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1103——1142),字鵬舉,出生於北宋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縣)的壹戶佃農家裏,青年時代,正遇上金女真貴族對宋發動大規模掠奪戰爭。他親眼目睹北宋滅亡前後的慘痛史實,和當時中原淪陷區的人民呼吸相通,有堅決抗擊女真貴族民族壓迫,收復故土,統壹祖國的強烈願望和要求。
北宋末年,深受民族壓迫的漢族、契丹族、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國,深入骨髓”,紛紛自動組織起來反抗。
從十二世紀二十年代起,黃河南北、兩淮之間,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金民族戰爭。嶽飛和抗金名將宗澤、韓世忠等壹道,站在抗金鬥爭的最前線。可是,腐敗的北宋統治集團,采取妥協、投降的政策,1127年(靖康二年),徽宗趙佶、欽宗趙桓被擄走後,繼而接位的南宋小朝廷的頭目趙構,同樣是個投降派。他偏安於江南壹地,沈醉於歌舞逸樂之中,沒有真正組織抗金民族戰爭並把它進行到底的決心和打算,所不同的是壹面信用秦檜等投降派,通過他們出面進行壹系列議和投降活動;壹面則利用宗澤、嶽飛、韓世忠等抗戰派,抵擋金軍的淩厲攻勢,以保住他的皇帝寶座和積累屈膝求和的資本。到了十二世紀二十年代中期,東自江淮、西至陜西壹線的宋、金雙方對峙的軍事分界線形成後,趙構、秦檜統治集團,實際上已經成了南宋抗金鬥爭最大絆腳石;反過來,嶽飛、韓世忠等抗戰派,則成了趙構、秦檜投降派活動的最大障礙。南宋朝廷內部抗戰派與投降派的鬥爭,日趨尖銳。
嶽飛堅決反對議和,主張抗戰到底,置個人榮辱安危於度外,對趙構、秦檜的投降活動進行堅決鬥爭。1139年(紹興九年),嶽飛在鄂州(今湖北武昌)聽說宋金和議將達成,立即上書表示反對,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並直接抨擊了“相國”秦檜出謀劃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動,使“秦檜銜之(抱恨)”。和議達成後,高宗趙構得意忘形,頒下大赦詔書,對文武大臣大加爵賞。可是,詔書下了三次,嶽飛都加以拒絕,不受開府儀同三司(壹品官銜)的爵賞和三千五百戶食邑的封賜。他在辭謝中,痛切地表示反對議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並再次表示收復中原的決心,“願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唾手燕雲,終欲復仇而報國。”這無異於給宋高宗當頭潑了冷水,從而更使趙構、秦檜懷恨在心。“但嶽飛不顧個人得失,堅持抗戰到底的立場,率領軍隊,聯絡北方義軍,卓有成效地從事抗金戰爭,籌劃收復中原、統壹祖國,成為全國抗金民族戰爭中的有力支柱。
1139年(紹興九年)夏,金兀術撕毀紹興和議,傾巢而出;再度發動大規模的對宋戰爭。在東、西兩線軍取得對金大捷的形勢下,嶽飛揮兵從長江中遊挺進,實施銳不可擋的反擊”,他壹直準備著的施展收復中原抱負的時機到來了。
嶽家軍進入中原後,受到中原人民、忠義民兵的熱烈歡迎。這年七月,嶽飛親率壹支輕騎駐守河南郾城,和金兀術壹萬五千精騎發生激戰。嶽飛親率將土,向敵陣突擊,大破金軍“鐵浮圖”(侍衛親兵)和“拐子馬”(左右兩翼鉗攻的騎兵),把金兀術打得大敗。嶽飛部將楊再興,單騎闖入敵陣,想活捉金兀術,可措沒有找到,手殺敵人數百,身被幾十處創傷,豪勇無比。嶽家軍將士具有“守死無去”的戰鬥作風,敵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嶽家軍陣容搖動。郾城大捷後,嶽飛乘勝向朱仙鎮進軍(離金軍大本營汴京僅四十五裏),金兀術集合了十萬大軍抵擋,又被嶽飛打得落花流水。嶽飛這次北伐中原,壹口氣收復了潁昌、蔡州、陳州、鄭州、郾城、朱仙鎮、消滅了金軍有生力量,金軍全軍軍心動搖,金兀術連夜準備從開封撤逃。南宋抗金鬥爭有了根本的轉機,再向前跨出壹步,淪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復了。嶽飛興奮地對大將們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破掉酒戒慶祝)”而金軍則發出了“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哀嘆。
但是,外敵難以撼動的嶽家軍,卻遭到了南宋朝廷內部投降派的摧殘。就在這抗金戰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甘心充當兒皇帝的高宗趙構,因擔心壹旦中原收復,金人放回他的哥哥欽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與金入議和。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裏竊取了宰相高位的內奸秦檢,也抓住高宗這個難言的心病大肆活動,破壞嶽飛的抗戰。他們狼狽為奸,密謀制訂了全線撤軍、葬送抗金大好形勢的罪惡計劃。他們首先命令東西兩線收兵,造成嶽家軍孤軍突出的不利態勢後;即以“孤軍不可久留”為名,連下十二道金牌(紅漆金字木牌),急令嶽飛“措置班師”。在要末“班師”、要末“喪師”的不利形勢下,嶽飛明知這是權臣用事的亂命;但為了保存抗金實力,不得不忍痛班師。嶽飛憤慨地說;“十年之功,廢於壹旦!所得諸郡,壹朝全休!社稽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嶽飛的抗金英勇鬥爭,至此被迫中斷。 嶽家軍班師時,久久渴望王師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攔道慟哭。嶽飛為了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故意揚言明日渡河,嚇得金兀術連夜棄城北竄,準備北渡黃河,使嶽飛得以從容地組織河南大批人民群眾南遷到襄漢壹帶,才撤離中原。這時,有壹個無恥的書生,騎馬追上金兀術扣馬而諫:“太子(兀術)毋走,京城可守也,嶽少保兵且退矣!……自古沒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金兀術這才又整軍回到開封,並以不費吹灰之力,又把中原土地奪了回去。
嶽飛壹回到臨安,立即陷入秦檜、張俊等人布置的羅網。1141年(紹興十壹年),他遭誣告“謀反”,被關進了臨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車橋附近)。監察禦史萬候*(音末期屑)親自刑審、拷打,逼供嶽飛。與此同時,宋金政府之間,正加緊策劃第二次和議,雙方都視抗戰派為眼中釘,金兀術甚至兇相畢露地寫信給秦檜:“必殺嶽飛而後可和。”在內外兩股惡勢力夾擊下,嶽飛正氣凜然,光明正大,忠心報國。從他身上,秦檜壹夥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證據,但嶽飛卻仍於紹興十壹年農歷除夕夜,被趙構“特賜死”,殺害於臨安大理寺內,年僅三十九歲。嶽飛部將張憲、兒子嶽雲亦被腰斬於市門。嶽飛父子及張憲死於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軍隊和老百姓的強烈憤怒,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秦檜支吾其詞“其事體莫須有(也許有)。”韓世忠當場駁斥:“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民族英雄嶽飛,就在“莫須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臨死前,他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這是悲憤的呼喊!
嶽飛雖然被殺害了,但他的精忠報國的業績是不可磨滅的。正是他,表達了被壓迫民族的要求,堅持崇高的民族氣節,在處境危難的條件下,堅持了抗金的正義鬥爭,並知道愛護人民的抗金力量,聯合抗金軍民壹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國人民免遭金統治者的蹂躪,從而保住了高度發展的中國封建經濟和文化,並使之得以繼續向前發展。嶽飛不愧是我國歷史上壹位傑出的民族英雄。
嶽飛遇害後,臨安義士隗順,負屍越城,草草地埋葬於九曲叢祠旁。為了便於以後識別,隗順將嶽飛隨身佩帶的玉環系於遺體腰下,墳前種植了兩棵桔子樹。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因重修棲霞嶺下嶽飛廟墓,追尋嶽飛初葬地,終於在杭州市眾安橋螺絲山下扁擔弄內的紅紙染坊旁,找到了最初的嶽墳。1876年(光緒二年),在這裏修建“忠顯廟”,杭人俗呼為“老嶽廟”。
嶽飛死後二十年,即1162年6月(紹興三十二年五月)宋孝宗趙*繼位,七月下令給嶽飛平反昭雪,“追復原官”,並以五百貫的高價購求嶽飛遺體,“以禮改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