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àn jιn bāLi mγng
解釋:八兩:也就是半斤。壹個半斤,壹個半兩。比喻彼此平等,實力相當。
成語及其故事
來源
1,松石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壹:“問:‘來了,空無所去,雙向失。怎麽能不迷路呢?“老師說,‘秤頭半斤,秤尾八兩。’"
2,松石白微《鐘健郭靖續燈錄》:“踏秤硬如鐵,八兩原來是半斤。”[2]
秦始皇除了統壹了標準規,規定了檢定校準制度外,還統壹了度量衡的計量制度,采用了十六進制的計量方法,即度量衡制:1 =10尺=1000尺=1000寸= 1000分,度量衡制:。1君=30斤;1金=16梁;1兩=24銖。
歷史典故
中國秦朝以前,各國的錢幣和計量單位都不統壹,各國商人和民眾之間的交易也不方便。秦朝統壹六國後,秦始皇下令統壹測量,李斯負責起草文書。當時測量的標準已經基本確定,但這個“尺度”還未定,於是去請教始皇帝。秦始皇於是開始寫下“天下公道”四個大字。
裏斯取了四個大字,大惑不解。為了不讓皇帝責怪他,他幹脆把四字筆畫加在壹起,就成了壹個“衡”的單位。壹斤等於十六兩,那麽半斤就是八兩,正好相等。
在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2000多年。直到1949新中國成立後,才改為現在的壹斤等於十二,因為十六二制的計算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