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緘其口的意思是:嘴上貼了三次封條。形容言語非常謹慎;也用來形容不肯或不敢開口。
成語拼音:sān jiān qí kǒu
出處:漢?劉向《說蒼 敬慎》:“孔子之周,觀於太廟,右陛之側,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出處翻譯:孔子前往周國遊說,在太廟前觀看,右邊石階前立有壹個金子鑄造的人偶,在他嘴上貼了三張封條,然後在他的背後刻上:古時候說話謹慎的人。
成語用法:三緘其口動賓式;作謂語、賓語;用於對事保密程度。
擴展資料:
三緘其口的近義詞:
1、默默無言,漢語成語。拼音: mò mò wú yán,釋義:默默:不出聲。不聲不響,閉口無言。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壹回:至於他爺爺及方必開兩個,到了此時,都變成“鋸了嘴的葫蘆”,只有執壺斟酒,舉箸讓菜,並無可以插得嘴的地方,所以也只好默默無言。
2、緘口不言是壹個漢語成語,形容畏懼權勢,言語謹慎,怕招惹是非,應當說的而不敢說或不願意說。
出處:及容《饑餓荒原》二七:她只有緘口不言,把憤怒、把委屈、把由病引起的虛弱壹古腦朝肚裏吞。
百度百科-三緘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