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壹個小問題,請大家多多幫忙。

壹個小問題,請大家多多幫忙。

桂林是壹個享有世界聲譽的風景遊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

遠在三億多年前,桂林沈浸在汪洋大海之中,由於地殼運動,桂林逐漸上升為陸地。後經過長期的風化、剝蝕和雨水溶蝕,發育了典型的巖溶地貌,逐漸形成了形態奇特的峰林石叢和幽深瑰麗的溶洞,並與秀麗的漓江融為壹體,構成了別具壹格的桂林山水,贏得了“甲天下”的美譽。

桂林山水,素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著稱於世。桂林的山峰,平地拔起,奇峭峻麗;桂林的溶洞,深邃幽曠,滿目琳瑯;桂林至陽朔的百裏漓江,更是風光綺麗,碧水縈回,奇峰林立,百態千姿……“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千峰環野立,壹水抱城流”、“幾程漓水曲,萬點桂山尖”等古今詩人的名篇佳句,對桂林的奇山秀水作了真實的寫照和形象的描繪。

桂林氣候 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有“三冬少雪,四季常花”之說。全年無霜期309天,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7·9℃,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28.3℃,年均降水量1926毫米。每年4月至10月為最佳旅遊季節。

桂林市氣候表 溫度:℃ 降雨:mm 月 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 均 溫 度

8 9 13 18 23 26 28 27 25 20 15 10

降 雨 量

54 71 126 284 252 316 233 164 64 101 79 54

行政區劃 桂林轄秀峰、七星、象山、疊彩4個城區,壹個郊區和陽朔、臨兩縣,面積4195平方千米,其中4個城區面積54平方千米,郊區面511平方千米,陽朔縣面積1428平方千米,臨桂縣2202平方千米。

郵政編碼:541000

電話區號:0773

市 花:桂花

歷史 桂林己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開鑿靈渠,在嶺南設置桂林郡,從那時起,桂林就成為“南連海域,北達中原”的南疆重鎮。兩千多年來,桂林先後成為郡、州、府、縣治所在地,曾長期是廣西的省府和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漫長的歷史,在這塊古老而美麗的土地上孕育了豐饒的文化,多姿的風情和璀燦的古跡。從數萬年前桂林的寶積山和甄皮巖的史前人類遺址,到秦代的興安靈渠和明代靖江王城及其龐大的陵墓群;從歷代遷客騷人大量吟詠贊美桂林山水的詩文詞賦,到遍布桂林山巖洞壁的摩崖石刻和佛教造像;從桂西北龍勝高近千米、上下數百級的龍脊梯田奇觀,到獨具風情的壯、瑤、苗、侗少數民族及其山寨、鼓樓等,無壹不與桂林的自然山水融為壹體,使桂林山水增添了人文異彩。

桂林米粉

地方風味小吃,與昆明過橋米線***享盛名。主要原料有:米粉、鹵水、蓋菜,以及花生米、蔥花等。因鹵水、蓋菜的制作方法不同而名稱各異:有原湯米粉、生菜米粉、鹵菜米粉、三鮮米粉、牛腩米粉、 酸辣米粉、馬肉米粉、螺螄米粉、涼拌米粉等。其特點:圓細柔韌、 富有筋力,鮮美芳純、香松爽口。

名優特產

桂林有著品種豐富的土特產品,在眾多的土特產品中應該首推桂林三寶。桂林三寶包括辣椒醬,豆腐乳,三花酒;其他的有:沙田柚、羅漢果、白果、荔浦圩、馬蹄、腐竹、桂林米粉、荷花魚等。

· 壯族在集中本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技藝的 基礎上,壯族人民創造了壯戲。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壯族以農業為主,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素負盛名的特產。甘蔗 產量居全國首位。壯族與古“百越”人有密切的淵源關系。本世紀初創制了壯文。壯族以農業為主 ,擅長種植水稻。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壹個民族,人口約1550萬人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雲南省文山等地,廣東連山、貴州從江、湖南江華等地也有分布。 壯族在宋代史籍中稱為“撞” 、“僮”。解放後稱“僮”。1965年改族名為“壯族”。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南北兩大方言。1955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 。1957年《壯文方案》被國務院批準,結束了壯族人民沒有自己合法文字的歷史。

· 長鼓舞是瑤族傳統舞蹈。長鼓多用燕脂木制成,長約 2尺5寸 ,兩端粗,中間細如蜂腰。鼓身繪有花鳥或 龍鳳圖案。有些鼓,兩端和腰部系有銅鈴,起舞時, 鼓聲咚咚,鈴聲鐺鐺 ,組成“和弦”。傳說瑤族初選祚盤瓠,被兇猛的羚羊撞下山崖而死,後人便用羚 羊皮做鼓面,舞時揮掌擊打,以示對羚羊的仇恨和對 祖先的紀念。瑤族***有200萬人,主要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和江西等省區。瑤族先民歷史上居住於長江流域,遠在秦漢時期,瑤族是長沙武陵蠻(又稱五溪蠻)的壹部分。南遷後,有的又向西南山區移動,於是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局面。瑤族居住地區多為亞熱帶,海拔壹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間,村寨坐落周圍,竹木疊翠,風景秀麗。因其生產方式、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不同特點而有多種自稱和他稱。如:盤瑤、茶山瑤、山子瑤、坳瑤、花籃瑤、白褲瑤、紅頭瑤等,多達20多個支系。新中國成立後,瑤族成了他們的統稱。瑤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由於長期與漢、壯、苗等族接觸,各地瑤族壹般又兼通漢語,部分兼通壯語和苗語。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數瑤族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狩獵、捕魚和農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瑤錦、瑤服,古老的傳說,動聽的瑤歌,優美的舞蹈,獨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 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手飾制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 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壹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壹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 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遊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壹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

· 侗族有自已的民間戲曲——侗戲。侗族的簫與笛是 中國傳統的樂器之壹。侗族還以建築藝術見長。高 超的建築藝術,以風雨橋、鼓樓為代表,每個寨子都有造型別致的木樓。這種不用壹釘壹鉚的木結構 建築吸收了中國古代亭臺、樓閣建築的部分精髓。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天柱、錦屏,湖南的新晃、靖縣、通道和廣西的三江、龍勝等縣。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多信仰神,崇拜自然物。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木。以生產魚粳稻為主,善種稻田養魚。林業以產杉木著稱。侗族有自已的語言,多通漢語。原無文字,1958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桂林山水的由來

很久很久以前,桂林這個地方既沒有山,也沒有水,更談不上人煙繁盛,桂樹成林。那麽,桂林這個地方,為什麽會生長出成林的桂花樹?為什麽會有奇山秀水而名滿天下呢?這還得從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說起……

試劍還珠

所謂伏波,取波浪回流之義。伏波山腰,有大悲古洞,倘若進洞,穿幽徑、達江邊。忽暗而明,豁然開朗。洞臨壹潭碧水,名伏波潭, 古日“蓉鏡”。據說,伏波潭裏有座水晶宮,水晶宮裏有個老龍王……

蘆笛藏寶

蘆笛巖位於桂林西北光明山腹中。山腹裏,洞天高闊,曲折幽深,更勝仙宮。 從前,蘆笛巖裏空空蕩蕩,哪來什麽景致。有壹年,皇帝老子做六十大壽,壹道道聖旨傳壹下來,要全國各地送金銀財寶,異獸珍奇,進貢祝壽……

神象叛主

象鼻山座落在漓江邊,象鼻正好伸進漓江之中,酷似壹只酣飲江水的神象。象鼻山舉世聞名,而離它不遠的雉山卻鮮為人知。有壹天,壹大壹小兩個怪物來到桂林,小的騎著大的,小的自稱“雉鳳大仙”,大的名叫“象”……

望夫石的傳說

沿黃牛峽能看到“群龍戲水”、“青蛙過江”等奇觀,接著,就進入了鬥米灘。在鬥米灘,妳能欣賞到望夫石。 以前,有壹對撐船為生的夫妻,正值數九寒冬,他倆逆水行船,倍受辛勞,傍晚,夫妻倆泊船江邊,遇到壹個老婦人……

彩錦化石

要問這疊彩山和風洞的來歷,請聽我慢慢道來。話說嫦娥在桂林營造山水之時,看到那裏赤地千裏,老百姓的生活極端貧苦,就準備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西山今昔

蘆笛巖旁邊有壹條清澈見底的平緩江流,這就是漓江的支流桃花江。除此之外,漓江還有三條較大的支流,這四條支流中,當然要數桃花江最美,充滿了濃郁的詩情。想當年,嫦娥開劈漓江之初,兩岸並無支流。壹次,嫦娥邀請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遊覽桂林……

嫦娥五易九馬圖

冷水村對面有壹座九峰相連,雄持江邊的大石山,這就是漓江水路最著名的九馬畫山。有壹首民謠唱道:“看馬郎,看馬郎,問妳神馬幾多雙?看出八匹是榜眼,看出九匹狀元郎。”神奇的畫山,原來叫做九峰山,上面無畫也無馬,是誰在懸崖峭壁上畫出這千古不朽的傑作呢?……

螺女逃婚

漓江右岸的群峰環抱之間,有兩座孤峰。高的山峰好似壹位端莊賢淑的女子安坐在江邊,取名美女峰。美女峰前面,有壹座小山峰,崖壁光潔平滑,恰似安放在少女面前的“銅鏡”,這兩峰連成壹景,俗稱“美女照鏡”。這還得從嫦娥到南 海赴宴說起……

距今約壹萬年前 根據市區寶積巖和甑皮巖洞穴發現的遺物考證,甑皮巖人已進入母系氏族社會階段。

夏商周時期 這裏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始皇 置桂林,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在這裏設始安縣,隸屬荊州零陵郡。

東漢 改屬始安侯國。

三國 先屬蜀,後歸吳。

甘露元年(265年) 置始安郡始安縣,郡縣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隋唐 屬嶺南桂州總管府。

唐武德四年(621年) 李靖修城於獨秀峰南。

貞觀八年(634年) 改名臨桂縣,屬桂州始安郡。

光化三年(900年) 屬靜江節度。

五代十國 先後屬楚和南漢的桂州。

宋 前屬廣南西路桂州,後屬靜江府。

元 屬廣西行中書省靜江路。

明、清 均屬廣西省桂林府。

民國 屬廣西省。

1914年 改名桂林縣。

1940年 始設桂林市。

1944年11月-1945年7月28日 為日寇占領。光復後為廣西省轄市。歷史上長期為廣西省會。

1949年11月22日 桂林解放,為廣西省轄市。

1958年 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轄桂林城區和郊區

1981年7月、1983年10月 陽朔、臨桂劃歸桂林市管轄。

1996年12月26日 桂林市委、市政府按國務院,自治區批復的方案,實行區劃調整,將郊區更名為雁山區。

1998年9月8日 經國務院批準,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並,組建新的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