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世隔絕,成語,形容隱居或人跡罕至的極偏僻地方。
與世隔絕是壹個漢語成語,讀音為yǔshìgéjué,是指與文明社會上的人們隔離,斷絕來往;形容隱居或人跡罕至的極偏僻地方。出自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14卷:“山野廢人,與世隔絕,不習跪拜,望陛下優容之。”
近義詞:人跡罕至、渺無人煙、世外桃源。
反義詞:熙熙攘攘、門庭若市、車水馬龍。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補語;指偏僻或封閉。
造句:
1、我決定從今天起將過壹種完全與世隔絕的生活。
2、因此她寧可與父母分離,留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小小縣城裏。
3、魯賓迅流落荒島後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近義詞解析:
壹、人跡罕至[rénjìhǎnzhì]
釋義:罕:少。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涼的地方很少有人來過。
出處:漢·荀悅《漢紀·孝武紀二》:“而夷狄殊俗之國,遼絕異黨之地,舟車不通,人跡罕至。”
譯文:而少數民族風俗不同的國家,遼絕異黨的地方,車船不通,人跡罕至。
二、渺無人煙[miǎowúrényān]
釋義:迷茫壹片,沒有人家,形容十分荒涼。
出處:清·魏子安《花月痕》第47回:“不上壹月,將淮北千裏,掃蕩個渺無人煙。”
譯文:不到壹個月,將淮北幾千裏,掃蕩得十分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