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關於黃河的信息!

關於黃河的信息!

黃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基本信息長5464公裏,源頭海拔4800米,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每秒,流域面積752443平方公裏。信息的源頭是青海省,流入渤海。中下遊的分界點是河口,老金夢也被稱為江南的發祥地: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

自然特征

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發源於青海的巴顏喀拉。其幹流貫穿九個省區,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全長5464公裏,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裏,年徑流量574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79米。但水量沒有珠江大,沿途有35條主要支流。較大的支流在上遊,中遊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遊有伊河、洛河。河流兩岸缺少湖泊,黃河下遊面積很小,很少有河流流入黃河。黃河入海口寬1500米,壹般500米,較窄部分僅300米,水深壹般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 ~ 1.3米。

地理環境

從河源到貴德的山地和草原高原屬於青藏高原。山峰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上遊河谷海拔超過4200米。上遊河谷兩岸地形平緩,排水不暢;導致大面積的沼澤和許多湖泊。貴德從金夢河開始的河段是黃土高原,南部有呂梁錫伯、渭河谷地,北部有鄂爾多斯高原,西部有蘭州谷地。黃土高原海拔壹般為1,000-1,300m,地貌不均勻,坡度陡深,溝壑地面坡度1.5-20度,溝壑面積占40-50%,溝壑密度3-5km/km2,切割深度超過100m。在金夢下面,它進入地勢低窪的華北平原,海拔不超過50米。進入下遊後,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僅為0.12%。水流變慢,沈積大量泥沙,高出地面4-5米。由於黃河的多次改道,扇形的古河床和古天然堤變成了緩丘和窪地交替的傾斜平原,窪地比較開闊平坦。

河流流域調查

黃河從源頭上遊至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全長3472公裏。中遊為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河長1206 km。桃花峪以下是下遊,河長786公裏。(關於黃河上中下遊的劃分有多種意見,此處采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自東向西橫貫中國,流域東西長1.900公裏,南北寬1.654,38+0.000公裏,總面積752443平方公裏。

黃河,像壹只昂首挺胸的雄獅,從青藏高原穿越青海、甘肅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和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在晉陜之間的山溝裏;突破“龍門”,在西嶽華山腳下掉頭,穿過華北平原,奔向渤海之濱。流經9個省區,匯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流和河流,行程5464公裏,流域面積75萬多平方公裏,是中國第二大河流。全流域年均降水量約400毫米,而黃河年均徑流量僅為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排名第八。流域內耕地2億多畝,加上下遊沿豫魯河地區,人口約6543.8+0億。

全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年均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流經黃土高原,支流帶來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年最大輸沙量3965438+1億噸(1933),最大含沙量920kg/m3(1977)。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654.38+0.6億噸,平均含沙量35 kg/m3。

黃河的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麗、清水、大黑、窟野、武定、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

主要湖泊

有紮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主流峽谷

黃河幹流有30個峽谷,上遊28個,中遊2個。下遊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幹流峽谷段長1707 km,占幹流全長的31.2%。

生物資源

黃河幹流魚類121種(亞種),幹流純淡水魚類98種,占總數的78.4%。主要經濟魚類有裸斑鯉、扁緣燕齒魚、厚唇裸重唇魚、黃河裸唇魚、蓍草、北方的通榆、鯉魚、鯽魚等。黃河上遊魚類只有16種,組成比較單壹,鯉科和泥鰍科只有裂腹魚、蓍草魚、泥鰍等。中下遊魚類大體相似,以鯉科為主。中遊魚類71種,沒有鰱魚、鱅魚、鯿魚、鯿魚等典型的平原魚類。中遊上遊有裂腹魚和泥鰍,下遊有78種魚類,包括多種過河口和半鹹水的魚類。黃河支流調查資料顯示,根據甘肅洮河、陜西渭河、涇河魚類統計,渭河有30種,其次是洮河11種,涇河只有4種。中上遊支流多為鯉科、泥鰍科的小型魚類,少數為塔斯馬尼亞魚、鯰魚,經濟魚類為鯉魚、鯽魚、蓍草魚、鯰魚。

漁業生產

黃河的主要漁獲種類也發生了變化。幹流的魚有史以來產量最高,“黃河鯉魚”聞名全國。現在收益率明顯下降。20世紀60年代以前,中遊晉陜河段鯉魚占漁獲量的60-70%,在漁獲物構成中居首位。根據81-82年陜西黃河口岸漁獲物調查,漁獲物僅占21%,鯰魚取代了主要地位,占41.1%。其次是黃顙魚,占26.3%。65438 ~ 0983年,對黃河在山西省平陸縣的漁獲物進行了調查。其中鯉魚只有20%,而鯰魚則高達60%,成為主要漁獲。50年代初鯉魚占山東下遊總產量的50 ~ 70%,60年代下降到15%,82年只有7.1%。黃河主要流過的八省區漁業勞動力情況如下:除青海省無統計外,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等七省區漁業勞動力1980年為26964人,1983年減少到11320人,分別占全國同類勞動力總數的3.0%和2.655%。非全日制捕撈勞動力1980年為24843人,1983年增加到25873人,分別占全國同類勞動力總數的8.9%和5.7%。近30年來,黃河主要經濟魚類——鯉魚的資源量大幅下降,其漁獲類群的構成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20世紀80年代初,黃河潼關港段捕撈的鯉魚以3齡居多,平均每條0.7公斤占44.7%,其次是4齡,平均1.5公斤占28.4%。

主要漁法:漁法,黃河幹流漁業生產使用的漁具,中上遊以刺網為主,也有灘圍網。刺網分為單層和三層,三層刺網效率更高。另外,滾釣的種類很多,魚鉤和夾子,中遊的只有四五種。

漁區特征:上遊:裂腹魚亞科和魚亞科8種;中遊:鯉魚、鯽魚、鯰魚;下遊:刀鱭、鯉魚、草魚和鯰魚。

上遊:從河源到貴德,兩岸多山地和草原高原,海拔3,000m以上,高峰超過4,000m。河道呈“S”形,河源段400公裏範圍內河道曲折。兩岸湖泊、草原、沼澤眾多,河流清水流量穩定,用水量少,產水量大。湖泊眾多,最大的湖泊星蘇海和鄂陵湖為高寒高原氣候。魚類資源已經很久沒有被開發了。

中遊:金夢導遊,多經過高山峽谷,水流湍急,坡度較大。導讀劉家峽河谷切割極深,河寬50-70米,最窄處不到15米,谷深100-500米。水流湍急、狹窄、陡峭,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峽谷上建了壹座大型水庫。黃河流經河口鎮,轉向南,經秦晉峽谷,到達龍門全長僅718km,落差611m,坡度較大。龍門以下至潼關,河段130km,水流在納汾、渭河、朱靜、洛珠河,水量大增,泥沙淤積嚴重,河道不穩定。

下遊:金夢至華北平原段為下遊,全長874公裏。河道寬闊平坦,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5米。它是壹條地上河流,擁有最豐富的魚類資源,包括河口洄遊魚類、河流魚類、定居魚類、半鹹水魚類和水生魚類。

河流分割

關於黃河上、中、下遊的分界,眾說紛紜。黃河水利委員會將河口鎮和桃花峪分為上、中、下遊。傳統的中學教科書將河口鎮和金夢分為上、中、下遊。學者楊認為青銅峽和更合適。學者許主張以河南焦作市武陟縣的嘉應關作為黃河中下遊的分界線。以下是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向上遊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河段為黃河上遊。上遊全長3472公裏,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公裏,占黃河總量的51.3%。上遊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10‰;大型支流43條(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裏以上),徑流量占全河的54%;黃河上遊僅占全河年輸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澈水源。河流上遊受青海阿尼瑪青山、西樵山和南山控制,呈S形彎曲。根據河流特性的不同,黃河上遊可分為三部分:源頭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段。

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的上部為河源段。河源段起於卡日曲,經星蘇海、紮陵湖、鄂陵湖至瑪多,繞過阿尼瑪青山、西青山,經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多流經三四公裏的高原,河道曲折,兩岸是湖泊、沼澤、草灘。水質清澈,水流穩定,出水量大。河段內有紮陵湖和鄂陵湖,均在海拔4260米以上,庫容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6543.8+0.08億立方米,是我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黃河從青海瑪多到甘肅瑪曲,流經巴顏喀拉和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多數河段都有寬闊的山谷,偶爾有峽谷。黃河從甘肅瑪曲到青海貴德龍羊峽,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匯入黃河。

青海龍羊峽至寧夏青銅峽段為峽谷段。該段河流流經多山丘陵,由於巖石性質不同,河谷和寬谷交替出現:河谷形成於堅硬的片麻巖、花崗巖和南山變質巖中,寬谷形成於松散的砂頁巖和紅色巖系中。該段有20個峽谷,包括龍羊峽、積石峽、劉佳峽、八盤峽和青銅峽。峽谷兩側都是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流坡度大,水流湍急。從貴德到蘭州,這壹段是黃河三大支流的集中河段之壹,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流入,大大增加了黃河水量。寧夏龍羊峽至下河沿幹流河段是黃河“富礦”區,也是我國重要的水電基地之壹。

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為沖積平原。黃河離開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西北邊界向東北流動,然後向東到達河口鎮。沿河地區大部分是沙漠和荒漠草原,基本沒有支流註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側是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和河套平原。沿江平原不同程度存在洪水和冰淩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900公裏,寬30-50公裏。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有“黃河多災多難,唯有壹套富”的說法。

中遊

黃河在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之間的河段為黃河中遊,全長1.206公裏,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公裏,占總流域面積的45.7%。中遊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這條河有30條大支流;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的泥沙量占整個黃河泥沙量的92%,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連續峽谷——山西峽谷。河段內大部分支流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9億噸來自該區間。該河段比降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部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低水位落差約18米,氣勢磅礴。

從禹門口到三門峽,黃河流經魏奮平原,河谷變寬,水流緩慢。該河段兩側是渭北和晉南黃土塬,是陜西和山西省重要的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羅易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遊泥沙的主要來源之壹,多年平均年產沙量5.5億噸。該河段位於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132.5km河道內,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搖擺非常不穩定。受潼關附近山脈的約束,河谷突然變窄,形成壹個天然的卡口,寬度只有1000米。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及渭河下遊的沖淤變化密切相關,故用“潼關高程”這壹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段從小浪底開始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流在中條山和小山之間,是黃河幹流上的最後壹個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逐漸變寬,是黃河從山區向平原的過渡段。

下遊

黃河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河段是黃河下遊,全長786公裏,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公裏,占總流域面積的3%。下遊總落差93.6m,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河”,黃河成為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了從東平湖流出的大汶河,該河段沒有大的支流。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之間為低山丘陵外,其余依靠堤防,全長1.400公裏。歷史上,長江下遊經常決口,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沈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遊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黃河以北首先結冰,形成淩汛。冰壩很容易因冰淩泛濫而堵塞,導致堤防溢出,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利津以下是黃河口。由於泥沙淤積,黃河河口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入海口位於渤海灣和萊州灣的交匯處,是1976人工改道後清水溝淤積形成的新河道。近40年來,黃河向河口區輸送的泥沙平均約為6543.8+0億噸/年,平均每年凈地25至30平方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