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經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後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原詩在《小雅》裏,“景”是大的意思,“行”是道路的意思,在此上下文中,“行”讀háng。“行止”的“行”就讀xíng。? 但後來將《小雅》中這個句子獨立出來說“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便會誤讀為xíng。? “止”通“之”。? 景行(háng 道路)行(xíng 跟隨)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縮略為成語“高山景行”,“景仰”壹詞也由此產生.因為是名句,後代引用的很多,這裏只照錄見於《史記·孔子世家》的壹例:“《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這話是用來贊美孔子的,由於在引文後面加了兩句(意思是: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裏卻壹直向往著),景仰的意思就格外顯豁了.再說,《史記》作者司馬遷又比鄭玄早生兩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說早已通行於世,並非鄭玄所首倡也.?妳問的意思就是: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裏卻壹直向往著.表達的意思是傾慕,向往之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詩經·小雅·車轄》。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贊美孔子:“《詩》 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漢鄭玄註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鄭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是人們行動的準則。宋朱熹則解釋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說是人們平時仰望的高山,沒有什麽喻義;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壹個崇高得可以,壹個直白得可以。對“止”,都解釋為語助詞,看來沒有什麽異義。
我知道這是司馬遷在史記中稱贊孔子的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想可以有兩種解釋。壹種是把“至”解釋為遇到,就是說雖然不能夠當面相遇孔子,但是我對他老人家還是很向往的。壹種是把“至”解釋為達到,就是說雖然我不能夠達到孔子那樣的高度,但是卻依舊向往孔子的思想,渴望獲取孔子那樣的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