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生物課,課外,課內,起始環節,中間環節,結束環節
就我們學校而言,生物課沒有得到學校和學生的足夠重視,師資設備上也很少有專業老師。老師不專業,學生不重視,生物課壹般安排在第四天上午或者第壹、二、三下午。這是學生們又餓又困的時候。有時候,即使不是,學生也會對所學內容感到厭煩,所以上課起不來,導致不願意上課或者不願意上課。而且老師希望自己的學生認真聽講,希望自己的學生偏愛生物課,這就要求生物老師每節課都要做好。2009年,我縣實行“目標落實、研討交流、展示推廣、點畫拓展、達標考核、布局預習”六環節教學模式,以“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壹切為了學生,為了全體學生,為了全體學生。”但我認為,無論如何改革班級,都要求老師把每壹節課都做好。通過我多年的生物教學,我認為功夫可以用在每壹堂課後和課內的生物課上。現在我想表達壹下我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課後
課前認真備課。把課堂各個環節穿插的問題研究清楚。如果目標落實了,就要知道自己這堂課要做什麽,學生要完成什麽樣的學習任務。這是壹堂好課的基礎,也是壹個好老師的基本素質。只有明確了教學目標,才能合理有效地選擇和整合教學資源,圍繞教學目標分配展示內容,組織教學,做到有的放矢。同時要讓學生做好課前準備,也就是每節生物課前,每個學生都要預習自己想學的內容。比如我們有時候會用導航來展示預習內容,也可以讓學生寫預習提綱,讓學生在課前互相檢查預習效果。此外,還有許多生物課,其中安排了許多探究和討論活動。根據探究內容,學生可以在課後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嘗試探究。為上好新課打好基礎。另外,在我們使用的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實驗是要在課前準備或完成的。比如,學習小組有必要在上課前壹兩天做好準備,探索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或條件等實驗。這不僅為上課打下了基礎,也增加了學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和熱情。
第二,上課
課堂上要遵循“六環節”教學模式的全部或幾個環節。我認為,要上好生物課,我們應該註意以下幾個課堂環節。即開始環節、中間環節和結束環節。
(1)啟動鏈接。要想把壹節課做好,最初的環節比較重要。開始很順利,然後很順利。如果最初的環節不好(不順利),很多學生的上課熱情就會被打消。那麽,如何做好開班工作呢?我壹般采用以下方法:1、直接導入法:以已知材料為切入點,教師通過生動的、富有感染力的講解、對話或提問,喚起學生的記憶,自然導入新課。
2.“溫故而知新”——即新舊知識的接觸方法。任何知識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但它必然與其他知識有這樣或那樣的內在聯系。當引入壹個新的課堂時,它是從復習和提問等教學活動開始的。提供連接新舊知識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比如第二節“血液循環”講“血泵-心臟”時,先問壹下心臟的相關知識,心臟的每個腔室都連接著哪幾種血管?學生回答後,老師可以提問:“那麽血液是如何在心臟和血管中循環的呢?血液流動時成分會發生什麽變化?”然後進入新課內容的學習。這樣的過度可以讓學生很快進入學習情境。
3.用典故導入:我壹般會根據教材內容導入故事、寓言、謎語或成語等典故,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維,營造引人入勝的學習情境,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4、也可以用幽默的話語或者壹個幽默的動作;制造懸念或設置疑點導入新課,可以讓學生有歌唱感,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饑餓感和困意,為上好課打下基礎。
5.用現實生活。用壹些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經常接觸到的現象和事物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為這些東西雖然熟悉,但學生往往知道是什麽,卻不知道為什麽。利用這樣的現象作為新課程的入口,必然會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和主動性。比如“蒸騰”壹節,問學生炎熱的夏天坐在大樹下和太陽傘下哪個感覺更好?學生會回答,“大樹下”。我問:“為什麽?”此時學生無所適從,從而引入新課。
6.能做實驗的壹定要做實驗。通過不同形式的實驗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神經系統的調節模式時,給了每個人壹顆酸梅糖。當學生們吃糖果時,他們問:“他們嘴裏分泌的是什麽?憑什麽規定?是壹種什麽樣的現象?”並提出其他問題,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總之,首先要抓住根據教材引入新課的環節,壹開始就牢牢吸引住學生。
(2)上好壹堂生物課,要重視中間環節。
壹個好的班級,應該把班級的每壹個環節都穿插得有條不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教學效果出發,通過精心設計,將最新的教學思想融入到每壹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掌握生物技能的過程中自主學習生物的方法,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樹立生物對人類、對社會非常有用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應該利用互聯網等新資源廣泛收集生物學的最新成果。結合教學內容,巧妙包裝,隆重介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根據學科特點,引導學生關註生物知識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實驗、對話、表演等學習方法,使學生擺脫被動接受學習,進行研究性學習,對生物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教學中,也可以通過講故事來引導學生。因為生物課本上有很多有趣的生物史故事,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在課堂上,要註重教學評價。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完成的評價方式總是讓學生處於被動地位,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在學生的討論、交流或展示中,學生應評論並重視自己的自我評價,小組內相互評價,讓學生積極參與評價,成為評價的主人。最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挖掘課本中的德育資源來教育學生,把思想教育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始終。教師要進行情感投入,教師在課堂上要“多微笑,多尊重,多表揚”。教師飽滿的熱情、良好的情緒和真誠的微笑會促進學生主動求知。
(3)結束鏈接。
精心設計這個環節的結尾(即下課),對鞏固好的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課後壹定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下課的時候,我經常用:(1)來設置懸念。壹個好的懸念設置,可以引起學生對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讓學生產生急於知道下文的心理。比如我在“最小的生物體——病毒”的講座結束時說過:“病毒是壹種古老的生物體,它早在我們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了。人們已經與之鬥爭了幾百萬年,病毒引起的很多疾病都是無法治愈的,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危害。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最終能否徹底消滅病毒?這會給我們帶來什麽樣的影響?”引起學生的反思、聯想、課後探索和懸念,期待在下節課得到解決。(2)用壹些謎語和諺語來結束這節課,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講完《花與果》,老師讓學生猜“麻房子,紅窗簾,裏面躺著壹個白胖子”,然後問麻房子是從什麽發展而來的,指的是果實中的什麽結構,“紅窗簾”是從什麽發展而來的,是果實中的什麽結構。「白胖子」的發展如何,在水果中的結構是怎樣的?用實踐來“收尾”,從而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
總之,教學中有方法,但沒有確定的方法。我覺得壹節課可以以“預習為先導,思考為核心,揭示規律為重點,精讀教學為策略,學生參與為途徑。”這只是壹個很好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