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成語是夜不成寐。
詳細釋義:寐:睡著。形容因心中有事,晚上怎麽也睡不著覺。
出處:宋·洪邁《夷堅誌·乙誌卷八·虔州城樓》:“明日而先公言:‘汝夜何所往?吾聞抱關老卒雲,樓故多怪,每夕必出。’予因道昨見者。是日徒於孤獨,竟夜不能寐。
近義詞:
輾轉反側?[ zhǎn zhuǎn fǎn cè ]:輾轉:翻來復去;反側:反復。翻來復去,睡不著覺。形容心裏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極晝社會”、夜班、電視和網絡都是睡眠不佳的原因,甚至是悠閑的旅行,也使夜間出行和做事變得更為普遍。
在電燈發明以前,睡眠周期與晝夜更叠周期的聯系要緊密得多,而如今我們的睡眠時間大大下降,或許是人們覺得在有生之年要做的事太多了,因此睡覺變得不那麽重要了。
臨床以長期性不易入睡,睡後易醒。醒後不能再寐,時寐時醒,或徹夜不寐為其證候特點,並常伴有日間精神不振,反應遲鈍,體倦乏力,甚則心煩懊惱,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及工作、學習和生活。?
歷代醫家認為頑固性失眠的病因病機以七情內傷為主要病因,其涉及的臟腑不外心、脾、肝、膽、腎,其病機總屬營衛失和,陰陽失調為病之本,或陰虛不能納陽,或陽盛不得入陰。
正如《靈樞·大惑論》所雲:“衛氣不得人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靈樞·邪客篇》指出:“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行於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不瞑。”可見,陰陽失和是頑固性失眠的關鍵所在。
中醫治療頑固性失眠,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從《黃帝內經》到《本草綱目》,均有相關藥物及配方記載。中藥治療頑固性失眠,較之西藥的最大的優點在於,從病理上進行根治。
缺點在於,起效較慢,病人往往因為服用時間太長而中途放棄。中藥的研究以及市場化在國內壹直是較為落後,壹直到90年代都沒有壹個治療頑固性失眠的中藥推向市場,直到2000年前後才有中國醫科大研制的等療效較為顯著的中藥出現並向市場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