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從字面上容易理解錯的成語

從字面上容易理解錯的成語

其壹 望文生義

成語是語言單位,而非言語單位,語意是凝固的,含義是整體的,不能從字面上理解。

三人成虎是說流言惑眾,容易誤解為真。不能從字面上理解為人多也有威勢。

萬人空巷是說街巷居民都走了出來,而不是街巷空無壹人。只看字面意思就反了。

其二 歪解字義

很多成語其中有個關鍵字,不解其義就會歪解。

不以為然是說不認為是正確的,“然”是“正確”“對”。很多人把它當虛詞,把這個成語理解成“不放在心上”,是不對的。

差強人意是尚且還能令人振奮,令人滿意。“差”cha是稍微,不難理解成"太差勁了。"

其三 不解多義

成語中有的字是多義字或同音字,理解錯了,整個成語就解歪了。

文不加點是指思維敏捷,下筆成章,不用修改。“點”是“圈圈點點”,指修改文章,不是標點。不能壹見"文"就想到標點符號,於是歪解成寫文章不加標點符號。

不刊之論是指不可更改的言論。“刊”是修改,不是刊登,不能理解為不值得刊登的言論。

其四 不懂寓意

有些成語整體是個比喻或引申意義,不理解這壹點,就會謬之千裏。

目光如炬比喻見識遠大,不是目光炯炯。

空谷足音引申指難得的音訊、客人或事物。如果理解為山谷裏傳來腳步聲,誠然沒有錯,這是本義,整體意義已經引申了。

其五 主客顛倒

有些成語敘述的情況有主體和客體之分,搞顛倒意思也就南轅北轍了。

雅俗***賞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賞。雅俗的主體是人,不指作品。不是說作品高的低的壹塊欣賞。

感同身受是說自己如同親身受到壹樣,其主體不包括別人,不能理解為***同感受到。

其六 不通古今

有些漢字古今意義有變化,有的古義現代不常用或不用了。按今義理解就歪了。

不足為訓 “訓”指準則、法則,不是教訓。此義現代不常用。這個成語是說不值得拿來作為準則和典範。

余勇可賈是說還有沒用完的勇力可以使出來。“賈”gu不讀jia,是賣,這個意義現代已經不用了。

其七 色彩反解

成語既然是語言單位,在使用上就跟合成詞壹樣,並且很多也有感情色彩,褒貶不分也會鬧笑話。

蒲柳之姿比喻早衰的身體,多用於自謙,說自己體質衰弱,資質凡庸,而不是說自己體態優美.自謙,不是自誇。

馬革裹屍是戰死沙場那種無畏的英雄氣概。並不是生活乏困,連死了下葬都那麽可憐。

其八 不解典出

有些成語知道出處來源,其整體意思便壹目了然。

形影相吊出自李密《陳情表》,是孤獨,無伴,不是關系好,形影不離。

目無全牛指技藝精湛、純熟,不是缺乏整體感。看看《莊子.養生主》,其意便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