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就像矗立在黃河激流中的壹座柱子山。這是壹個比喻,壹個強大而獨立的人可以在動蕩和困難的環境中發揮支柱作用。
出自:《晏子春秋·內諫》:“我已盡力助河從君,為流成中流砥柱而為左手。”
語法:正式;用作定語和賓語;包含贊美
故事:古時候,在三門峽河的狹窄處,有壹座山屹立在黃河的急流中,影響了河水的通行。大禹治水的時候,把兩邊的河道都削寬了,讓這座柱子山像柱子壹樣立在激流中。三門峽分為人門、神門、鬼門,其中鬼門最為險要,但石柱在激流中巍然屹立。
晏子《春秋》:“吾欲助河從君,吾取左銜,以流入中流砥柱。”中流砥柱位於三門峽大壩下方的急流中。黃河上的擺渡人也稱之為“朝我來”,離城約30公裏。冬天水淺的時候高出水面兩尺多;在汛期,它只露出壹個尖頂,仿佛馬上就被洪水吞噬,驚險萬分。千百年來,無論狂風暴雨,還是驚濤駭浪,它總是力挽狂瀾,傲然屹立於黃河,像壹頭憤怒的雄獅,堅強無畏,自古以來就被譽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來到這裏,寫下壹首詩“仰視石柱,北望龍門,茫茫廢墟,茫茫長春”,命大臣魏徵待在石柱蔭下。著名書法家劉公權還為它寫了壹首長詩,其中有“孤峰浮於水,壹柱擎天浪心。經得起三險,根連著九彎。柱突兀,波浮沈。[1]
三門峽市黃河的中流砥柱(6張照片)
相傳是大禹治水時留下的之柱,也有人說是黃河老擺渡人的化身。很久以前,壹個老擺渡人帶領幾艘貨船到下遊,航行到了神門河口。突然,天氣突變,風持續,雨傾盆而下。剎那間,峽谷裏彌漫著白浪和霧氣,我看不到清澈的水,也分不清方向。老擺渡人駕船過神門,眼看小船就要被風浪推向礁石。老擺渡人喊道:“掌舵,向我這邊來”。他跳進了海浪裏。船夫們不知道是怎麽回事,卻聽到前面有人喊“朝我來,朝我來”。原來,老擺渡人正站在急流中央為船導航。船夫們開到前面,正要拉他上船,壹個浪頭把船向下遊推去,離開了這個危險的地方。船夫們把船拴在下遊,回去找老擺渡人。他看到自己變成了壹座石島,在激流中昂著頭,指引著過往的船只。所以,人們把這個石島叫做——“中流砥柱”也叫“來找我”。
從此,中流砥柱成了峽谷中的燈塔。過了三門,船就直奔中流砥柱。當船快要撞上中流砥柱時,中流砥柱前面的回水正好把船推到旁邊的安全航道,避開了明道暗礁,順利駛出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