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論語·八佾》篇:“盡善盡美”

《論語·八佾》篇:“盡善盡美”

八佾篇第二十三至二十六章

《論語·八佾》篇又豐富了我們的現代漢語詞匯系統,增添了新的成語“盡善盡美”。如下:

沒錯,“盡善盡美”是壹個成語,出自《論語·八佾》篇。用現在的話來解釋就是“極其美好,完美到沒有壹點缺點”。

在《論語·八佾》篇中,“盡善盡美”是用來形容孔子思想體系中的“禮”。孔子認為,最好的“禮”是應該符合“盡善盡美”原則的。”

“盡善盡美”的原則主要在《八佾》篇的第二十三至二十六章中集中體現。

第二十三章是講孔子跟魯國的太師(樂官之長)討論音樂。孔子向魯太師說,“音樂是可以描述清楚的。(音樂)在剛開始起的時候,是非常盛大、熱烈的;繼續下去,音樂變得純粹、和諧起來,然後變得越來越清晰,完美的聲音絡繹不絕,壹首曲子就算完成了”。孔子以說音樂為引子,形象化地指出了什麽是美,即“美”是先後有序,是連綿不斷的和諧(恰當地表達出自己的情感)。

緊接著,第二十四章講出了孔子高尚的道德修養具有魅力(影響力)。在“儀”這麽個小地方的邊防官見到了孔子之後,被孔子高尚的道德修養所感染,所以他從孔子那兒壹出來,就對孔子的學生們說,“妳們這些人害怕喪失什麽呀?天下混亂、無道的日子已經很久了,(不可能老這麽亂下去了吧)老天爺要讓妳們的老師出來做人民的導師呢”。這是在講“善”,以德服人。

第二十五章舉例對“善”和“美”做了解釋。孔子認為《韶》樂“盡善盡美“,《武》樂“盡美不盡善”。也就是說,孔子認為好的音樂,不僅要追求形式美,而且內容也很好。《韶》樂與《武》樂形式都是非常美的,但是《武》樂表現的內容卻是周武王用武力取得天下,這不太好,與“仁”是背道而馳的,所以說《武》樂“未盡善”,內容不好;《韶》樂的內容體現了堯舜時期的禪讓制,歌頌了堯帝、舜帝美好的德行,符合“仁”的思想,內容是非常好的,所以《韶》樂“盡善盡美”。

第二十六章則舉了壹個未“盡善盡美”的反例,為《裏仁》篇的登臺作了鋪墊。“居於上位的統治者們,不能寬厚待人,行禮的時候不嚴肅認真,參加喪禮時也不悲哀,這種情況我怎麽能看得下去呢?”古代,禮、樂、舞是不分家的。孔子認為,統治者們做不到“盡善盡美”,這種情況實在看不下去!那麽,當如何去做“盡善盡美”呢?首先,要修“仁”。於是,《論語》的下壹篇,《裏仁》篇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