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口鑠金的拼音是zhòng kǒu shuò jīn。
眾口鑠金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國語·周語下》。 眾口鑠金指眾人異口同聲的言論,足能融化金屬。比喻輿論力量強大,眾說足以混淆是非和真偽。在句中壹般作謂語、分句;常與積毀銷骨連用。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臣聞之,積羽沈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故願大王審定計議,且賜骸骨辟魏。” 作家·魯迅《三閑集·述香港恭祝聖誕》:“群言淆亂,異說爭鳴;眾口鑠金,積非成是。”
成語寓意
“兼聽”有時也未必“明”,“偏聽”有時就不壹定“暗”。“壹人傳實,十人傳虛”,真正能做到明察秋毫,實事求是,關鍵在於聽者是否有清晰的是非辨別能力和壹個堅定的信心,克服盲目的“從眾”心理,不要隨便跟人瞎起哄。
日常生活中,要擦亮眼睛,更要有主見,尤其是不要被身邊的流言蜚語所蒙蔽。否則,就會極容易被誤導。只有保持清醒的頭腦,方能分清是非,就算眾口鑠金,也敵不過“謠言止於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