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淝水之戰相關的成語有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折屐齒、東山再起。
1、投鞭斷流:
(1)解釋:意思是把所有的馬鞭投到江裏,就能截斷水流。比喻人馬眾多,兵力強大。
(2)出處:苻堅南下攻晉之前,太子左衛率(護衛太子的官員)石越就說晉軍占據天險,強行渡江,勢必會造成很大損失。苻堅則回應道:“憑我有百萬大軍,只要我下令讓每個士兵把鞭子投入江中,就足以截斷長江的水流。”
2、草木皆兵:
(1)解釋: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2)出處:秦晉雙方淝水決戰前,苻堅與苻融登上壽陽城樓,看見晉兵部陣嚴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不覺面有懼色。
3、風聲鶴唳:
(1)解釋:唳,鶴叫聲。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
(2)出處:秦主苻堅率眾攻晉,列陣淝水,謝玄等率精兵於淝水擊破秦軍。晉軍乘勝追擊,秦軍戰死和被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逃跑者聞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東晉追兵,晝夜不敢停歇。
4、折屐齒:
(1)解釋:形容人的高興喜悅之情。
(2)出處:淝水戰,晉軍收復壽陽。謝石、謝玄派馬報捷。謝安家下棋,收到戰報後不露聲色,放在旁,繼續下棋。客人問戰況,謝安慢吞吞說:“孩子們打敗了秦人。”客人高興離去告訴他人。謝安送客後,內宅中興奮無法抑制,跨門時踉蹌,屐的齒折斷,成為“折屐齒”的典故。
5、東山再起:
(1)解釋:東山,在今浙江上虞區;再起指再次出來做官。指隱退後復出任職或失勢後重新興起。
(2)出處:公元383年八月,苻堅率八十七萬大軍離開長安,消息傳至建康,晉孝武帝與京城官員惶恐不安。謝安備受期待,大家希望他出主意。謝安出生陳郡陽夏,士族出身,經常遊覽東山山水,文雅又有才華。盡管有才幹,謝安寧願隱居,不願做官。
四十多歲才出山,被稱為“東山再起”。他的隱居引發士大夫間的議論:“謝安不做官,百姓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