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的由來:《晉書·謝玄傳》:“大家聽到消息,都以為王師到了。”
成語例子:聽到這裏,覺得夢裏有不祥之兆,和李翁的意見壹樣,感到非常緊張和不安。
傳統寫法:風在顫抖,樹都是兵。
風聲鶴唳,緊張的代名詞:驚慌失措,行為異常,不知所措。《北齊書·元·葉輝傳》:“孝友被處死,驚慌失措,壹臉自持。”幹凈的
成語語法:定語和從句;可以單獨使用。
成語故事:公元383年,東晉和前秦在安徽壽縣發生了壹場大戰,史稱“淝水之戰”。這就是“風吹草動,草木皆兵”的歷史典故。?公元316年,西晉滅亡。公元357年,苻堅被稱為大秦天王,滅前燕,滅前梁,滅全國,最終統壹北方。在南方,瑯琊王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建立了東晉王朝。東晉占據了漢水和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這樣,秦晉南北對峙的局面就形成了。?383年5月,苻堅不顧群臣反對,決定攻占東晉。8月,苻堅率步兵60余萬,騎兵27萬,“起義軍”3萬余人;來回千裏,擊鼓相向,直抵東晉。苻堅傲慢地說:“壹甩鞭子,就能斷流。”為什麽擔心東晉?晉武帝采納了謝安、桓沖等人的意見,忠心反對。他派出將領謝石、謝玄等。以八萬大軍沿淮河西進擊退秦軍,將軍胡斌也被派去率領水軍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同年10日和18日,秦軍前鋒攻占壽陽。途中,胡斌的水軍得知壽陽失陷,退守石霞(壽縣西北25裏)。為了阻止金軍主力西進,秦軍派兵五萬到羅箭(今安徽省懷遠縣南洛水),在洛口設柵,阻斷淮河交通。胡斌被困在石霞,食物耗盡,處境非常困難。他寫信向謝石請求增援。沒想到胡斌信被秦軍俘虜,苻堅認為金軍兵力少,糧食十分困難,應該抓住時機進攻,於是把主力留在襄城(今河南省襄城縣),帶八千騎兵到壽陽。苻堅先是派尚書朱序去晉軍投降。朱序是東晉時鎮守襄陽的大將,襄陽失陷時被俘。朱序到了晉軍之後,不但沒有投降,反而透露了的情況,並暗示如果百萬蚩兵全部到達,晉軍將難以抵抗。現在,在它到達之前,他應該迅速進攻,擊中它的前鋒,軍隊就會解散。晉軍將領謝石、謝玄聽了朱序的建議,派精兵於十壹月間攻打羅箭。劉牢之分兵到秦軍後,切斷了敵人的退路,親自領兵過羅箭,夜襲秦軍大營。秦軍無法抗拒。主將成亮戰死,五萬蚩尤兵敗,沖向淮河,淹死壹萬五千多人。羅箭的勝利激發了金軍的質樸。金軍乘勝追擊,壹舉推進到淝水東岸,與池隔河對峙。苻堅登上壽陽城頭,看到東晉軍隊布置得很好,暗暗吃驚。看到肥水以東的八公山上草木搖搖,以為都是埋伏的金兵,不禁連連嘆息:“這也是強敵弱流。”?打敗羅箭後,秦軍在淝水西岸部署兵力以阻擋金軍。晉軍大將謝玄派人告訴苻堅的弟弟苻容:妳把軍隊退壹點,讓出地方讓晉軍過水,兩軍壹決雌雄!秦軍所有的將領都認為不應該讓晉軍渡河,但是苻堅說:我們可以退壹步,等到晉軍突然渡河攻擊到壹半的時候,再用幾十萬鐵騎進攻,我們就壹定會勝利。於是,福榮命令秦軍撤退。秦軍本來內部就不穩,這壹撤軍,秦軍以為前鋒被打敗了,頓時大亂,壹潰千裏,勢不可擋。晉軍以精銳八千人渡肥水,發起猛攻。苻堅箭在弦上,準備斬融。晉軍乘勢強攻,和他的人互相踩死。死者被溺死淹沒,肥水不流。其他部隊丟下盔甲,日夜奔逃。他們聞訊以為是東晉追兵,露宿草叢,饑寒交迫,百分之七十八的人都死了。到洛陽,只剩下65438+萬人。?後人用“草木皆兵”這個成語來形容人在極度恐慌的時候疑神疑鬼。它被描述為“神經過敏”,人們害怕得驚擾了自己。?(出自《晉書》。謝玄傳)?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情感和顏色:貶義習語
成語結構:復合句成語
世代時間:古代成語
恐懼的耳朵很快。