鬩墻誶帚成語。
鬩墻誶帚是漢語詞語,拼音是xì qiáng suì zhǒu,漢語意思是指家庭內部爭吵不和。英語可以用family discords或者family disharmony來翻譯。鬩,漢語二級字,讀作鬩(xì),會意。從鬥,從兒,兒亦聲。兒,善訟者。本義指不和,爭吵。
墻(拼音:qiáng)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由“嗇”“爿”構成,意思是築墻把谷物保存起來。“爿”也表音。本義指用土石或木板築成的屏障。後為了表明質地,又將表意的“爿”旁改為“土”,因為最早的墻都是壘土而築。
誶,漢語二級字,讀作誶(suì),本義指責罵。誶曰:“已矣,國其莫吾知兮,子獨臺郁其誰語!”——《漢書·賈誼傳》。顏師古註:“ 張晏曰:誶,《離騷》下章亂也。”
帚(拼音:zhǒu)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壹般認為像壹把倒立著的掃帚的模樣。帚指掃除塵土的工具,即掃把。為了使字義在字形上表現得更明顯,後人又在此基礎上加“女”旁作“婦(婦)”。
鬩墻誶帚典故出處:
梁啟超《新民說》:“若是者,雖未見其鬩墻誶帚,我知其家必不治。”作為“輿論之驕子,天縱之文豪”,梁啟超的文章,筆端飽含激情,對於讀者,別有壹種魔力,風靡壹世,聲震天下。
20世紀初年,梁啟超等人開始改變由原先對西方器物和制度的層面鍥入進而深入到文化心理層面的認識,從中西間的形而下的比較進而采取形而上的比較,從而看到了西方的近代文化同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整體對立,發表了《新民說》,提出了國民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