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下列戰役與成語典故對應不正確的是?

下列戰役與成語典故對應不正確的是?

『壹』 古代戰役中的成語典故

古代戰役中的成語典故:壹鼓作氣

春秋時,齊國發兵攻打魯國(兩國都在今山東省境)。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雙方實力懸殊。可是結果魯國卻以弱勝強,把齊軍打得大敗。據《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系。 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兵來犯,魯莊公準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莊公。他的親友鄰人勸他:“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著,妳何必瞎操心?”曹劌說:“那些大官目光短淺,不會有深謀遠見。”,曹劌見了莊公,首先提出:取信於民,是戰前重要的政治準備,也是獲勝的保證。並要求作戰時允許他壹起去,於是莊公便叫他同車出發。在長勺的地方,齊、魯兩軍相遇。雙方列成陣勢,戰鬥即將開始。只見齊軍大擂戰鼓,準備進兵。莊公也準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壹等。”齊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了壹通鼓。這樣齊軍擂鼓三通,魯軍總是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說:“現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鼓壹響,下令沖殺,士兵們壹聲吶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並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註意暸望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 這次獲勝,魯莊公卻不明由曹劌為什麽這樣指揮。曹劌說:“戰,勇氣也。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戰鬥,主要是靠勇氣。第壹通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再擂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氣更全部消失了。敵軍勇氣消失,我們則壹鼓作氣,鬥誌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曹劌又說:“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追擊 ”。(“轍亂”,輪跡混亂;“旗靡”,旗幟倒掩,說明倉皇逃竄。),補充說明:“壹鼓作氣”、“再衰三竭”和“轍亂旗靡”,出處即《左傳》所載“曹劌論戰”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壹開始情緒高漲、幹勁旺盛時全力以赴,這叫“壹鼓作氣”。壹鼓作氣,把進攻的目標攻下,叫做“壹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幹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逐漸衰退而盡,就叫“再衰三竭”。出處《左傳·莊公十年》

『貳』 下列成語與戰役相匹配的是( ) A.破釜沈舟——巨鹿之戰 B.紙上談兵——桂林之戰 C.圍魏救趙——淝水之戰

A

破釜沈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壹切地幹到底回。釜:鍋。把飯鍋打破答,把渡船鑿沈。《孫子兵法》所說的“焚舟破釜”雖然也表示誓死決戰的意義,但尚未形成後世常談的典故故事。至《史記》所載“項羽破釜沈舟”事,才具備了典型性:項羽前鋒軍救巨鹿,初戰少利,項羽便率大軍渡過漳河,破釜沈舟以激厲士氣。終於殺蘇角,虜王離,大敗秦軍於巨鹿之野。

後以“破釜沈舟”表示下定決心,義無反顧。

『三』 下列對應正確的壹項是( )。 a. 破釜沈舟——劉邦 b. 增兵減竈——孫臏 c. 赤

C 略

『肆』 哪個成語典故與項羽有關 A 隔岸觀火 B 暗度陳倉 C 背水壹戰 D 破

破釜沈舟

pò fǔ chén zhōu

成語解釋釜:古代的壹種鍋;舟:船。砸碎鍋子;鑿沈船只。比喻戰鬥到底。

成語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壹還心。”

成語簡拼PFCZ

成語註音ㄆㄛˋ ㄈㄨˇ ㄔㄣˊ ㄓㄡ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 *** 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破釜沈舟聯合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做事的決心很大。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釜,不能讀作“jīn”。

成語辨形釜,不能寫作“斧”。

成語辨析“背水壹戰”與破釜沈舟都有“決壹死戰”的意思。但破釜沈舟含有“不顧壹切;戰鬥到底”的意思;“背水壹戰”表示“拼死幹到底;以求得勝利”的意思。

近義詞義無反顧、背水壹戰、決壹死戰

反義詞優柔寡斷、瞻前顧後、舉棋不定

成語例子只要我們有破釜沈舟的決心,就能克服學習上的各種困難。

英語翻譯burn one's boats

日語翻譯のるかそるかでやる,壹(いち)か八(ばち)かの決心(けっしん)でやる

俄語翻譯сжечь свои корабли

其他翻譯<德>seine Schiffe hinter sich verbrennen <den Rubikon überschreiten><法>briser ses vaisseaux <être décidé à vaincre où à mourir>

成語謎語 項羽砸鍋

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最著名的是陳勝、吳廣,接著有項羽和劉邦。下面,講壹個項羽破釜沈舟的故事。有壹年,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那不是原來的那個趙國)的巨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趙王連夜向楚懷王(不是原來那個楚國的國王)求救。

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誰知宋義聽說秦軍勢力強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來,不再前進。軍中沒有糧食,士兵用蔬菜和雜豆煮了當飯吃,他也不管,只顧自己舉行宴會,大吃大喝的。這壹下可把項羽的肺氣炸啦。他殺了宋義,自己當了“假上將軍”,帶著部隊去救趙國。

項羽先派出壹支部隊,切斷了秦軍運糧的道路;他親自率領主力過漳河,解救巨鹿。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壹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幹糧,然後傳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沈入河裏,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毀。這就叫破釜沈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壹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楚軍士兵見主帥的決心這麽大,就誰也不打算再活著回去。在項羽親自指揮下,他們以壹當十,以十當百,拚死地向秦軍沖殺過去,經過連續九次沖鋒,把秦軍打得大敗。

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壹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打這以後,項羽當上了真正的上將軍,其他許多支軍隊都歸他統帥和指揮,他的威名傳遍了天下。

『伍』 1.我國古代的很多成語來源於春秋戰國時期,下列成語與古代事件對應正確的壹組是

A.退避三舍——城濮之戰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 經過千辛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壹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妳若有壹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麽報答我呢?”重耳略壹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麽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麽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壹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壹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壹舍等於三十裏),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裏,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比喻為避免沖突而向對方作出讓步。

『陸』 與官渡之戰有關的成語

與官渡之戰有關的成語

1、倒屣相迎:

讀音:dào xǐ xiāng yíng

釋義:屣:鞋。古人專家居脫鞋席地屬而坐,爭於迎客,將鞋穿倒。形容熱情歡迎賓客。

出處:《三國誌》卷二十壹。

2、以少勝多:

讀音:yǐ shǎo shèng ō

釋義::以少量的精兵強將,戰勝強大的敵人。

出處: *** 《我們有信心把中國的事情做得更好》:“抗日戰爭打了八年,抗美援朝打了三年,我們有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傳統。

3、驕兵必敗:

讀音:jiāo bīng bì bài

釋義:驕傲的軍隊必定打敗仗。

出處:《漢書·魏相傳》:"恃國家之大,矜人民之眾,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

(6)下列戰役與成語典故對應不正確的是擴展閱讀: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使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壹的壹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並戰爭,雖屬於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鬥,但它實現了地區統壹,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願望。

官渡之戰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壹戰之後,曹操終於壹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壹北方奠定了基礎。

『柒』 下列成語與戰役相匹配的是( ) A.破釜沈舟——巨鹿之戰 B.紙上談兵——桂林之戰 C.圍魏救趙——淝水之戰

A.破釜沈舟——巨鹿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