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劍”的成語告訴我們的道理是:辦事不能只憑主觀願望,不能想當然,要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而靈活處理。
刻舟求劍拼音是: ( kè zhōu qiú jiàn )。
解 釋: 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
出 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故事啟示:刻個記號便於打撈寶劍,原本並無錯,可是把記號刻在了移動的船上,那豈不等於沒有記號嗎?這個故事對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規、看不到事物發展變化的人是壹個絕妙的諷刺。故事告訴我們辦事不能只憑主觀願望,不能想當然,要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而靈活處理。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 :守株待兔、墨守成規、鄭人買履、表水涉澭、引嬰投江、按圖索驥。
反義詞 :看風使舵、見機行事、隨機應變。
造句:
如果我們走不出“刻舟求劍”的思維模式,那麽,無論是什麽樣的預測,對於今天的滬深股市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
不要縮在角落裏,啜著飲料,刻舟求劍地等人說話。要反客為主,開始和所有人談話,我是說和所有人。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刻舟求劍這句成語,比喻人們做事情要從客觀實際出發,註意事物的發展變化,來處理事情。
他本來思想就僵化,會幹出像刻舟求劍般的蠢事來也不意外。
李智揣測楊肉白必然會來探望親親,於是在病院裏布滿了警員,刻舟求劍。
從事研究工作,眼界要寬,知所權變,切忌刻舟求劍。
在求新求變的潮流中,我們絕不能刻舟求劍,食古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