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東嶽泰山四字成語

東嶽泰山四字成語

1. 描寫泰山的四字詞語

篤定泰山 像泰山那樣穩定。比喻有絕對把握,無須憂慮

安如泰山 形容象泰山壹樣穩固,不可動搖。

不識泰山 不認識泰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

恩重泰山 恩情深厚,比泰山還重。

鴻毛泰山 比喻輕重相差極大。

人心齊,泰山移 只要大家壹心,就能發揮出極大的力量。

泰山鴻毛 比喻輕重相差極大。

泰山壓頂 比喻遭遇到極大的壓力和打擊。

泰山其頹 舊時用於哀悼大家敬仰的人。

泰山壓卵 泰山壓在蛋上。比喻力量相差極大,強大的壹方必然壓倒弱小的壹方。

泰山北鬥 泰山:東嶽,在山東省泰安市;北鬥:北鬥星。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泰山不讓土壤 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麽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泰山梁木 象泰山崩塌,梁木毀壞壹樣。比喻偉人死亡。

穩如泰山 形容象泰山壹樣穩固,不可動搖。

壹葉障目,不見泰山 蔽:遮。壹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重於泰山 比泰山還要重。形容意義重大。

泰山盤石 比喻安定穩固。

有眼不識泰山 泰山:山名,在今山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眼前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

安若泰山 〖解釋〗形容極其平安穩固。同“安如泰山”。

泰山磐石 〖解釋〗比喻安定穩固。

死重泰山 〖解釋〗比喻死得光榮。

2. 四字詞語5嶽指什麽的比如東嶽秦山

五嶽中“嶽”意即高峻的山.中國古代,認為高山“峻極於天”,把位於中原地區的東、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為“五嶽”.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和道教開始在五嶽修建佛寺、道觀,進行宗教活動,每個“嶽”均尊奉壹位“嶽神”(或稱“大帝”、“神君”等)作為掌管該嶽的最高神只.這幾座山上的天然風景亦逐漸被開發出來,供朝山信徒遊覽.於是,五嶽又成為中國以山嶽自然景觀之美而兼具佛、道人文景觀之勝的風景名勝區.唐宋以前,五嶽大抵是佛、道***尊,寺、觀並存.宋以後,佛教和道教各自依靠政治背景和社會勢力彼此展開爭奪.到明清時期,南嶽、北嶽和中嶽仍保持著佛、道***尊的局面,東嶽和西嶽則以道教勢力為主,成為中國道教的中心.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它們是:東嶽泰山(1532.7米),位於山東泰安市.西嶽華山(2154.9米),位於陜西華陰市.南嶽衡山(1300.2米),位於湖南衡陽市.北嶽恒山(2016.1米),位於山西渾源縣.中嶽嵩山(1491.7米),位於河南登封市.東嶽泰山為五嶽之首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歷代曾有72個皇帝到泰山封禪.東嶽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北嶽恒山之幽,中嶽嵩山之峻,南嶽衡山之秀,早已聞名於世界.名列五嶽之首的東嶽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的泰安市,長約200 千米,主峰玉皇頂,高1 524米 .山峰挺拔峻秀,雄偉壯麗,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氣勢.人們常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唯有南嶽獨如飛”的說法.長久的歷史[編輯本段]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嶽看成是神的象征.“嶽”在春秋前原是掌管大山的官吏職稱,堯時分掌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領就叫“嶽”.後來把主管方嶽的官吏與嶽官駐地的大山名稱統—起來了,便出現了代表四方大山的“四嶽”.據道教典範《洞天記》雲:“黃帝畫野分州,乃封五嶽.”黃帝遠在五千年前,其疆域版圖不出黃河流域,黃帝是否封嶽無正史可查,但到唐虞三代出現了四嶽是無可置疑的.那時各朝京都雖屢有變遷,均不出晉、陜、豫三省範圍,其所封四嶽都在黃河流域.春秋產生了“五行”之說,戰國時頗為流行.由於陰陽學家鄒衍等人的大力宣揚,“五德終始論”越來越盛.“五嶽”之說才應運而生,故《詩話》曾說:“唐虞四嶽,至周始有五嶽.” 中國嶽山稱名始見於《尚書》.《尚書》有東、西、南、北四嶽,而無五嶽.四嶽山名見於經書者唯有東嶽岱宗.《周禮·大宗伯·大司樂》始言五嶽,而不言為何山.後來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才對名山大川較翔實可靠地總結了自五帝至秦代的演變過程:“因為夏、商、周的國都都在黃河與洛水之間,所以嵩山為中嶽,其他四嶽各隨其方,四瀆都在山東.至秦稱帝,建都鹹陽時則五嶽、四瀆均在東方.自五帝以至秦,名山大川或在諸侯,或在天子,不可勝紀.及秦並天下後,才有了明確規定:自河南省崤山以東為名山五,即嵩山、恒山、泰山、會稽、湘山;大川二,即濟水和淮河.” 綜上所述,漢之前五嶽之制因勢而異,各有不同.周建都於豐、鎬,以華山為中嶽:周平王東遷洛邑以後,又以嵩山為中嶽,華山為西嶽.只有東嶽泰山和北嶽恒山自古未變.至漢武帝時,才正式創立五嶽制度,並登禮天柱山封為南嶽.據《漢書·郊祀誌》載,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頒發詔書,確定以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即天柱山)為南嶽,恒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隋文帝楊堅統統壹南北朝後,於開皇九年(公元589年)詔定湖南湘江之濱的衡山為南嶽,廢霍山為名山.北嶽恒山在漢、唐、宋時,皆在山陽的河北曲陽登禮.至金、元、明、清諸代均建都於北京,曲陽之山在京城之南,與北嶽名稱不符.而恒山主峰天峰嶺位於山陰的山西渾源,恰在京城之北.所以,明代稱渾源恒為北嶽,但因路途遙遠,祭祀仍在曲陽.直到清代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才根據禮臣的建議,改招北嶽於渾源.。

3. 10個有關於泰山的成語

泰山泰水 嶽父嶽母舊時稱妻父為泰山,稱妻母為泰水.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唐)明皇封禪泰山,張說為封禪使.說女婿鄭鎰,本九品官.舊例,封禪後自三公以下皆遷轉壹級,惟鄭鎰因說驟遷五品,兼賜緋服.因大酺次,玄宗見鎰官位騰躍,怪而問之,鎰無詞以對.黃幡綽曰:‘此泰山之力也’.”宋晁說之《晁氏客語》:“呼妻父為泰山……今人乃呼嶽翁.又有呼妻母為泰水,呼叔伯丈人為列嶽.”也有人說,因為泰山上有塊巨石叫“丈人峰”,而妻父俗稱“丈人”,因此又稱泰山.又因泰山古稱東嶽,故妻父又稱嶽父,妻母則稱嶽母.歐陽修《歸田錄》:“今人呼妻父為嶽公,以泰山有丈人峰.” 泰山北鬥 古代認為泰山在五嶽中最高,北鬥星在眾星中最明,因此常用以比喻因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為眾人所崇仰的人.又稱泰鬥.泰山梁木 《禮·檀弓上》:“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於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本來是孔子死前所作歌,後來用以比喻為人敬仰的人去世.又作泰山頹或泰山其頹.泰山鴻毛 比喻輕重懸殊,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 在《為人民服務》中曾引用此典故.泰山壓卵 比喻以極強對極弱,弱者必無幸免.又稱泰山壓頂.挾山超海 “挾太山以超北海”的縮寫語,比喻非常困難或根本不可能辦到的事.語出《孟子·梁惠王上》“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太山”即泰山) 壹葉蔽(障)目,不見泰山 比喻被小的東西所蒙蔽,看不到全部或整體.語出《鶡冠子·天則》“夫耳之主聰,目之主明.壹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太山即泰山) 登泰山而小天下 登上泰山之巔放眼遠眺,天下的事物都變得很渺小了.比喻登高望遠可以使眼界開闊.語出《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太山即泰山,東山即嶧山) 泰山不讓土壤 李斯《諫逐客令》:“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正因為泰山能夠不拒絕任何細小的土石顆粒,它才能那麽高大.比喻為人處世要謙虛好學、團結、寬容.又稱泰山不讓礫石或泰山不讓(太山即泰山).安(穩)如泰山形容安穩牢固,像泰山壹樣不可動搖.有眼不識泰山 比喻只看表面現象而沒認清對方的社會地位高或低估了對方的能力、本領.常用作冒犯或得罪人後向對方賠禮道歉的客氣話.螞蟻搬泰山 俗語,比喻人多力量大,只要齊心合力,就可以成就偉大的事業.泰山石敢當 壹說“泰山石,敢當(擋)”任何妖邪,意即泰山石能鎮妖避邪;壹說“泰山,石敢當”(人名)能捉妖辟邪.民間傳說,石敢是泰山壹樵夫,有壹身好武藝和浩然正氣,俠肝義膽,見義勇為,能助民眾捉妖辟邪,老百姓非常敬慕他,尊為“石敢當”.後人將“泰山石敢當”刻在石頭上,再將刻石壘在房墻上,以求鎮妖避邪.泰山北鬥 穩如泰山 重如泰山 人心齊,泰山移 有眼不識泰山 壹葉幛目,不見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