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中醫科普深入人心?
中醫普及之路怎麽走?中醫專家馬有度教授致力於中醫普及工作30年,他的理解是要做好“十要”:壹是要有很好的悟性,充滿感情;二要發揚光大,提煉精華;第三,要註重實用性和教學方法;第四,要簡單易懂;第五,要重視文采,激發興趣;第六,必須圖文並茂,生動形象;第七,要展示壹個典型,壹個真實的故事;第八,要區分對象,要有各種形態;九、要向西方學習,為中國所用;十要短小精悍,修改完善。這十大要義的核心是走中醫藥普及之路,提高對中醫藥普及的認識,提高開展中醫藥普及的能力。中醫科普工作任重道遠,其歷史使命不僅是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更是破除封建迷信、弘揚科學精神,特別是在我們這樣壹個脫胎於封建社會的國家,破除迷信、揭露各種庸醫的欺詐伎倆和假“養生專家”的誤導尤為重要,否則就是歷史的倒退,人民的健康將受到損害;其次,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期望值越來越高,自我保健意識也越來越強。他們迫切需要中醫養生的方式和“治未病”的方法;第三,中醫藥科技成果要轉化為生產力,走向市場,走出國門,為群眾所用,必須依靠中醫藥的普及作為中介——這些都說明了中醫藥普及的重要性。於是,國醫大師鄧鐵濤說出了心裏話——“中醫呼喚科普”。做好中醫藥的普及工作,首先要解決壹個觀念問題,就是把科研和普及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只有這樣,擁有兩翼的科學才能騰飛。長期以來,從上到下,普遍存在壹種重視科研,忽視科普的偏見。不僅有人認為科研是老壹輩的“大內科”,科普更是年輕壹代的“小兒科”。他們甚至認為只有在科研上走不到前面的人才能做科普。更何況做科普是很大的誤區。例如,在《壹要》中,馬友杜指出:“壹個真正成熟的科學家應該有兩部高水平的著作,壹部是高水平的學術著作,壹部是高水平的科普著作。”國外研究生畢業,很多都要交兩篇科技文章,壹篇是學術論文,壹篇是科普文章,以此來考核自己普及專業的能力。所以,真正懂的人把科普作家稱為科技隊伍中的“特種兵”,他們什麽都能幹,善於打攻堅戰。從“預防疾病”的角度來看,應該是當之無愧的“作品”。那麽,解決了中醫科普認識上的問題之後,接下來如何提高中醫科普能力。馬友杜在他後期的《九要》中做了非常精辟的論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壹,中醫的普及要突出實用性。比如馬友杜說:“所謂‘真實’,就是要符合觀眾的實際情況,符合觀眾的實際需要;所謂‘用’,就是妳傳授的知識和方法要適合應用,受眾學會了就能用。換句話說,讀者讀了妳的文章,觀眾聽了妳的講座,觀眾看了妳的電視節目。他們不僅學到了自己實際需要的中醫知識,還用它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自我保健意識的增強,群眾不僅越來越踏實,而且越來越實惠。他們要求不高,只要對我有用就行。因此,它要求在普及中醫藥知識時,必須符合群眾保健的實際和需求,與群眾的日常生活和疾病防治密切相關。他們需要什麽我們就提供什麽,壹定要註重實用性。二是強調人氣。普及是中醫科普創作的重要方法,只有普及才能普及。這是因為中醫科普著作的對象不是學術論文,而是普通百姓和外行人,所以必須從專家的學習中走出來,讓大家都能理解、學習和使用。對此,馬有度認為,中醫科普創作有兩個禁忌:壹是忌抄教材,二是忌動論文。把中醫的高深知識用通俗的方式表達出來,壹定要通俗,讓外行人看得懂,也就是常說的簡單。在內容上,要適應讀者的需求和理解能力,避免用過多的科學術語說教,要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識和比喻來說明道理。結構上,推理要清晰,輕重緩急要明確,符合讀者的思維規律,不能故弄玄虛。在語言方面,要簡練、生動、活潑,要善於用人民生活中的具體事物來解釋抽象的道理,舉人民身邊的真實事例,讓讀者感同身受,最容易理解,最感興趣。此外,中醫的普及還要求對象不同,形式多樣,圖文並茂,形象生動。三是講究藝術性。科普作品不僅姓“科”,還姓“文”。作為中醫科普知識的傳播,應該通俗易懂,高雅通俗,可讀性強,趣味性強,這樣才能吸引讀者,產生巨大的藝術感染力,使他們百讀不厭,愛不釋手,從而達到最佳的普及效果。這就要求作者不僅要有紮實的專業基礎,還要有較高的文學素養。為了提高趣味性,在撰寫中醫科普文章時要善於運用比喻,還可以采用寓言、典故與成語、諺語相聯系的多種方法來講解醫學原理,引人深思,能為作品增添奇特的光彩。四是重視技巧。中醫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中醫科普要善於挖掘寶庫,從傳統文化中提煉精華。要古為今用,讓西方為中國服務。在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中西可以取長補短。寫中醫科普文章要短小精悍,長文章在報刊雜誌上很難用,讀者不喜歡。報刊上經常用短文,讀者也喜歡看,尤其是屬於“豆腐幹”的千字文,大眾特別喜歡。馬友杜寫了幾千字,提出了“三個壹絲不茍”的要點。第壹,壹定要慎重標題,俗話說:“買書看標題,看報看標題”。標題的錘煉能占到文章效果的50%,尤其是精彩的標題,能迅速抓住讀者,引起強烈的興趣,讓人覺得讀起來很快。第二,要寫得認真,這是中醫科普創作的重點。他說:“古代文論中有‘鳳頭豬肚豹尾’的說法,值得借鑒。意思是文章開頭要小巧帥氣,像個鳳凰頭;中間壹段要飽滿豐滿,像豬肚;結尾應該響亮有力,像豹子的尾巴。三要認真修改。初稿完成後,最關鍵的壹步是修改。先讀給親朋好友聽,再寄給專家審閱。妳應該反復閱讀,修改,添加或刪除它。正如馬友都所說:“壹句話:文章寫好了,好文章改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