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偃旗息鼓”的典故?並解釋成語。

“偃旗息鼓”的典故?並解釋成語。

偃旗息鼓

三國時期,漢中是曹操南取荊州,西征巴蜀滅蜀並吳的軍事目標;又是劉備平定中原,復興漢室的戰略基地。魏蜀兩國爭奪漢中,在此展開拉鋸戰。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奪取漢中,收降張魯;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攻克沔陽(今陜西勉縣)設壇稱“漢中王”。蜀軍南渡沔水(漢水)在定軍山安營紮寨。

據《三國誌》載,壹次蜀將趙雲、黃忠奉命欲奪曹軍糧秣,被曹軍大將張郃、徐晃包圍,趙雲救出黃忠,突破重圍,撤往自己營地,曹軍緊追不舍。趙雲部將張翼見曹軍大兵壓營,本部兵少勢弱,難以禦敵,主張關閉營門堅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指曹操)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擂鼓震天,惟以戒弩於後射公軍,公軍警駭,自相踏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三國誌·蜀誌·趙雲傳》)。”這段話說趙雲返回營寨,不同意部將張翼關寨門死守的作法,下令洞開營門,收起戰旗,不擂戰鼓,獨自橫馬提槍立於營門外。曹軍追至營門前,見營中無聲無響,也不動亂,僅趙雲立馬營前。趙雲勇猛善戰,無人不知。曹軍見趙雲毫無懼色,懷疑有大軍埋伏,慌忙後撤。趙雲見曹軍慌亂,壹聲令下,戰鼓齊鳴,喊聲震天,弓弩手放箭如雨射向曹軍。曹軍大亂,丟盔卸甲,自相踐踏,跌入漢水中淹死者不計其數。趙雲乘勝追擊,曹軍大敗。

“偃旗息鼓”即放倒旌旗,停止擂鼓,指隱蔽目標或停止戰鬥。這壹成語比喻公開進行的活動忽然中止,銷聲匿跡。現在用於隱蔽行跡,不暴露目標的軍事行動,或比喻戰鬥中止,也用於爭吵平息。

這個發生在漢中的典故還引出第二個成語“壹身是膽”。“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壹身都是膽也’(《三國誌·蜀誌·趙雲傳》)。”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趙雲奪曹軍糧草之役轉敗為勝後,劉備非常高興,第二天他親自來到趙雲營寨視察了解昨日戰況,慰問趙雲所部土卒,並稱贊趙子龍“壹身是膽”。 “壹身是膽”也作“渾身是膽”。現在用來形容極其勇敢、無所畏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