得灰溜溜地離開秦國回家。這時的蘇秦,也就猶如羽毛未豐的 小鳥,無法振翅飛於那動蕩的政治舞臺。
重見天日 (chóng jiàn tiān rì)
關羽得知兄長劉備的消息,立即收拾行李車馬,封金掛印,不遠千裏護送著兩位嫂嫂單騎來尋。
關羽在殺了曹操六員守將,闖過五座城池,才得以渡過黃河。正往前行,壹對人馬攔住了去路。為首壹黑虬髯大漢,見了關羽,驚喜道:“莫非是關將軍嗎?”棄槍下馬,拜倒在地,說:“關西人周倉仰慕將軍很久了。”表示願意遣散部下跟隨左右,說:“周倉是壹莽夫,失身作了強盜。今天見到將軍,如重見天日,怎麽可以忍心再錯過!”
“重見天日”比喻脫離黑暗,重見光明。
(出自《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
小心翼翼 (xiǎo xīn yì yì)
出處:《詩經·大雅·大明》
由於父親的嚴格要求,賈黃中十五歲就考中進士,當了校書郎。賈黃中為官清廉正直。他在任宣州大守時,有壹年鬧災荒,百姓餓死不少。賈黃中就用自家的米做飯,救活了幾千人。他在金陵任職的時候,發現府庫內藏有幾十匣金銀寶貝,價值連城,馬上清理上報朝廷。
宋大宗十分高興,誇獎他說,若不是他廉潔奉公,這些前朝的寶貝壹定會丟失;此外還特地召見了賈黃中的母親,贊揚她教子有功,可以比作孟子的母親。
但是,賈黃中辦事過分認真、慎重,遇到大事往往不能當機立斷。後來他被派往外地任職,在向太宗辭行時,太宗告誡他說:“做事恭謙,小心謹慎,不論是做君的還是做臣的都應該這樣,但是如果做得太過分了,就失去了大臣的身份。”賈黃中死時,家中很窮,皇帝特地賜錢三十萬,又給他老母親白銀三百兩,以表彰他為官廉潔無私,他母親教子有方。
反裘負薪 (fǎn qiú fù xīn)
魏文候是戰國時壹位聰明的君王。
有壹次魏文侯出遊,見路上壹個人反穿著壹件皮裘(古人穿皮裘以毛朝外為正),背著柴行走。文侯問他:“妳為什麽要反穿著皮裘背柴呢?”那人說:“因為我太愛惜皮裘上的毛了,怕它被磨掉了。”文侯說:“妳難道不知道皮裘的裏子要是被磨壞了,皮裘上的毛就會失去依托了嗎?”
第二年,魏國東陽地區上貢了平時十倍的錢糧,大臣們都向文侯祝賀。文侯卻憂心忡忡,說:“這不是壹件好事啊。就像那個反穿皮裘背柴的人,因為愛皮裘的毛,忘了皮裘的裏子更重要。現在東陽的耕地沒有增加,老百姓的人口沒聽說增多,可是錢糧卻增加十倍,這壹定是當地官員盤剝得來的。我聽了心裏忐忑不安,擔心這樣下去,國家不能安定,妳們為什麽要向我祝賀呢?”
同心同德 (tóng xīn tóng dé)
商紂王寵信妲己,過著酒池肉林的生活,誰要敢反對他,就會被挖心或受火烙之刑。老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了。周武王決定討伐他,在盟津會師各路諸侯,舉行了誓師大會。武王說:“將士們,請聽我說!善良的人做善事,只怕時間不夠用。兇惡的人行起惡來,也怕時間不夠用。現在商紂王荒淫無道,把大臣當成賊人,把朋友當成仇敵。說自己代表天,作惡多端卻無所畏懼。老百姓只能祈求上天讓自己遠離他。從前夏桀很強大,但是倒行逆施,上天就派成湯來將他流放。今天他們雖然有千萬人,但是離心離德,我們雖然只有十個人,但是同心同德,上天壹定會看見百姓的心願、壹定會聽到百姓的聲音。請讓我們為老百姓討伐他,請讓我們把成湯的事業發揚光大。”
武王的軍隊勢如破竹,在牧野打敗了強大的商朝軍隊,商紂王自殺,商朝滅亡了。
“同心同德”是指為同壹個心願,同壹目的而努力。。
飲鴆止渴 (yǐn zhèn zhǐ kě)
東漢的霍諝,從小就很有膽識。他十五歲時,他舅舅宋光由於秉公執法,得罪了壹些權貴,被他們誣告篡改詔書,關進了監獄。霍諝知道舅舅為人正直,不可能幹這種事,就給大將軍梁商寫信,為舅舅辯白。信中說: “宋光身為州郡的長官,壹向奉公守法,以便更好地為朝廷效力。 他怎麽會冒著死罪去篡改詔書呢? 這不就是人為了充饑去吃附子(壹種草藥,有劇毒),為了解渴去飲鴆(“鴆”的羽毛泡過的毒酒)壹樣嗎?如果這樣的話,還沒有進入腸胃,到了咽喉處就已經斷氣了。他怎麽可能這樣做呢?”
梁商讀了信,覺得說得有道理,把信拿給皇上看。不久,宋光被無罪釋放。
“飲鴆止渴”比喻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其嚴重的結果。。
專心致誌 (zhuān xīn zhì zhì)
從前有壹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壹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壹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壹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裏,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裏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壹只鴻雁,美餐壹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壹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壹個名師傳授,但是,壹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壹個卻沒學到壹點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